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的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林大师解读姓氏)
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名字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充满爱意的乳名、琅琅上口的小名、满怀期许的大名,无一不是爱的凝聚。求学期间,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名字,尤其是古诗文的字、号、别名等,让人十分头疼。原来除了名字,还有姓、氏、号这些更为复杂的称呼,今天,起名网的林大师就来给大家科普下:姓、氏、名、字、号的由来。
我们现在说的姓,是没有氏的,不像古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我们熟知的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他不是法师,是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的开国元勋, 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尊称太公望。姜,是其姓;吕,是指其居住在吕地的吕氏家族(姜子牙先祖曾辅佐夏禹治水土有大功,做了四岳之官。舜、禹时被封在吕地,即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后代又称姜子牙为姜尚、吕尚。那为什么古人既有姓,又有氏呢?
姓氏起源
我们先来看"姓"这个字,女 生=姓,"姓"来自母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在上古时期,就是以母系为中心,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者女字底,比如姜(炎帝)、姬(皇帝)、姚(虞舜)、嬴等。当时使用"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婚姻、世系、种族区别开来,这一现象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各种不同的姓是怎么来的呢?这主要与祖先崇拜的图腾有关,蒙昧时代的部落、氏族都会有各自崇拜的图腾。比如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会在脸上、身上画一些图腾,这些图腾就成了部落的一种标志,后来变成了整个部落成员的代号,这个代号就是我们所说的"姓"了。
随着人越来越多,一个家族有了多个分支,为了区分出身和地位,于是就有了"氏"。"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因此,上古的姓氏,姓为母别,氏为族别。
后来,母系社会被父系所替代,姓就不再是区分母亲了,变成了区分父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取代了原先氏的地位。随着朝代更迭,历史推进,姓氏不断增加,这些增加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
(1)族号庙号:如尧因其族号为唐,史称"唐尧"。尧在出生时他的祖母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帝喾(kù)是个大孝子,为母守孝三年,根本无暇顾及妻儿,他的妻子庆都没办法,只好带着儿子去了娘家,一直抚养到10岁,才回到他父亲的身边。所以帝尧小时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有的史料也说他姓伊祁,名放勋。还有就是依据其庙号(即死后的称谓)来定其后人的姓氏,如武王、文王等。
(2)国名地名:比如齐、鲁、秦等。
(3)官职职业:如司马、帅、王、侯,陶、屠、巫、卜等。
(4)动植物名:牛、马、杨、柳等。
(5)数字:伍、万、陆等。
根据《百家姓》的统计,一共有468个姓氏,明朝还有《千家姓》,两者编写的框架基本一致。
百家姓
名出现在宋元以后,谱牒之学渐兴,人的名字基本上都是两个字了,一个是按照族谱辈分,另一个取"荣华富贵福,寿信义美善"的居多,比如什么富贵之类的。另一个是讲究"五行",以求顺遂平安,就是看金木水火土缺哪一种,然后就以那个方面的字为偏旁部首。比如缺木,就会找一个与木有关的字,如"琳""柳""松""杰"等。
在起名时,有时还会参考《易经》,讲究姓名笔画数的搭配。同时,还会注重谐音和寓意,比如:文静:文静又显文化;雅静:优雅文静;婉婷:寓意和顺、温和、美好;瑾瑜: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现在起名参考的内容虽然比以前要更加丰富,但是重名的也多,起一个独特的好名字也更难一些,如果对《易经》等这些传统文化、流行趋势、谐音和寓意不太懂,也没关系,可以去起名网这类专业的平台,起一个好名字不是什么难事。
顺带说一下,古人的名字系列里,还有谱名榜名。谱名,即在家谱里写的名字,比如杨守敬的谱名就是杨开科;榜名,即参加科举考试为张榜时用的名,如杨守敬的榜名就是杨恺。
"字"的本义是"孳([zī])",生儿育女的意思。在古代,"男冠而字,女笄而字",男子20岁时,会举行一个成人加冠礼,由乡绅贤达之士取一个字,这个字称为表字。古代女子在15岁谈婚论嫁的时候,需要束发取字,如果到了年纪还没有脱单,就叫"待字闺中"。表字与名,意义有关联,其关联情形主要有以下三种:
(1)同义互训。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其中的"仲",代表其排行老二,"尼"就是其居住地附近的一座山的山名,与"丘"相同。又如屈原,名平,字原;蒋中正,名中正,字介石。
(2)意义相反。如孔子的弟子曾点,名点,字皙。点,是黑点,皙,是白皙。又如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是亮,"晦"是暗。
(3)意义延伸。如岳飞,名飞,字鹏举;鹏程万里,就延伸了"飞"的含义。杜牧,名牧,字牧之;牧之的"之"就扩展了"牧"的对象。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对方有字的话,就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字。
号有三种:
雅号,一般为文人雅士根据居住环境和兴趣爱好来取。比如我们熟悉的青莲居士、太白真人(李白)、东坡居士(苏轼)等,古代的诗人似乎对道家情有独钟啊。
诨号,一般根据人的外貌、性格而取,和"绰号"的感觉差不多,比如《水浒传》中的黑旋风、九纹龙、花和尚、青面兽等。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称诨号,雅号可以。
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譬如封谥号"文"的要符合下列情况:"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封谥号一般是给死后的帝王、大臣、诸侯等人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其制始于西周中叶稍后。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汉朝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谥号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均属礼部。
士大夫好名,不论是生前死后,都需要。作为统治者,为了笼络人才,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在生前给士大夫以高官厚禄,再就是士大夫死后给一个谥号。汉时的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在后面加侯字。也有两个字的,不过比较少。例如诸葛亮,谥为忠武侯。因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忠武"后来成了士大夫追求的目标。
谥号的授予,也要根据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的。晋时的最好谥号是"文献",因为王导得到了。唐时是"文贞",有几个名臣基本上都是这个谥号。如:曾任过宰相,并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谥号"文贞";开元年间宰相张说(667~730),字道济,谥号"文贞"。宋朝时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将"文贞"改为"文正"。范仲淹死后,谥为"文正",因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文正"就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时候,有"唯'文正'则不敢拟,出自特恩"的说法(《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例如曾国藩,就特别赐予谥号"文正"。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或者有名望的文人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比如陶渊明的谥号就因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一文中将其称为"靖节徵士",此后世人就也称陶渊明为"靖节"。这就是一个私谥。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
用其官职代称本人的,如杜甫就叫"杜工部"。因其在成都期间,由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推荐,授予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柳宗元也因其担任过柳州刺史且颇有政绩而被世人称为"柳柳州"。
以郡望自称的,即以本人出生地的望族名来代称本人,如韩愈就自称为"郡望昌黎","昌黎"即其在河北省昌黎县的氏族名;世人也因此称其为"韩昌黎"。
综上所述,简单的姓、氏、名、字、号,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演化进程,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习俗、文化传承,以及中国人的既重生前行,也重死后名的精神追求。正所谓:
姓系母生随嗣父,氏分家族舜前亡。
成人字己缘由讲,雅士号身兴趣张。
立谥多因功德著,取名唯爱寿荣昌。
官衔子美垂青史,郡望文章世代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