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成语 要不是这部古籍
明朝天启年间,江苏镇江有位学子刘生,最爱王维诗,能熟背王维全部诗文,号称“刘王维”。刘生去金陵参加科考,一日考生聚会,刘生即席吟咏王维诗《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席间有考生指出末句有误,并出示书本来佐证。当是“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而非“种松皆作老龙鳞”。刘生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回到家后竟然因此患上癔症,几成废人。原来“老龙鳞”之误非刘生记忆出错,而是他手中那本《王维诗集》有舛误。固然刘生心胸不够开阔,但劣本谬种流传确能贻误后学。
一位叫毛晋的考生也参加了当日的聚会。刘生的癔症,给毛晋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晋自此立誓,要搜罗收藏校刻天下古籍善本,让正确无讹的古本孤本传之后世。
为了完成使命,毛晋散尽家财,甚至在家门口贴出广告:“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毛晋的高价征书广告不胫而走,许多书商闻风而至,遂有乡谚云:“三百六十行,不如鬻书于毛氏。”毛晋的汲古阁成为明末收藏宋元善本最多的藏书楼。
毛晋的汲古阁中所藏就有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的——宋末元初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史上创造成语最多的人,你知道是谁吗?答案是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
据《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统计,韩愈一生共创造了330个成语。
如 落井下石、杂乱无章、摇尾乞怜、俯首帖耳、不平则鸣、虚张声势、飞黄腾达、坐井观天、无理取闹、地大物博、弱肉强食、异曲同工、痛定思痛、先睹为快、垂头丧气、一落千丈、悲天悯人、层出不穷、插翅难飞、变幻莫测、触目惊心、耳濡目染、愤世嫉俗、浑然天成、继往开来、精疲力尽、举手之劳 、雷厉风行、呕心沥血、千钧一发、青天白日、一举成名、大展宏图、口如悬河、邀功求赏、深谋远虑……等等都是出自这位能文能武的韩昌黎先生。
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中说:“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这也就是成语“泰山北斗”的来历,可见韩愈那是已被同时代的人给与最高的评价了。
宋元刻本以其年代久远、刻印精美、存世稀少,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极高而备受图书馆与藏书家的关注与推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八年级语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高中语文必修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高中语文选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
除了贡献史上最多的成语之外,韩愈还承包了我们初高中的几篇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全文背诵”,只要是受教育的中国人没有不能来上一两句的。这些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也都因为《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刊刻传世,流传千年而不朽,成为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韩愈去世两百年后,一个伟大的中国诗人粉丝给了他的偶像韩愈这样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常人已经难以企及,何况给出这个评价的这个人是千古一人旷世奇才苏轼。
韩愈注重师道,敢为人师,曾四次在大唐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教授和校长(教授:四门博士、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校长:国子祭酒),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他的《师说》《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千古传诵,是国学入门必读的经典。韩愈不仅仅是“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而且是孔孟以来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此刻本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唐五代别集著录
公元757年,李白来到武昌郡,应当地百姓之请,为即将离任的县令韩仲卿撰写“去思颂碑”。看到武昌郡的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和谐,鲜少为一个人单独作赋的李白写下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赞美韩仲卿治下的武昌“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韩仲卿的儿子便是韩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韩愈3岁时,父亲韩仲卿便因病去世了。家庭的变故让韩愈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从小便发奋读书。韩愈自称:“
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磨砻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书籍是韩愈最大的陪伴和慰藉。
韩愈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穆宗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韩愈55岁。
公元820年,韩愈因直谏得罪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821年,调任袁州刺史。随后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两入戎幕”、“力平淮西”、“镇州平叛”千军万马不敢解决也解决不了的事,被韩愈一人轻松搞定。纵观古代历史,具备超凡军事才能的文人也十分罕见。
平叛镇州之后的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后被追封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扉页有康生跋云:“原板宋刻朱子韩文考异一部印较此本为早,字体清楚,惜被虫蛀,中多缺字,此本印的很晚,字多漫漶,然可补前本之缺。康生,一九六九年一月卅日。”
韩愈去世以后,门人李汉将韩愈的著作编集出版,定名为《昌黎先生集》,流传到南宋时,一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以方崧卿《韩集举正》为蓝本,撰《韩文考异》,对《韩集举正》之误,详加考订。宋理宗时,资政殿学士王伯大(?-1253年,字幼学,号留耕。福建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以建宁知府致仕。),也是韩愈的粉丝,因朱熹《韩集举正》与《韩文考异》二书,均不载韩集全文。王伯大将《韩文考异》散入韩集各篇,并采诸家音释附于篇末,经过李汉、方崧卿、朱熹、王伯大等人的接力,最为完备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传一卷遗文一卷》终于问世,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韩愈作品集。
近日即将举槌的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拍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的重磅拍品,
康生题跋《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传一卷遗文一卷》,经明汲古阁、葛鼐、清钱桂森、邓拓、康生等递藏,藏印累累,流传清晰有绪。并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唐五代别集著录,煌煌十二巨册,撰者与收藏者、题跋者均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更添神彩,堪称善本典籍之上品。
康生朱笔题写书根包装纸
康生、邓拓、郑振铎被誉为三大党内收藏家,特别是康生,日常生活十分简朴,将闲钱都用来买古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林青山撰写的《康生传》讲述了康生对古籍善本的痴迷:“数九寒天,库里的气温几乎同室外相同,康生冻得直打牙战,嘴唇发紫了,鼻涕也流了出来,但他仍不停地翻开这捆,打开那捆,两个小时过去了,那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因帮着开箱、解捆、归类,都已觉得匮乏了,但康生却毫无倦意。工作人员偷偷看表,已到了吃饭时间。他们不由得对康生更加崇敬了,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是地位这么高的中央首长,亲自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位,不辞劳苦帮忙挑选着文物,这种工作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Lot.50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传一卷遗文一卷
朱熹考异 (宋)王伯大音释
藏印:葛鼐翼鲁氏书籍之章,钱犀盦珍藏印(二次),海陵钱犀盦校藏书籍,小天目山馆钱氏图书,海陵钱氏小天目山馆图书,康生(二次),康生(二次)、康生、邓拓(二次),邓拓珍藏(二次),汲古阁(四次)、忠孝传家、忠节世家、伯垣、程氏伯垣、抱斋、翠屏斋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唐五代别集P1199,线装书局,2005 年。
说明:此为宋末元初刻本,二函十二册,黄麻纸,线装。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扉页康生题跋并钤名章。书内钤章琳琅。据考,此书经明末葛鼐、清钱桂森、邓拓、康生等递藏。
宋刻本不但存世稀少,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借助宋版书,可以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中华典籍的真实面貌,文化价值巨大。
除了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的重磅拍品,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拍“吉羽——古籍碑帖 信札写本专场”更有精罕珍稀明清版画、内府刻书、佛道教典籍、金石碑帖、信札写本等诸多精品四百四十余件。精品版画包括【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明万历三山道人刻步月楼重修本《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全书共计二百幅版画。每一回有两幅,成双的回目分别为两幅插图的标题,缩刻在两幅版画的右上角。第一幅插画安排在该回首页的下半叶和下一叶的上半叶,合成一幅大型版画,版画两旁分撰题句,颇具匠心。第二幅插图则绘在该回将近结尾的地方。这种安排是明末比较精刻的小说才具有的情形。版画古雅细致,向达先生称此百回本之插图不是俗手所绘,非胡乱涂画可比。
另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松江沈氏古倪园覆刊宋景定本《梅花喜神谱》、清康熙芥子园套色印本《芥子园画传初集(原刊初印本)》、清康熙内府刻本《御制避暑山庄》等珍罕之本。
除版画以外另有宋元明清刻本精品、信札写本稿本等,如明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34-1549)吴郡袁褧嘉趣堂覆宋广都裴氏刊本《六家文选 六十卷》、明万历二年(1574)冰玉堂刻本《六臣注文选 六十卷》、明天启钤刻本《印史》、叶恭绰《淮海长短句》出版底稿及资料等一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初稿》《晚清散文选》手稿及资料一批,同一藏家吴湖帆旧藏拓片等专题。
此次另推出“碎雪宏声——近现代名人手札专题”,专题囊括冰心、巴金、启功、吴冠中、刘海粟、童第周、华罗庚等近现代名人手迹,近百件小而精、小而雅的信札手稿均为无底价释出,值得藏友考玩。
Lot.9185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初稿》《晚清散文选》手稿及资料一批
民国写本
约四百四十六页纸本散页
尺寸不一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49年后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等,亦是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
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郑振铎1932年5月22日所作《例言》提到:“本书作者久有要编述一部比较能够显示出中国文学的真实的面目的历史之心,惜人事悾匆,仅出一册而中止(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第一册),且即此一册,其版今亦被毁于日兵的炮火之下,不复再得与读者相见。因此发愤先成此简编,供一般读者的应用。他日或仍能把那部较详细的中国文学史完成问世。”从这里我们便可知道,《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上)》的排印纸型已毁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而四册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事实上也是郑振铎受兵燹的刺激下,数月后便急迫出版付印的简编本。此后,郑振铎原定的拟写一部完备的中国文学史的宏图渐无声讯,直到这组《中国文学史初稿》未刊稿本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组拍卖的手稿本,题《中国文学史初稿》。共存《叙论》及“古代文学”部分第一卷第一篇第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章,以及应属“近代文学”部分的两章:《第一章 北剧的末运》《第二章 传奇的繁兴(上)》《传奇的繁兴(中)》。从手稿目录来看,分为三级“卷-篇-章”,与《草目》及毁于兵火的商务印书馆版《中国文学史》中世卷第三篇结构略同,或为《插图本》出版之前那部宏大的《中国文学史》计划的未出版的成果。
手稿所用稿纸有两种:一种为《小说月报》小字方格稿纸,版心单鱼尾,版心下方印“小说月报稿纸”,全页20行,行27字;一种为无版心小字方格稿纸,尺寸与有版心稿纸略同,全页21行,行27字。随文且有直接剪裁当时的印刷出版原典(如《诗经》等)为引文,贴于手稿所写内容之后。
具体考察《中国文学史初稿》手迹现存“古代文学”部分,标题分别为:《第一卷 古代文学.第一篇 夏至秦.第一章 远古的誓诰》《第二章 诗经》《第三章 楚辞》《第四章 先秦的哲学家》《第五章 先秦的历史家与传记家》《第六章 秦代文学》《第八章 汉武帝的时代》《第九章 古典文籍的整理与编纂》。
除了对文学与文学史始终如一的浓厚兴趣,郑振铎先生更以藏书名家,其藏书护书的事迹广受尊崇,四十年积书有近八千部之多,遑论其一生经眼。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史写作亦得益于他本人及当时各公私藏家的藏书,所择插图的来源被一一记录于图下。如《舜从东家井中出》图下标“北平图书馆藏”;《韩愈像》图下标“故宫博物院特许借印”等。又如《风雪山神庙》《火烧翠云楼》等图均注引自“明刻本《水浒传》”,图下标“鄞县马氏藏”,据陈福康先生所撰《郑振铎年谱》,1931年8月,郑振铎与由北平南下的赵万里同去宁波访书,于马廉月湖老宅小住,三人昼夜畅谈,郑振铎抄录了马廉所藏有关小说戏曲史料,和在王孝慈所录基础上修订的有关明代版画刻工姓名资料等。
在《凡例》中,郑振铎先生写道:“
我们应该感谢这几年来殷勤搜辑那些伟大的未为世人所注意的著作的收藏家们。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帮助,有许多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的作品是不会为我们所发现的。”而今,这一宗《中国文学史初稿》系列文献,也因收藏者之努力而得以保存下来。
Lot.9188
鲁迅刘半农题《梅兰芳歌曲谱》
近代 刘天华 齐如山 编民国十九年(1930)彩色石印本一函两册 成化宣纸 线装此书题:“其中五十册用成化宣印,精装加套,列有号码,由编者盖章为作凭。其第一号定价五百元、二号至五十号定价每部一百元,售得之款,悉充中华剧院经费。此部列为第五号。刘天华。”有刘天华亲笔英文签名及亲书部号。
黄裳先生在2008年发表的《鲁迅·刘半农·梅兰芳》一文中详细介绍和考证了这部书:北京某单位在整理旧存文献资料时发现了一套《梅兰芳歌曲谱》,一函两册,真丝面料,红色书衣。装帧十分讲究,是萨空了旧藏物。扉页有刘复与鲁迅手题。
刘题是:“品论梨园艺事,当做考订北平社会旧史,不知君以为如何。半农”(下有钤章)
鲁迅有题记三行:天华·半农新作\迅自留\一九三十年上海
据我看,刘半农的手迹是无疑的真品,但没有上款,这中间透露了他与鲁迅之间的关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微妙情况。至于鲁迅的三行手书,我看也是真迹。谨求教于广大读者与鲁研界诸专家学者,以求证定。鲁迅对此书的观感是淡淡的,未加确切评价,只说留作参考,而置天华于半农之前,视为学术性的“新作”,也多少透露了当时彼此间的关系。两段短短的题记,传达了两位老朋友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是值得细细体味的。
以齐如山为代表的“梅党”对鲁迅屡屡批评梅兰芳的反感之深,是洞若观火的。而刘半农的不忘旧情、不计新怨,题句相赠,而不敢写上款的心情,也隐约可见了。正如鲁迅所说:“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忆刘半农君》)而深感半农的忠厚。我想这与赠《梅兰芳歌曲谱》的情况正出一辙,可见半农晚年心事的。
Lot.9183
叶恭绰《淮海长短句》出版底稿及资料等一组
民国间写本一函两册 纸本 线装
提要:民国十九年(1930年)叶恭绰先生汇故宫所藏及潘氏滂喜斋旧藏宋本(时为吴湖帆所藏),合并影印,题为《宋本两种合印淮海居士长短句》,后附叶氏所撰《淮海词校印随记》《淮海词版本系统表》《淮海词经见各本概要表》《淮海词经见各本字句异同表》《现存淮海词宋本两种比较表》《宋本淮海长短句有关系各序跋汇录》凡六种,于版本史学研究大有裨益。是书刊行亦得当时诸多名士襄助,张元济、徐乃昌、袁同礼、赵万里、赵尊岳、龙沐勛、吴梅、吴湖帆皆在其中。(此事亦详见于王叔重,陈含素所编《吴湖帆年谱》中)。
拍品即叶氏印行此书之底稿,上册为其与赵深、江汇益、陈屺怀等师友往来之信件,及叶序底稿、借抄书目、四库本目录提要、晋书补逸校稿等;下册为淮海长短句内封、叶撰宋本两种覆印序、校印随笔、版本系统表、淮海词经见各本概要表、现存淮海词宋本两种比较表、宋本淮海长短句有关系各序跋汇录等清写样稿。籍此颇可窥见是书出版过程之艰辛以及叶氏搜罗之勤,考订之严。
检内收叶札言:“淮海词表有写错者,有须改者,兹另赘明,请转时君照改,鄙意不必另写,可以挖补,或用橡皮擦改,或涂白粉重写,惟挖补须整格全挖,庶无痕迹,橡皮擦后,须用力将其熨贴,以免起毛,涂白粉则一防脱落,二防透黑影。又表后须附说明……表后紧接写去,原第十六张不必另写……。”
又民国二十年一月二十九日,江汇益致叶氏言:“淮海词已陆续付印,昨日至印局并购得瓷青纸一奉上赐察,价每刀二元八角,但面积较玉版纸为小,每张只可开三张,计需纸百七十张,印价可照以前估价计算,但一页铜板须少加……。”皆为极珍贵之民国出版史料。
又陈屺怀致叶氏:“遵查图书馆所藏淮海集四十卷,其后集为长短句七十七调,兹将目录行款等及前抄单行本之提要一并另纸钞送。”可见叶氏搜罗诸本之用心。
尤为难得者,拍品内含叶氏所撰序文底稿,且多有勾抹涂乙,据此可知此序原作于“民国十九年七月”,后方增入“至是书校勘借录多赖张菊生(元济)、徐积余(乃昌)……合并声谢”一段,并将日期改为“九月”,与正式出版者相吻合,颇可想见叶氏此间之良苦用心。
拍品保存了该书内封之设计经过,检彭长卿编《名家书简百通》内载蔡元培致叶恭绰一通言:“玉甫先生大鉴,奉惠书,敬谂贵体以渐康复,为慰。知有并印宋本《淮海长短句》之举,且附以大著随笔及比较表等,甚可喜也。属题签,照写奉正……弟元培敬启,十二月十五日。”
其旁原作“番禺叶恭绰以故宫/吴氏所藏宋本合并影印”后方改为“番禺叶恭绰以故宫所藏(即无锡秦氏旧藏)及吴氏所藏(即潘氏滂喜斋旧藏)宋本合并影印”可见其精益求精之治学态度。
拍品内有《宋本淮海长短句有关系各序跋汇录》清写样稿,上有校字数处,审其笔迹当为朱祖谋亲校,可见此稿尝寄与朱氏审视。朱氏为晚清词学大家,所校诸集,允为佳椠。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清末京师大学堂毕业。1923年任广东政府财政部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朱祖谋(1857-1931),字藿生,号沤尹,浙江吴兴人。光绪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工倚声,为晚晴四大词家之一。着有《强村词》。陈训正,字屺怀,号天婴,今宁波人。光绪举人,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近代宁波著名教育家、文学家。
Lot.9186
苏曼殊题赠西充白坚《南画集》
日本大正三年(1914)国华社珂罗版印本
一函三册纸本线装
题识:万里偶为客,东邦感耆旧。觞咏无虚夕,主雅宾实陋。念此同文亲,高情永怀厚。一别望神山,神山但苍秀,沧波知我意,流左莫流右。东厺合瀛水,籍以为良觏。良觏复何期,悠悠终宇宙。丙辰秋凉寄乞,西充白坚先生正吟。曼殊持赠于日光山明以居。提要: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广东香山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父为旅日华侨,母为日本人。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多才多艺,清幽绝俗,非食烟火人所能及。中、日学界共认其“自创新宗,不依傍他人门户”,“秀逸之气,时人无能望其项背”。其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而苏曼殊的书法犹如其人,犹如其诗。
白坚,(1882-1968)原名敦庞,号坚甫,又号白山、白坚,西充县凤和乡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民国年间的书画收藏界活跃于中日之间,充当文物掮客。民国收藏圈有如张伯驹收购《平复帖》,稀世宝卷《唐写本说文残卷》流落日本人手等诸多大事,均有此人从中参与。白坚的身上,具有文士、政客、商人的种种因素。他国学修养深厚,尤其对于金石、古籍善本等的鉴赏可谓深有造诣,他本人的书法、诗文也颇可观。
郁达夫曾评价苏曼殊,谓之“他的译诗,比起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所以,“苏曼殊这个名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了”。此件苏曼殊题赠西充白坚《南画集》,有诗,有书,有画,有情,自是也都要好。柳亚子说,这样的至性至情之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1918年5月2日,诗僧苏曼殊经过了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而此册题赠西充白坚《南画集》,权当是这位奇僧的一个小小注脚,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Lot.9212
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
【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
明 罗懋登著
明万历三山道人刻、步月楼重修本
四函二十册 竹纸 线装
提要:《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扉页分三栏,右栏上作“三宝太监全传”,下别题“映旭斋藏版”,中栏大字书名“西洋记”,左栏题“步月楼梓行”。卷首录万历丁酉岁罗懋登自叙,后为二十卷一百回目录。每卷有五回,回目成双,多以人名罗列。在文字使用上说话的语式甚多,颇似话本。每卷首页第一行均题“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卷次”,下署“二南里人编次”、“三山道人绣梓”。全书共计二百幅版画。每一回有两幅,成双的回目分别为两幅插图的标题,缩刻在两幅版画的右上角。第一幅插画安排在该回首页的下半叶和下一叶的上半叶,合成一幅大型版画,版画两旁分撰题句,颇具匠心。第二幅插图则绘在该回将近结尾的地方。这种安排是明末比较精刻的小说才具有的情形。版画古雅细致,向达先生称此百回本之插图不是俗手所绘,非胡乱涂画可比。
罗懋登,字登之,号二南里人,明万历间人。其著述除小说《西洋记》外,还创作有《香山记》传奇,注释过丘浚的《投笔记》,还为《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作过音释。清黄文晹《曲海总目提要》称罗懋登为陕西人。向达和赵景深先生考据指出,《西洋记》里面所用的俗语都是现今南京一带通行的言语,如果罗懋登为陕西人,那么他也曾在南京一带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所谓“三山道人绣梓”,据向达先生推测,三山道人或是三山街的一家书贾,原本刊刻于金陵。明代金陵三山街地处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之北,是当时南京最热闹的地方,为书业荟萃之所,所谓“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桃花扇》)。其中书铺廊一角为书商的集聚点,大小书铺重檐相对,与其附近的贡院和秦淮,为访问南京的文人及应试举子所必游之地。或以为南京三山街富春堂唐氏是晚明著名通俗小说戏曲出版家,“三山道人”正是其别名,因而推测《西洋记》为万历年间南京富春堂所刊刻。“步月楼”是明末清初苏州重要的书坊,“映旭斋”是明末清初金陵的一个重要书坊,有研究者认为该版本系步月楼购得原版重印而成,只是加雕步月楼牌记而已,并没有对作品内容进行修订。
《三宝太监西洋记》的故事主要叙述东土厄难,燃灯古佛临凡投胎为金碧峰长老,与张天师斗法,被明成祖封为国师,护持郑和和宝船官兵下西洋攘夷取宝。下西洋途中主要历经了金莲宝象国、爪哇国、女儿国、苏门答刺国、金眼国、银眼国,最后一直到达酆都鬼国,最终实现遍谕四方,四海来朝的政治盛况。据向达和赵景深两位先生研究,小说《西洋记》主要采用了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西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率领舰船六十二艘、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庞大的皇家船队,自苏州刘家河(今太仓浏河镇)出发至福建,从五虎门扬帆出海,开始了七次远航西洋的创举。这是明初中国一次规模空前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活动,也是一次震惊世界的伟大的航海运动。对于此次远航,目前我们所见的官方材料,主要来自《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和《明英宗实录》等。
虽然郑和前后出使西洋三十年,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官方文书档案,但由于官方同时非常害怕民间通海风潮,因此郑和下西洋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朝廷内部苟安派的反对、非议和责难,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存,甚至有人认为“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以至于在成化年间“入库检旧案已不得”,明末官方的“郑和记忆”逐渐进入失忆的状态。而在同一时期,有关郑和的民间记忆却异常丰富,既有传说和历史笔记,又有各种口耳相传的传闻与神话,这些民间历史记忆依靠流落在各地的碑文、遗迹,通过下西洋的杂剧和戏曲在延续。罗懋登成长的年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正处在一个官方记载逐渐失忆而民间记忆纷乱杂陈的时代。罗懋登寓居的南京有着大量郑和的后裔,有所谓“马府郑”、“桃园郑”、“象房郑”等,围绕马府街郑和的故居(今改名郑和公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关于祖先的传闻。《西洋记》的卷首有万历丁酉罗懋登自叙,万历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那是日本丰臣秀吉远征朝鲜,想“一超直入大明国”的万历二十年之后的第五年。《自叙》云“今者东事倥偬,何如西戎即序;不得比西戎即序,何可令王、郑二公见,当事者尚兴抚髀之思乎”。罗懋登眼见得当时倭患严重、国事危急,而当朝文武柔弱无能,遂“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希望通过演绎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盛举来激励民气和讽喻当局。
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有明三山道人刻本和明三山道人刻清初步月楼重修本两种存世。大陆地区仅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五家公立机构有藏。在海外,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也将其列入有关中西海上交通的必备馆藏。也说明《西洋记》作为不多的有关海洋文化的相关书籍,在文化研究中具有的独特地位。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重要国策的实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而说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则不能不提及几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以真人事迹为依托描述海洋文化的小说,《西洋记》绝对具有超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Lot.9214
芥子园画传初集(原刊初印本)
清 王概 编
清康熙芥子园套色印本
一函五册 开化纸 线装
题跋:芥子园山水卷刊刻最难,格调亦最高,此卷有笠翁画传四字签条,乃美术史宝贵文献,传世康熙本仅此书与容庚先生藏本有之周小英印(白文)净琉璃室(白文)此部《芥子园画传初集》为康熙十八年(1679)原刊初印本。共五卷,第一册为卷一,有书名页、李渔序、目录及《青在堂画学浅说》,共三十二页;第二册为卷二,“树谱”含目录共四十一页;第三册为卷三,“山石谱”含目录共四十七页;第四册为卷四,“人物屋宇谱”含目录共四十七页;第五册为卷五,“摹仿诸家画谱”含目录共五十二页。卷一有文无图,卷二、卷三、卷四多为单色墨印,少有套印部分;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
是书第一册贴有《笠翁画传》题签,推测为康熙十八年原装原签,尤为珍贵。此部题签有“大吉羊”白文印,卷四“人物”图中,第二、三等叶中人物衣衫有使淡墨套印,后世翻刻本中为牟利,降低制作成本而省略。再比对四种卷五多色套印部分,可谓越罗蜀锦、各擅胜场,不相上下。这是因为套印版画质量的优劣对准确度要求很高,每种颜色需要反复试印、反复移动、直到完全吻合。此外,更要依照原画颜色“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将木版印色达到原作毛笔上色的效果,使版画无限接近墨本。这对印刷工匠、纸张、用墨的要求很高,不同的工匠对原画用色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是雕版为同一版,材料、工匠的差别导致印制的版画质量也会有明显差异,可以说《芥子园画传》是集画家、绘工、刻工、印工等多人组成的合作团队来完成的,是一种集体性质的艺术创作。
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说:“
二百五十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史无前例。”这是对《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画美术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芥子园画传初集》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初版刊行后,一时大受欢迎,人们竞相购买;因此不断被重印、翻刻,版本情况十分复杂;学画临习、市面所见尤以翻刻本居多。
此次出现之《芥子园画传初集》开化纸精印、用墨用色考究、套印精准,应为良工刷印,或为自留或友朋往来之特制本,与当时市场大量发行本有天壤之别。
Lot.9241
六家文选六十卷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等六臣注
明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34-1549)吴郡袁褧嘉趣堂复宋广都裴氏刊本白棉纸 线装三十二大册四函
33.7× 21.6cm
提要:《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一部文学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赋总集。它收集了上自束周、下迄南朝梁代的七百多篇作品,分类合理,并将此前优秀的诗文赋尽收其中,深受学者喜爱。隋唐以来它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所以流传益为广泛。然其成书年代久远,后世读者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注释也就应运而生。自萧该《文选音义》始,开创了研究《昭明文选》的先河,此后关于选学的笺注层出不穷。
随着时代的推移,目前《文选》注释主要分成四大系统:即李善、五臣的单注本和二家合注本。而二家注本又分为六家与六臣注本,六家本为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六臣本则反之。目前学界公认,最早的六家本为宋初的秀州州学本,此本已佚,仅存韩国奎章阁翻刻本存世,知秀州本的成书时间在北宋元佑九年,比广都裴氏本的成书早十七年。已知宋刻六家注本中,秀州本、广都裴氏本与明州本三种最为重要。而秀州本已佚,因此对广都裴氏本的研究极为重要,是厘清五臣、李善单注与合注本的脉络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裴氏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仅存二十六卷,其余即用袁装翻刻本配补。国内现存《六家文选》善本有宋绍兴明州刻递修残本廿八卷,其后最古之本即此袁褧本。故而,广都裴氏本的翻刻本一一袁刻《六家文选》在整个六家注本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据专家经过校对文本差异,明州本亦出于裴氏本。明州本有校语、无校语删除李善及五臣注之处,袁刻本皆未删注,故袁氏本虽后出,某种角度来说其文本更胜明州本。
此本卷首为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序》;李善《上文选注表》,后附国子监奉敕校印公文五行;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六家文选目录》,题“梁昭明太子撰,唐五臣注,崇贤馆直学士李善注”,正文题衔相同。每半叶十一行,行十八字,注小字双行二十六字。框高23.9cm,宽19cm。白口,线鱼尾,左右双栏。版心镌“文选某某卷”,下记页码。有刻工姓名:“信、淮、徐敖、徐、陆儒、刘、周、启明、湛、李宅、文”等人。据李国庆先生所编《明代刊工姓名索引》p682-683“徐敖”条,除本书外,还刻过南宋初年刊宋元明嘉靖递修本《北齐书》三十卷,明正德十五年长沙熊宇刻篆文楷对照本《楚骚》五卷,明嘉靖间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明嘉靖十六年陈蕙扬州书院刻《广文选》六十卷,明刻本《鸿庆居士文集》十四卷,明嘉靖八至九年南京国子监刻《史记》与《前后汉书》,明嘉靖刻《九经》,明嘉靖间常州知府应桢刻《礼记集说》三十卷和《四书集注》四十卷,明嘉靖六年震泽王延喆覆宋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明嘉靖间金坛县刻本《诸史会编大全》。其余各人如“陆儒”(P397)、“李宅”(P320)、“启明”(P445)等,皆于正嘉间在江南地区刻书多种——上这些证明了,这部《六家文选》的刊工都是明代正嘉间江南地区的熟练名匠,诚如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所言“皆当日剞劂高手”,而袁跋指出,其覆刻时“框郭字体,未少改易”,宋讳照样避之。两相结合,故能确保此本覆刻宋椠神采逼真,惟妙惟肖,而终成有明一代刻书名品。此本一出,在明代即被视作“善本”,明人赵琦美径直将其称为“袁家板”,可见时人对其的肯定。
关于此本摹刻之精,历代文人多有好评。如《天禄琳琅书目》卷十著录袁本谓“此书抚刻甚精,校勘亦审,实与宋椠同工。”《书林清话》卷十《坊估宋元刻之作伪》云:“《六臣注文选》六十卷,袁褧刻本……合计内府所藏《文选》十部,而作伪居八九。此可见袁本雕刻之精,而书估狡狯之奇,亦层见叠出而未有已也。”邓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三《六家文选六十卷》:“嘉靖袁氏刻《文选》,可以乱宋本楮叶。”此外,张元济和傅增湘都见过广都裴氏宋刻本,在《涵芬楼烬余书录》和《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著录袁本时也都称“嘉靖吴中袁氏覆本”或“吴郡袁褧嘉趣堂覆刻宋广都裴氏刊本”,这二人同时使用了“覆本”和“覆刻”词汇,说明他们都对袁本摹刻的逼真性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袁本与裴氏本极其相似。近人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中,提及明人精刻二十余种,其中称“极有名者”仅五种,即有此书。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先生在《对<文选>各种版本的研究》(《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对袁刻本《六家文选》评价道:“袁氏本详出五臣注与李善注,并皆有据,是此本最大的优点。又有胡刻本、赣州本、《四部丛刊》本被改窜或脱落之处,在此本也有不少保留,这也是它的一个优点吧。”
此书自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历时十六年才得以竣工,用费浩繁,梓人艰集,足以见其郑重若是。且如此众多刊记,在明版书中实属罕睹。此本有翻刻,摹刻颇精,但板框宽度较小耳,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杨军《明代翻宋本知见书录》称“无鱼尾,四周单边”者皆是。又有明丁觐翻刻本,行款改为十行十八字,容易分辨。
袁褧(1495-1573),字尚文,吴县诸生,循例入太学。善属文,尤长于诗,绘花鸟有逸趣,书法拟米元章。晚耕谢湖之上,自号谢湖。与兄表及弟衮、褒、袠、裘并称“袁氏六俊”,其兄袁表常与诸昆弟及文征明、王宠辈相唱和【见清汪琬《汪琬全集籛校·袁氏六俊小传》】。所刻书尚有《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世说新语》、《楚辞集注》、《金声玉振集》,皆一时名品。
文献著录:赵琦美《脉望馆书目》、钱曾《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补遗》、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二《宋本<六家注文选>跋》、《天禄琳琅书目》卷十、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二、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八、叶德辉《书林清话》、方功惠《碧琳琅馆书目》、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六二、邓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三、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十七卷、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顾廷龙、潘景郑合编《明代版本图录初编》P267-270、《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总集类P1717、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册P260、《第二批国家珍贵估计名录图录》、《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李开升《明嘉靖刻本研究》、杨军《明代翻刻宋本研究》。
Lot.9209
御题棉花图
清拓本 刊本一函一册 纸本 经折装
提要:清乾隆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原本呈进,以摹本付刻上石,名为《御题棉花图》。清嘉庆十三年,嘉庆帝命内府以进呈本为底本进行雕版刷印,故《棉花图》存世有拓本与雕版刷印本两种。此拍品图为传统雕版刷印,乾隆题诗则据刻石墨拓,黑白相映,形成极大的反差,更增添欣赏的美感。是研究我国植棉史、棉纺织业史及清前期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资料。随书附赠清装裱册页一册。
Lot.9210御制避暑山庄诗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内府朱墨套印本
两册 开化纸 经折装
提要:是书为清初内府版画之精品。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玄烨选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每景作诗一首,命内府画家沉嵛为三十六景绘图,由名工朱圭、梅裕凤操刀刻版,刊刻刀法浑厚圆熟,精丽工致、布局缜密,版面雅洁,线条刚劲流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此书绘刻纸墨俱臻上乘,为清初版画之代表作。
据《清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此书的图版以枣木板刊成,大约每人二十天左右刻一块,乃精工之作。
Lot.9254
御制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体
清 高宗弘历 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刘墉写刻套印进呈本一函四册 开化榜纸 线装提要:乾隆帝素喜白居易新乐府,故依其体例撰成五十章。拍品末有“臣刘墉敬书恭跋”并钤印两方,装帧奢雅,订以暗金棉制双股线,尚是宫廷原装。内页楷书精刻,四周嵌墨绿缠枝纹,巾箱小册,秀巧可玩。《清代内府刻书图录》仅著录于敏中进呈本,而未录此本。拍场亦多为于敏中本,此刘墉进呈本,则流传颇罕。
著录:1.《清代内府刻书图录》P47图P174,北京出版社,2004年。2.《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1586,线装书局,2005年。
Lot.9243
印史
明 古吴 何通 撰
明天启钤刻本
一函六册 白棉纸 线装
提要:何通,字不违,又字不韦。江苏太仓人。原为王锡爵家世仆,性喜篆刻,宗苏宣。苏宣为明代皖派篆刻的代表人物。苏氏曾经寄居上海顾从德家中,钻研秦汉玺印,颇能得其神韵,开创了泗水派篆刻风格。何通习得苏氏刀法,亦攻秦汉古印。他取史传人物,各为其刻私印,系以小传,成《印史》 五卷。苏宣、朱简、陈万言、王亮、陈元素等均为之写序。何通择取自秦朝至明建国时的史传人物,为其设计私印,并附写一小传。排列较为随意。他充分吸纳秦汉印玺特点篆刻,且追求印鉴风格各不相同。何通《印史》撰成后,于明天启年间刻钤出版,此书印量有限,至今尚未发现有再版。
是书序跋为墨色印刷,书内人物名及小传部分连并版框均为绿印,印章为朱色,红绿相间,颇为美观。白棉纸精印,泥油均匀清晰。明代印谱之书约在数十种,钤印本原就不多,能存于今世者更为凤毛麟角。此本《印史》确为明代天启年间的钤印本,且前后完帙,品相极佳,实属难得,洵为可贵。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艺术类P.936。
著录:《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4693-04695号(第六册P.291)。
著录:《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P.1359。
Lot.9213
梅花喜神谱二卷(缪荃孙、徐乃昌、吕贞白、黄裳等递藏)
宋 宋伯仁 撰
清嘉庆十六年(1811)松江沈氏古倪园覆刊宋景定本
一函两册 开化纸 线装
鉴藏印:芝荣印信、大吕、吕生、会稽章氏藏书、黄裳壬辰以后所得、荃孙、贞白、黄裳藏本、南陵徐氏、黄裳青囊文苑、云轮阁、积学斋徐乃昌藏书、吕贞白、罗蕙高、碧双楼、贞、贞白乙酉以后得题跋:癸酉二月廿又二日南昌万少峰三君赠。
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艺术类第934页。黄裳《清代版刻一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增订版。
提要:宋刊本《梅花喜神谱》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画谱,不论是在版画史、印刷史,还是绘画史、鉴藏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梅花喜神谱》作者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人,历监淮扬盐课,能诗画,一生爱梅,自称有"梅癖"。梅开时节,无论清霜寒月,每于竹篱茅屋边"嗅蕊吹英,挼香嚼粉,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感其"清奇俊古,红尘事无一点相着"。以此画梅200品,又从中精选百品而成此谱,计蓓蕾4枝、小蕊16枝,大蕊8枝、欲开8枝、大开14枝,烂漫28枝,欲谢16枝、就实6枝,果是俯仰开合,各尽其态。每品又配诗一首,相得益彰。
《梅花喜神谱》初刻于宋嘉熙二年(1238),此本现已不见传世。景定辛酉年(1261)金华双桂堂有重刻本,流传至今也已成为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本名家品鉴题跋众多,近代著名收藏家吴湖帆得到此本后,又遍请诸友绘画题诗,更是以其名书斋,为梅景书屋“梅”字之由来。双桂堂本《梅花喜神谱》的发现也堪称佳话。晚清藏书、刻书家黄丕烈,嘉庆辛酉(1801)偕友北上,到北京琉璃厂淘“未见书”,于文萃堂书肆得宋刻《梅花喜神谱》,叹为奇缘,喜极而再三题咏。黄丕烈得到此书后,请由姻友袁寿阶影写副本二,一赠阮元,一存袁氏五砚楼。后袁寿阶病故,黄丕烈为表示纪念,取五砚楼影写本,在沈绮云的资助下刊行了《梅花喜神谱》己知的第一个影刻本,沈氏古倪园本《梅花喜神谱》自此闻名于世。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记载:“松江沈绮云所刻宋本《梅花喜神谱》颇为博雅君子所赏鉴。鲍渌饮刻《知不足斋丛书》,亦附刊焉。”古倪园本具体刊印数量未得其详,据高野侯在其影印本中的题跋可知,早在民国时期,古倪园本就已“兼金未易得”。
华艺征集到的这部沈氏古倪园本《梅花喜神谱》纸张为开化纸,洁白细腻不见帘纹,版面图谱清晰灵动、文字锋芒毕现,与文献记载“桃花纸初印本”的特征相符,确为古倪园极初印本。华艺本为初印本的另一特征,见于梅谱内容后的向氏后序版面。细观此本可以看到,向氏后序首页版框外右下方摹刻“静好楼”、“绮云澧香夫妇印记”两方古倪园主人印,此二印为沈恕、曹兰秀夫妇于百宋一廛观赏宋版时所钤盖。由于加刻的两方印章位于版框之外,很有可能是用小木块钉于后序首页板片之上,日久木块脱落,所以稍晚刷印之本看不到此二印。华艺本与中国书店本都存此二印,均为初印之本。
更为难得的是,
华艺本经云轮阁缪荃孙、积学斋徐乃昌、式训堂章硕卿、碧双楼吕贞白、来燕榭黄裳等著名藏书家递藏。黄裳得到此书后非常得意,在其所著《清代版刻一隅》中详加记述。他认为沈氏古倪园本,“
为沈绮云倩黄荛圃用袁寿阶手摹宋本重刊,刻手精妙,然终未能与原书毫发悉合,版心题字亦各不同,影摹收藏图记亦有朱白文之异。然系此书重刊之第一本,初印用开花榜纸,墨色晶莹,由士礼居黄氏为之经营,遂成精本”。查《劫余古艳》书影,书中所载之本与华艺本不同,似乎只有黄裳一人收藏印数枚,无他人藏书印。由此推断,华艺本应为黄裳旧藏古倪园本《梅花喜神谱》未经刊载之副本。
此次北京华艺国际秋拍的古倪园本《梅花喜神谱》实属难得,初刻初印,品相极佳。拍卖会时近梅花含苞待放之日,若有识藏家竞得此本,携归书斋,暗香浮动赏梅谱,不啻为一快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