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么时候吃面(人倒霉的时候就要吃面线啊)
制作人柴智屏宣布将要翻拍内地版《流星花园》,一丝凉意瞬间从尾椎骨爬上了头皮,毕竟整部狗尾续貂的《流星2》,我只记住了刘畊宏扮演的小伙子,从监狱里出来后,回到妹妹开的小吃店,妹妹就捧出一大碗猪脚面线,让他吃了去去霉气。
GIF来自《流星花园》
那时候港剧柚子叶洒水、韩剧吃豆腐、古装剧撒盐等等辟邪、去晦气的方法还没有“流行”开来,坐在电视机前吃泡面的我,几乎是在瞬间就对那碗煮成浆糊状的面线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大胃王木下也挑战过是十人份的面线
台湾的面线以面来分,可以分为白面线和红面线两种。可以“去晦气去霉气”的就是白面线,其中以猪脚面线为代表。
猪脚口感滑、润、弹牙,富含胶原蛋白的肉皮炖至软烂,入口即化。面线要淋一大勺猪脚高汤,再拌入大量的蒜泥,猪脚汤汁在蒜泥的加持下表现得非常优秀,而细细的面线充分吸收了汤汁和猪脚的油分,微咸的滋味正好合衬着浇头。
图片来自百度
足以代表台湾面线界的“蚵仔面线”则是由白面线蒸熟后转为褐色的红面线为主要食材。因为蚵仔(就是小牡蛎)自带咸味,所以不用特别调味,沾上淀粉,一粒粒小心地丢入煮沸的热水中汆烫一小会儿,等蚵仔变得晶莹剔透就赶快捞出。盛一大碗高汤,将蚵仔码在煮好的面线上,高高堆起一个尖,撒上胡椒、香菜。
吃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因为面线看起来不烂,但根本无法夹起。直接端起碗“吸溜”才是当地人的吃法。
图片来自百度
其实不同浇头,如大肠、当归、麻油、猪脚、鸭肉、猪肝、虾仁、鱿鱼、卤蛋……随意组合就是不一样的体验,每一样都有独到的风味。大肠用老卤老汤慢慢卤出厚厚的油脂,只余下爽韧的口感。猪肝片得薄薄的,再用急火爆炒,表面炒出焦黄里面还是嫩嫩的粉色,猪肝的鲜嫩爽滑才算没有被破坏。——跨海而来的面线上,浇的是百年来的乡愁。
图片来自微博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才是面线最初的发源地,其中以“侨乡”泉州人最爱面线。但面线在这里,则变成了一种更简单、更家常的美味——“面线糊”。
就像北方人早餐常吃的豆腐脑,两三块钱一碗,搭配刚炸好的面条,撒点香菜、芹菜碎,还要有点胡椒粉,味道刚刚好。说起来简单,其实面线糊的“火候”特别难把握,火候不够就太生,烫过了又会变成浆糊,要让盛在炖盅里的面线依然条理分明似山间流水,一条条清澈可喜,绝对要花尽厨师的心血。
图片来自LOFTER
早餐店里的面线汤底里通常要有猪血、海蛎、猪肺、切碎的鱼丸等等,食客点餐时,荤料可加大肠、小肠、猪肝、猪腰等顺口爽滑的浇头。如果偶尔想改善下伙食,还可以再来一碟猪瘦肉切薄片、用醋盐渍、再挂地瓜粉炸过的醋肉,做神仙也莫过如此了。
图片来自LOFTER
煮面线已经如此难以拿捏,炒面线就更挑战厨师的能力了。软绵绵的面线跟银芽、肉丝一起炒得丝丝相扣,又条条分开、各有弹性,绝对不是可以轻易品尝得到的美食。
图片来自LOFTER
面线最难的还不是烹饪,手工面线的制作更是一门独具匠心的手艺。揉面团、抽面、拉面、甩面、晒面……十几道工序,繁琐又复杂。不同季节的面线,加入盐的比例也不一样,在阳光正好的日子里,迎着和煦的风晒成白面,再拿到炉灶里蒸过,最后一束束地用一条小红纸捆在中央,排列在纸盒内,贵重得不像吃食。
图片来自LOFTER
凭天意而成,带着点即兴感、宿命感的面线,果然适合抚慰那些失意、惆怅的人吧。
鹦鹉厨房用创意颠覆传统厨房Creativity Overturns Ordinary Kitchen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鹦鹉厨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