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事务理解最精准的文章 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 题: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香港事务理解最精准的文章 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香港事务理解最精准的文章 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关于香港事务理解最精准的文章 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 题:贫富差距之痛——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新华社记者方栋 苏万明 朱宇轩

持续数月的修例风波使香港经济受创、社会撕裂,也令昔日被繁华所掩盖的经济社会矛盾陆续暴露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一道贯穿于这个国际商业大都会方方面面的贫富鸿沟。破解这一民生问题症结,不仅需要香港尽快恢复平静,社会各界团结一心,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共同探索出路,切实抓住发展机遇。

蜗居人生、生计难谋

推开香港市民王女士家的房门,左手边是柜子,右手边也是柜子。从课本到零钱筒,生活用品和杂物沿着墙从地板填到屋顶。两张上下床头尾相连,贴墙放置。几步远的窗边,分割出了狭窄的卫生间和厨房,转身都困难。

这个房龄近60年、建筑面积30多平方米的房间住下了王女士和丈夫,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香港工会联合会社区干事苏嘉乐说,王女士的家庭是有着7000多户居民的黄大仙彩虹邨社区的缩影,大约三成住户和她家的经济状况类似,不少甚至条件更差。

“这是我婆婆以前申请到的公屋,婆婆去世后,留给了我们。在香港,能住这样的房子,已经很满足了。”王女士说。苏嘉乐则表示,有些居民的公屋仅有20多平方米,生活更为艰辛。

公屋的全称是公共租住房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根据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报告,三成香港市民住在公屋中。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布的最新公屋轮候数字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申请数量共25.61万宗,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5.4年。

基层市民的生活压力并不止于住房。对于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市民来说,找一份收入稳定、有前途的工作并不容易。

40多岁的林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为生计而苦恼。虽然他在内地和香港都工作过,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平日里还是只能到处寻找零工做,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0多港元,但是也会好几天没有活干。靠着平均2万港元的月收入,林先生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65岁的贞姐曾是一家服装厂品控主任,几年前为筹集养老金,以190万港元卖掉了油麻地街市的房子,孤身一人租住在不足15平方米的斗室里。租金节节攀高、日用品也越来越贵,贞姐已经花掉了养老金的一半,整日里忧心忡忡。

对于经济上无法自足的贫穷市民,特区政府推出综合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等保障制度,此外还有针对老人的长者生活津贴等多种补助。但像贞姐这样有一定积蓄,不符合申请福利条件的市民,尽管年事已高,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香港有49.5万老年人被界定为贫穷人口,65岁以上长者的贫困率更是高达44.4%。受生计所迫,很多人退休后不得不重返劳动市场。数据显示,65至69岁的劳动人口参与率达到22.6%。

同一个城市,不同的香港

与数百万基层市民的艰辛生活形成强烈反差,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富人却过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在浅水湾、太平山等别墅区,有每平方米上百万港元、总面积上千平方米的豪宅,住户在自家阳台上能欣赏日出日落,海滨沙滩近在咫尺。而在那些为生计辛苦奔波的市民身边,就是数不清的奢侈品店,动辄数十万港元一餐的顶级餐厅,以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用“被平均”来形容广大香港市民的处境最为合适。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过38万港元,稳居世界前20名,高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经济体。然而,香港特区政府去年1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香港贫穷人口攀升至137.66万,贫穷率达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为0.539,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创45年来新高,也远高于0.4的警戒线。

“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极其严重,普通市民看不到前途,这已成为当地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说。

香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而是数十乃至上百年间,香港的经济治理模式、土地政策、产业结构变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是璀璨的“东方之珠”,但是自身的经济结构却存在巨大隐忧。高薪的金融及保险业只提供7%的就业岗位,雇佣劳动力最多的零售、旅游等行业往往收入微薄,无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如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在香港仅占GDP的1%左右。

贞姐就是由于制造业的消失,而在退休后失去了谋生途径。林先生也代表了众多香港普通市民,由于无法进入高端行业,就只能从事薪水微薄的基层岗位,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由于资源高度集中在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少部分利益相关者迅速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无法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

如此不公的局面却难以改变,究其原因,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范博宏认为,从港英时代一直沿袭至今的“小政府、大市场”的公共治理模式是原因之一。

香港在过去数十年间奉行的“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虽有助于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但也缺乏对经济的主导力,在面临外部发展环境变迁、市场调控失效时,很难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扭转困境。“特区政府并不掌握核心资源,也不拥有影响香港经济命脉的大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直接投资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能力并不足。”梁海明说。

凝聚共识,寻找出路

贫富差距问题根源复杂、解决不易,包含很多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不仅需要特区政府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还需要全社会都认识到只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香港才能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从而凝聚各界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思考和探寻解决之道。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特区政府应该更加坚定履行职责,在经济民生发展领域积极施政,要有勇气和担当,把政策和资源向中下层市民倾斜。”范博宏说。

多位经济学家同时指出,香港本地市场体量小,想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局,更重要的是寻求外部的发展契机,为内部经济转型寻找突破口。

“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香港能有今日的繁荣景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发挥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而非仅仅是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的功劳。”范博宏强调,香港未来更应该密切和内地的联系,寻求更大的支持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不少敏锐的香港青年人已经发现,其实机遇就藏在身边。30岁的阿豪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他对记者说,希望把业务拓展到内地市场,解决面临的经营难题。“香港本地设计师的市场仍以香港为主,但这里成本高昂、产量小、卖得少,设计师挣的也少,根本难以为继。”他计划和内地设计师加强合作,在大湾区寻找发展机会。

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包括科研实力和国际人才在内的很多优势,完全有机会重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找回制造业的荣光,并且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香港背靠祖国强大后盾,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参与采写赵瑞希、白旭、姚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