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的级别排行(古代文武大臣获封赐后的潜在危机)
一、历史上各朝代的爵位等级
爵位,又称作封爵、世爵,是指诸侯或者文武大臣所获封赐的等级,最广泛的说法,是起源于周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男性的爵位,女性的爵位不在此文范围。
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皆有封地,并且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爵位名称,如君,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战国四君子”便是属于这种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春秋战国的早期,爵位通常在贵族之间流转,普通百姓想获得爵位是相当困难的。
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起自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在关于爵位的规定中,商鞅将爵位划分为20个等级,依次是: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
(图)商鞅
汉朝时,增设了王爵,不过早期获得王爵的异姓功臣的命运基本就是一部悲惨世界,后来汉高帝刘邦斩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
汉初功臣普遍的爵位是列侯(即彻侯,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而改为列侯)。
侯爵高者封赏食邑达到数万户(万户侯的来历),低者仅仅有几百户。
汉武帝时,对外战争非常频繁,国库经常空空如也,因此为了筹措军费,当时的朝廷对外公开叫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不被大家所重视。
以前只可以立功获得,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可想而知,爵位泛滥,大家肯定不当回事。
汉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为立功的将士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结果后面又开始公开叫卖了,可想而知朝廷得有多缺钱。
魏武帝曹操废除了秦汉的二十等爵、武功爵。
魏文帝黄初年间,规定爵位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
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同时规定:皇子封王,诸侯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承袭亲王的称作嗣王)之庶子封乡侯,公爵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的相当于一个郡的面积、小的相当于一个县的大小。
(图)曹操
西晋的爵位设置的非常繁杂,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北魏时期的爵位分为十一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魏的王爵异性功臣照样可以获得,而不是如汉晋时期王爵基本只封宗室。
隋朝时,隋文帝针对前朝的爵位情况进行了删减,设置了九等爵位: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到了隋炀帝时期,仅留王、公、侯三等爵位,其余均废止。
唐宋爵位制度类似,分为十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
元朝时,只有皇族、蒙古贵族可以封王,其中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其他蒙古贵族封国王。至于其他的爵位比较混乱,不在此赘述。
(图)元朝
到了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同志确实是了不起的起名狂人、爵位狂人,关于起名,他那二十五个儿子,他全部将他们每一房的排序按照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顺序起好,据说一直用到现在还没用完。
至于明朝的爵位,首先说老朱自己家的,就是宗室这一类的。
主要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朱由于早年吃了太多的苦,因此对这些个龙子龙孙想的很是周到,只要是他老朱家的后人,永远都有禄米拿。
到了明朝后期,老朱这些个后人实在是开枝散叶太过厉害,这些人的禄米后来成为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
至于功臣这一类,主要是三等:公、侯、伯,但是每一等又分四级。
分别是: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统治者汉化程度普遍比较高,因此在爵位制度方面也比较细致,和明朝一样,爵位也分为宗室类和功臣类。
宗室类,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级)、辅国将军(分四级)、奉国将军(分四级)、奉恩将军(分两级)。
功臣类,分为: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图)清朝
二、那些名人的爵位及背后趣事儿
看过《寻秦记》的朋友们想必对里面一个人印象比较深刻,龙阳君,根据《战国策》的记载,他是魏安釐王的男宠,也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
关于他有过什么功绩,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有说他相貌俊秀(长相让后宫美女自惭形秽),阮籍有诗“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谁说长的好看不能当饭吃捏?龙阳君和安陵君(楚宣王的男宠)这不是爵位显赫、艳名垂青史了嘛!
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两个人:商鞅,被封为商君,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不过这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太好,一个被五马分尸,另一个被逼吞剑自杀。(秦国这时候的爵位还不是特别正规,所以才有这种非正常的君的爵位存在着。)
不然大家看秦始皇时期的两个名人的爵位:缔造“奇货可居”神话的吕不韦同志被封为文信侯(后也被逼饮鸩自杀),战功显赫的王翦被封为武成侯(善终,还是老王同志会做人)。
(图)秦始皇
看看汉初那些异姓王吧,有时候爵位太高,真不是啥好事啊!
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然后就没然后了。
从韩信的爵位可以看出来,刘邦对他的需求程度,手握重兵、决定天下归属时候被封为齐王,项羽被干掉,老刘对他不放心了,立即改封楚王,这样好控制。老戏码上演,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虽然查无实据,最后贬成了淮阴侯,再到后来,死在了吕后和萧何的手里(不要说和你没关系,最起码你是帮凶)。
彭越,梁王,在楚汉对峙时,多次派兵袭击项羽的粮道,搞得项羽是疲惫不堪,史称“彭越挠楚”。又被玩了套路,被人告发谋反,此时在洛阳的老刘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算是给他留了条生路,结果彭越赶赴蜀地的路上,碰到了从长安赶来的吕后,找吕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诉说自己冤屈,然后被吕后骗回了洛阳,结局是命也没了,被剁成了肉酱,家族也被灭了。
英布,九江王,原是项羽旧将,后被策反归顺刘邦。比起前面两位老兄来说,他是真反了,并且刘邦也是在平定英布造反时候中了流矢,后来一病不起,直至驾崩。不过英布被刘邦打败后,被长沙王吴芮给忽悠了一通,最后被杀,死后还被刘邦下令大卸八块。
吴芮,长沙王,没错,到你了,各路异性诸侯王被刘邦收拾的差不多了,刘邦夫妻俩一合计,下面该轮到这个长沙王了,关键时候才知道,有个半人半仙的朋友是多么的重要,没错,他的好朋友就是谋圣张良,在张良的建议下,吴芮把自己大部分领地都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又在自己封地里面尽量低调的不能再低调,有啥好东西首先上贡给朝廷,刘邦看到他这么会来事,也就没动他。
张良,留侯,汉朝建立后,对于这位屡建殊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刘邦自然是不能亏待,因此让他在最为富庶的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不过被张良拒绝了,他请求刘邦将他们起初相识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封给他。刘邦拗不过这位军师,因此答应了他的要求,史称“留侯”。居功不自傲、功成则身退的道家风范,让后人赞赏不已。
(图)张良
诸葛亮,武乡侯,三国时候的爵位普遍看重军功,对面的曹魏阵营里县侯几乎没有,乡侯也很少。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诸葛亮自己自谦的一个表现,他的手下魏延的爵位都是县侯,不过这不妨碍诸葛亮成为蜀汉第一实权派人物,后世也称他为“武侯”。
郭子仪,汾阳王,两字王爵(即郡王),以此来肯定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巨大功勋,不过不管上面的皇帝怎么更换,或者皇帝怎么猜忌他,老郭同志从来不和皇帝叫板,也不恋权,需要他出马时,他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把工作干好,不需要他时,他安享富贵,因此能够得以善终,并活了八十五岁的高寿。
李泌,邺县侯,史称“李邺侯”,这绝对是为大家所忽视的超级牛人,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乱”那些方略全部是他制定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不过是执行者。这位山人宰相,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然真正做宰相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是依然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不在庙堂的岁月,庙堂始终有他的传说!
刘秉忠,赵国公,大元帝国总设计师,有元一代汉人中唯一一个位列三公的。他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时期的心腹,忽必烈争夺汗位、定鼎中原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卓越功勋,元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基本出自他手。
刘伯温,诚意伯,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位鬼神莫测的顶级军师仅仅获得了一个伯爵的爵位,朱元璋是不是太小气了?关于刘伯温的爵位问题,普遍看法是这样:明朝初期,武将爵位通常高过文官(毕竟冲锋陷阵要靠武将,好像足球场上,基本各大奖项的评选青睐中前场的球员);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晚了一些,资历浅了一些,是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才入伙的;刘伯温功劳太大,朱元璋故意压制他。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在老朱手下封了公爵、侯爵是什么好事,除了那些早死的、山高皇帝远的,其他的下场,基本都很凄惨,在此不一一罗列了。老朱的口号:曾经有多猛,整你就多狠!
曾国藩,一等毅勇侯,侯爵里面的高品,不过说好的王爵呢?老曾平定了太平天国,此等大功一点不亚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那么老曾不得封王的缘由何在呢?普遍看法:朝廷指望天京国库的金银财宝,结果等来的是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幼天王逃窜,曾国藩等人瞒报;唯恐封王之后,曾国藩尾大不掉。侯爵也不错了,老曾这个爵位是整个清朝,汉人最高的爵位了。
(图)曾国藩
每一个爵位的背后都是一段尔虞我诈的过往和曲折离奇的故事!同时也折射着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当如今的我们去品评这些历史人物时,相信或多或少能从他们对待名利的态度上面感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想,读史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让自己在为人处世时多一些圆融通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天野苍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