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细胞高了就是有炎症了(白细胞多了说明有炎症)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的“忠实卫士”,有很强的吞噬细菌的能力,是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卫系统。
白细胞计数就是测定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数,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改变。
临床上检查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形态学改变,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异常结果解读】
1.白细胞计数增多
(1)急、慢性感染:特别是细菌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痢疾、猩红热、败血症、尿路感染、丹毒等。
(2)广泛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
(3)急性大出血:如肝破裂、脾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等。
(4)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引起的急性溶血。
(5)急性中毒:如有机磷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毒蛇咬伤等。
(6)白血病:由于骨髓内白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进入外周血液,使白细胞明显增加,还可见到大量幼稚细胞。
2.白细胞计数减少
(1)长期接触放射线:可损伤骨髓造血细胞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不要经常做X线透视,全身CT,PET-CT等接触放射线的检查。
(2)应用某些药物:如磺胺药、氯霉素、苯妥英钠,以及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3)某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
(4)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计数五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范围5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范围 摘自: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13年。
【异常结果解读】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正常):一般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阵痛等都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
病理性增多(不正常):
(1)反应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烧伤、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见于脾破裂、宫外孕;④急性溶血;⑤急性中毒,如安眠药中毒、有机磷中毒及代谢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⑥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
(3)慢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药、抗肿瘤药;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类脂质沉积病等。
(6)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 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要寻找原因,及时治疗。
3.淋巴细胞
增多生理性增多:6~7岁以前的儿童淋巴细胞百分率偏高,而中性粒细胞相对偏低,7岁以后恢复与成人一样,中性粒细胞比例比淋巴细胞高。
病理性增多:(1)病毒感染性疾病。(2)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3)慢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5)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4.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阶段可较成人稍多。
病理性增多:(1)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和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2)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感染、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等。(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7.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8.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很少见。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骨髓纤维化,某些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