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寒冬来了吗(设计院的出路你能看到)

设计院的出路?你能看到却装作看不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设计院寒冬来了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院寒冬来了吗(设计院的出路你能看到)

设计院寒冬来了吗

设计院的出路?你能看到!却装作看不到!

现在我们看到的设计院没有发展,主要是因为这个"世界"变了。

不知道设计这条路上经历过多少加班熬夜,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去过一个山区小县城的"设计室"(以前县级地区都是有一个设计室的,大多是丙级资质),去那主要是面试工作,因为学校出身不好,那时候啥也不懂,就是想多看看。

去了以后我发现,虽然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能力低到不能再低的一个设计室,里面的设计师们生活的到也是很滋润的,因为那时候市场也比较封闭,体制也是公有制的多,所以他们在那个山区小县城属于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不错的一类人。 不过后来我没有去那边上班,虽然待遇给的还算不错。可我还是去了一个三四线城市的私营乙级设计院。

那个年代,开发商也都是小开发商,并且能称为真正开发商的企业并不多,而且都是当地人干当地事,所以像我们这样几十人的乙级院,在小城市活的还不错,一半工业和公建业务,一半住宅业务,被市场滋润的还算饱满。刚毕业的我,居然有一个月工资 提成拿到5000多块,我已经很开心了。我师傅那时候大概1-2万/月。

就在那样的时代,开发商从开发企业有了向资本企业转型的苗头,有部分开发项目有异地开发商来做了。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TOP10这样的企业,就是万科,那时候也才刚开始准备启动"千亿计划"。(普及一下地产历史:在万科成立20 周年(2004年)庆典上,郁亮正式提出要用10 年做到千亿。这个“千亿”是指年销售额,而当年万科还不到百亿。) 但是不幸的事情早晚会来到。 随着那段时间迅猛的发展,开发商开始频繁的异地大规模活动,有很多开发商早期是比较注重"效果"的(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品质管理的概念,只是好看和不好看的事情而已),就是那帮本来看上去应该走技术品质路线的开发商,那时候尝到了资本积累的甜头,大力像资本路线进军。

然后策划行业兴起,有些你看上去都不太理解的逻辑被推行了起来,比如: 要好的立面,好的景观,好的广告,好的理念,好的设计单位,用一流的广告,做出二流的产品,卖给三流的人; 对,就是很多策划公司都提出来,设计单位最好找大牌的,这样显得档次高。 一时间,北上广深的大设计单位业务就一下上去了,设计单位也是满地开花。 比如: 在上海的大小设计单位和大小设计公司,起个名动不动就是"同"字打头,好像和同济大学设计院是堂兄弟一样。 北京的设计单位不用说了,不带"中"字就带"华"字等,一看就是一统江山的霸气或者和清华大学同父异母的赶脚。其余各市的设计单位都傻眼了,自己家门口的蛋糕就这样摊成了全国统吃的杂粮煎饼! 接下来就是价格大战。

北上广深的设计单位,因为名头比较响亮,价格收的都还不错,能宰一刀就宰一刀。但是当地设计单位,除了能降价,还有什么办法?效果图做不过北上广深,文本排不过北上广深(有的院内部都没有能力自己排文本,很多还要请外援),只有降价才有出路。 所以那时候,私活成为了设计师的新经济方式。不管是上海(北广深没呆过,不太了解),还是小地市,哪个混过点江湖的设计师不是私活为上?我记得在那个时候,有一个月,私货钱结到手,我直接够的上付了一个公寓首付!买了一个公寓。 我后来算过,拼命的画图,大概一天2000的产值!一个月6万!不过确实也挺拼的,那段时间,我就在家,也不上班了,专业干私活! 再后来,我认识的设计单位的人就都这样混下去了,有一部分人,在干私活的过程中,顺道开了个设计院,就像细胞分裂一样,我们这边的设计院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很多很多。对于有一些没有那么大实力开办设计院的,就挂靠北上广深设计院,弄个分院。结果就满街都是设计院了。 本质上说来,那段时间,设计单位是需要那么多的,因为开发商也是多了起来,并且建设量也非常的大,所以人人有饭吃,不管吃肉的还是喝汤的,都能荤的有油水。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飞出来了。 很多设计单位都是没有根基的,不要谈技术底蕴了,就是和他们谈"技术"两个字,都是属于说脏话!所以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技术追求越来越低。不过说来也怪,这并没有耽误他们赚钱。反正为了赚钱,什么培养新人,什么循序渐进,什么论资排辈,讲啥都假的,尼码是个人都能画高层,随便抓个设计师都必须要给我走个大公建。项目多的管不过来!所以那个时候刚进入(非品牌)设计单位的人,进步都很“快”,大多数技术并不扎实,给自己埋了个大雷!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分界线了,因为开发量大,设计单位突然变多,很多人的雷炸了,市面上设计师水平良莠不齐,对设计院的市场和生存环境来说,非常的混乱。

噩梦的鼾声就要响起! 从2008年的四万亿到2016年的去库存,或多或少的繁荣了这个市场。导致,开发商资本化了,设计单位资本化了,就连我家楼下的小卖部都被资本化洗礼成了连锁店。 但是好景不长,开发商的过度资本化,进入了洗牌阶段,就我在的二点八线城市都把本地开发商逼的在能力范围内无地可拿。我估计大部分二线城市更是这样情况吧。 问题最终显现了出来,一般地市的一般设计单位,跟够不上TOP50内的房地产(一般地市的老牌大院,施工图还能画画),靠当地开发商又不行了,工业建设也没有那么大的量,公共事业建设也都是大院当道,后来满地冒出来的设计单位,残羹冷饭的日子就显得不好过了。 记得去年,有个国内大型设计单位的中层来看望我。简单聊了几句,我问她:你们家老大是不是又难为你了?怎么那么唉声叹气的? 她说:哥,我们家领导给我下了明年的任务,0.8亿的业务量! 好吧,这天简直没法聊了,我们对于业务量的计算单位严重不统一!呵呵! 这就是现状,已经是严重的两极分化了!

设计院这个大行业,未来的走向,我觉得大概率和房地产开发行业命运相同: 能进TOP的活下去,其他准备收拾铺盖,现场死,或者死回家! 就这样的情况下,出路?说实话,大家都很迷芒!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国企大院的院长聊天,交换了一下想法,我们俩得出的结论就是:可能要向总承包方向发展,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项目总承包的可能性会特别大。

站在政治角度考虑,还是希望由大的单位全盘主持项目;统一设计,施工,成本,监控各个口子,这样一来,项目的“问题”会被按在地上摩擦,以前出点问题,找设计,设计说施工问题,找施工,施工说是设计问题,或者有的问题在成本,设计,施工上根本就扯不清楚;以后就找一个总承包,有问题就是你的问题,不再扯了,敢不老实就收拾你,不必废话太多! 总归是要解决,有打人的想法,却又无人可打的两难境地。 我突然觉得,这可能真的是将来的方向。 那么其他设计院呢? 能进入“小精尖”行列的,就能活下去,进不了“小精尖”的自己看着啥时候关门大吉自己决定!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一个设计单位一两百号人呢,怎么“小精尖”? 其实这都是假相! 当市场逐步空虚以后,裁员和变相裁员会很普遍,最后能剩下的,就是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和能干的人。自然而然被成为了“小精尖”。那些没有业务来源,没有技术能力的人,没人会养。地主家那点余粮,分不了多久的。 大概可以说,大多数设计单位的出路,就是成为“小精尖”,少部分设计单位会成为“大总包”,可能现在我们设计院的数量比较庞大,需要一个过程来进化,但是随着市场和经济的洗礼,我觉得终究就要走那么条路。

对于设计院老鸟,不管怎么样,买了房,买了车,有老婆,有孩子,有存款,有注册,这日子总归是能过的下去的,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变化,应该不会影响生活。 对于设计院的新人,还有那些填志愿的时候建筑和土木还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未来这条路,是难走多了!只能在茫茫人海里拼拼刺刀,杀出一条更光明的路! 希望大家都能顺利的度过难关!

(来源知乎!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