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

先给你们说个好消息,冯导的《芳华》上映6天后,票房破5亿

也就是说,过去5天中,这部电影的增长速度,差不多是一天一亿的节奏。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

作为一部文艺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说明电影本身素质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大众对优质电影,尤其是老一辈观众对优质电影的需求,也许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只有广场舞和太极才适合他们。

之前我在给大家介绍《底特律》的时候,曾经针对《芳华》和它的差异性进行过比较。我记得当时说过,《芳华》尽管是一部带有小刚个人印记的作品,但由于影片本身采取不节制的煽情,让这部原本可以更上一层楼的电影,离杰作稍欠了一步路的距离

不得不说,这是个遗憾。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

感动归感动,观众除了为刘峰和何小萍流泪,也许更应该明白,影片中反映的那些英勇事迹,同样不应该被人遗忘。

而这,才是导演创作的初衷。

有怀旧,但同样有致敬。

说到致敬,同样的题材,让我很容易想到中国80年代的一部电影(后来因为不便明说的原因,影片还被禁了)。它来自我国第三代导演谢晋之手——

《高山下的花环》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作品,这部电影的资源让我一顿好找,好在,我终于挖到了修复版资源。

因为年代久远,其中的很多演员我都相对陌生,但有两个演员还算熟悉,一个是斯琴高娃,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4)

一个是如今靠鬼畜作品和特型演员身份,红遍大江南北的唐国强。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5)

看惯孔明先生演国家领导人以后,再看看他年轻时的军装造型,不得不感叹,

谁没有年轻的时候。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6)

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拿《芳华》同这部作品进行比较,因为一来,二者都是军旅题材的电影,而且两部影片都对上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相关事件——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场战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写。

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毕竟,《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高山》)更像是一部被禁的芳华,给我埋的雷太多。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7)

尽管好坏是在比较中产生,但很显然,那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所以,今天的这篇推送我只针对《高山》这部影片表达个人看法,剩下的,交由大家自行去判断

前面说过,《高山》是一部以军旅为底色,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场战争为主心骨,反映新中国建立后某段特殊历史的电影。

影片中,唐国强饰演的是一个高干子弟,赵蒙生。为了重新调回到大城市,他在母亲的建议下,决定到基层部队当一段时间的指导员,如此一来,即可获得回调资格。

不过当时因为政策紧缩,走后门并不能明着来,于是,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下部队走基层的方式,就成为权势家庭钻政策空子的捷径。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8)

对这个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谭咏麟主演的《假如我是真的》。里面有相关背景的描述,这里就不深入展开。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9)

到了部队,赵蒙生见到了自己所在部队的连长,憨厚老实的梁三喜。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0)

以及外表粗糙,但心眼儿实诚的炮兵排排长靳开来。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1)

刚开始,连队得知一位有文化的指导员将驻扎部队,大家都特高兴,热情招待这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儿。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2)

后来发现,这家伙身在曹营心在汉

部队马上要上前线打仗了,这哥们儿还想着回调的事儿。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3)

冯小刚说过,那时候,军装对自己来说象征着无上的光荣。这份荣誉象征了军人的天职:保家卫国。

在三喜的苦心劝说下,赵蒙生才半情不愿的和部队前往川滇前线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4)

在战场上,原本只考虑自己的赵蒙生亲眼见证了梁三喜和靳开来的牺牲。

战争的残酷,和与战友积淀下来的友谊,让他在参战过程中迅速成长,并彻底蜕变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合格军人。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5)

最终,他明白了一个自己此前都不曾明白的道理:

和民族命运相比,个人的抉择,实在不应该被优先放到首要位置

这么说着你可能会觉得很主旋律对不对?

好,下面我就来细说几个《高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点,同样的,不做对比,大家自行判断。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6)

首先,既然影片有提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场战争,战争该有的场面,你总得有吧?

作为80年代的电影,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国产片,普遍停留在画质不清、技术粗糙的刻板印象中。

来,感受下影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7)

在那个特效不知为何物的时代,影片中所有炮火场面,全部货真价实,以致于看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国外的战争大片。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8)

如果说为数不多但却逼真的战争场面,只为这部电影带来一些印象分,那么这部电影中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形象,则实实在在为《高山》加分不少

先来说说给我留下极佳印象的靳开来。

饰演他的演员何伟,当年曾凭借这部电影拿到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五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19)

影片中,靳开来的人设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

因为为人正直,他经常得罪上级,自己在部队中的位置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加上嘴臭经常抱怨,除了梁三喜知道他的为人,像赵蒙生这种外来户,接触几次后直接把他拉黑处理。

但实际上,靳开来是一个心直口快,且眼里含不得沙子的正派人。

对下属,他爱护有加,但对待像赵蒙生这种来部队混日子的投机分子,他也绝不阿臾奉承。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0)

话糙理不糙,赵蒙生在关键时刻打退堂鼓,不但给自己在部队中留下臭名声,还容易动乱军心。

身为军人,你不上,我不上,谁上

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角色是连长梁三喜。

别看他为人老实,但在关键时刻和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可是个妥妥的好汉。

面对赵蒙生的临阵退缩,他同样敢说实话不怕得罪人。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1)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2)

人们说到主旋律,经常摆出不屑的嘴脸。

然而看到这一段,你能说这串台词没唤起你的民族自尊吗?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3)

有时候,深入人心的主旋律并不需要撒狗血似的喊口号,它往往根植于人民内心中的共识,这个共识,构成我们的道德底线

底线如果都可以轻易更改,这个民族的希望又将归于何处?

影片另一个让人动容的时刻,来自梁三喜和靳开来在开展前夜的一段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你会发现,面对承认错误的赵蒙生,靳开来也并非冷血之人。

相反,他相当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4)

见对方如此表态,梁三喜回应道: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5)

紧接着,靳开来用无可反驳的理由给挡了回去: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6)

靳开来的言下之意很明显:你们梁家就只剩你一个独子(老大战死于抗日战争,老二被批斗至死),再当前排使,就绝后了

什么是兄弟情义?如上短短数语,已经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男儿本色方面,可以说《高山》已经做到了相当高的高度。除了有铮铮铁骨的段落,也有柔情时刻的脆弱无助

影片中同样派独子上战场的解放军军长,在给夫人通报儿子阵亡消息时那张抽搐的脸,看完我久久不能忘怀。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7)

有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小孩?谁不希望自家小孩平平安安?但如果人人都在危难之际当缩头乌龟,要国法家规干什么?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8)

再强调一遍,好的主旋律,除了视角保证客观,情绪的克制也非常重要

在影片后期关于烈士家属的刻画上,影片并没有用激烈的哭喊去渲染人物内心的悲愤。

相反,都是家长里短式的口吻,但迸发的能量同样催泪。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29)

又比如,在表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方面,导演谢晋并没有安插大量煽情的配乐来烘托悲壮气氛。他所表达的,都是真实环境中,人物受挫之后的自卑。

那种卑微甚至略带病态的情绪,本身就足以牵动观众神经。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0)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1)

煽情分两种,一种是硬煽,你不哭,导演会想尽一些办法,利用技术手段让你哭。

还有一种,是导演根据生活经历,让人们在情感上与人物达成共识,并随着人物的经历与其一起欢笑一起落泪。

很显然,《高山》是属于后者

而如果你问我如何评价《高山》,我会告诉你它是国产片中关于特殊历史反思的一部不可悲磨灭的作品。

毕竟,分数就摆在那里。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2)

莎士比亚在其著名的《哈姆雷特》中,曾写下流传后世的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多年后回看《高山》这部作品,你会发现,人们之所以说它伟大,并不在于它对战争有多么翔实逼真的描写,而在于它对人性和正义的展开的发人深省的探讨

而这个过程,你感受不到任何说教。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3)

作为著名的“国内禁片大神”,谢晋用超越时代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出色讲述了特殊年代下的人性挣扎和道德徘徊,光是这一点,如今的很多国内导演的作品就不具备。

佳片?先把重点和逻辑理清楚再说吧。

最后,让我再次重申一遍: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好坏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难的是,我们很难通过被掀起的情绪,看到事物的本质。

能够看到多少情感之外的“理”,这,就真不是两言三语能够说清的。

很显然,你永无法唤醒装睡的人。

而真正恐怖的是,他们以为自己仍旧清醒

芳华最后的回忆(这部更好的芳华)(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