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故事简介(22西晋故事保卫太子司马衷)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让齐王司马攸去青州督军事,朝廷立即炸了锅,大臣们强烈反对司马攸之国的奏书,就跟雪片儿似的,刹那间就堆满了司马炎的办公室。但是,司马炎已经铁了心了,对这些上书的家伙,该免职免职,该训斥训斥,总之就是,司马攸必须从京城消失。
公元283年,二月,司马炎下诏,把济南郡(山东省章丘市)并入齐国(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十九日,封司马攸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规定司马攸可使用“轩悬”乐器(天子用的乐器称宫悬,四面悬挂;亲王用的乐器称轩悬,三面悬挂);六佾舞蹈(佾舞是个方阵,行、列都是八人,称八佾,天子专用;行、列都是六人,称六佾,亲王专用),以及其他七七八八的相关待遇。
衣赐履说:都到这一步了,我越发不能理解司马攸。公元277年,司马攸下诏明确了一个原则,即,诸侯王都督一方军事的,必须改封到驻地去,一帮王爷都迁徙了封国,同时,司马炎还封司马攸的儿子司马蕤为辽东王,司马赞为广汉王,这就是要动司马攸的信号。这次,我让你之国,你赖着不走,那好,我又封你一个儿子为王,还给你齐国增加一个郡,你还不走,你想干嘛!
司马攸果然还不走,史称其愤怨发病,又愤怒,又怨恨,生病了,于是,他请求去给先王守陵。
衣赐履说:《晋书·司马攸传》的原文是,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即是说,司马攸知道是荀勖、冯紞构陷自己,所以愤怒怨恨,生了病,然后请求去守陵。如果司马攸认为是荀勖、冯紞搞得自己非之国不可,那他就太不上道儿了,真正的原因是你哥怕你抢了你侄子司马衷的位子啊!另外,所谓“先后”,指的是“先王”,司马攸宁肯给先王守陵,也不之国,假如史书记录属实,我只能认为,司马攸你是打算跟你哥死磕到底啊!
但是,你弄不过你哥,非叫这个板干嘛?我们之前讲过,公元278年,弘训太后羊徽瑜去世。羊太后是景皇帝司马师的正妻,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嗣子,他该如何为羊太后守丧,朝廷是当成大事儿专门讨论过的,然后下文儿通知司马攸,私底下,你可以为羊老太太守丧,公开场合,你不许为羊太后守丧!你现在突然要求去给先王守陵,且不论你是给司马师还是司马昭守,就这个请求,就是对司马炎的挑衅,是对朝廷的藐视!我要是司马炎,我也得弄死你啊!
司马炎一看,这兄弟又是声称有病,又是要去守陵,心里就不痛快,派了一帮御医去给司马攸瞧病。御医们跟朝里混了这么多年,都是人精,谁也不想触司马炎的霉头,从司马攸那儿回来,异口同声向司马炎汇报,齐王身体好着哩!
河南尹向雄进谏说:
陛下的子侄弟兄虽然不少,但是有德行、有名望的却不多。齐王留在京城,比他离开,对国家益处更大,还请陛下三思啊!
司马炎不理。然后,这位向雄就气死了。
衣赐履说:因了司马攸之国的事儿,中护军羊琇、扶风王司马骏、河南尹向雄全都气死了,究竟是这哥儿仨气性太大,还是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深层次原因,着实让人费解。
司马攸病情恶化,司马炎继续催促他上路。司马攸一贯注重仪表,去向司马炎辞行时,虽然病得很厉害,但还是让人给自己化了妆,描眉图粉儿,显得很精神。司马炎见他面色红润,心说你不是有病吗?有病还能这么精神这么帅?耍我呢是吧?赶紧走,到你齐国耍帅去!
司马攸辞别老哥出来,两天之后,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司马炎亲临丧事,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捶胸顿足,号哭不止,控诉他爹的病被御医们给耽误了。司马炎于是下令诛杀御医,让司马冏继承了司马攸的爵位。
衣赐履说:司马炎杀人的记录非常有限,御医占了好几个名额。
最初,据说司马炎对司马攸感情是很深厚的。但是,由于荀勖、冯紞等人的挑拨,司马炎要为自己死后的事作打算,所以就让司马攸离开京都。等司马攸死了,司马炎悲痛不已。冯紞劝司马炎说:
陛下,齐王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而天下的人都归附他。现在他死了,这是国家之福啊,陛下干什么这么悲痛呢!
司马炎想想也对,于是收了眼泪,下令司马攸的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办理。
衣赐履说:咱用了四回,把司马攸给写死了。
讲真啊,我始终不能理解,其他诸侯王都能之国,为啥你司马攸就不能之国?你究竟想干什么?你越不之国,嫌疑越大,哪怕你真的对皇位没想法,也一定会被认为很有想法。你的存在,就是对司马炎这一系的皇位的威胁,不是一般威胁,而是致命威胁。我之前强调过很多次,所谓的政治逻辑,就是皇权不允许任何威胁的存在,哪怕这个威胁并不存在。连我都觉得你司马攸对皇位有想法,那司马炎呢?我是真想把司马攸揪过来问一句,你究竟是蠢,还是太蠢?为什么不走呢?来日方长啊,司马衷那个傻侄子,随时可能出问题,你比你哥小十二岁,你只要努力活着,等你哥一挂,你随时可以回京勤王啊!你爹司马昭不是给你讲了刘恒和刘长的故事吗?不是给你讲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吗?你都听哪去了?兄弟亲情,面对至高权力的争夺,轻如鸿毛啊。
【轻如鸿毛】
对于司马攸之国,朝臣反应如此强烈,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大家可能对司马衷同学的智商太失望了,实在无法想像这位爷当了皇帝,国家将走向何方;再一个是,我们不能排除,司马攸这些年来可能并不是史书上记录的那么“温良恭俭让”,拉帮结派的事儿,恐怕真没少做,很多朝臣可能都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政治愿景;还有就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大臣,在作一次政治赌博,他们赌司马攸肯定能上位,即使这次之国了,等司马炎驾崩之后,司马攸回朝主政,简直是明摆着的事儿。到了那时,这些曾经为他呐喊过的,都将得到巨大的回报。但是,谁也没料到,司马攸竟然就这么死了!你跟你爷爷司马懿学学啊,该高调高调,该低调低调,该忍耐忍耐,最重要是得活下去啊。
另外,码字至此,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前面说的中护军羊琇、扶风王司马骏、河南尹向雄,这哥儿仨都是气死了,没准儿,他们是死在司马攸之后的,他们得知了司马攸的死讯,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彻底落空了,这才忧愤而死。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既然司马衷智商有问题,司马炎换一个聪明的儿子当太子不就行了吗?干什么非在司马衷一个人身上吊死?
我想,大约有这么几条儿理由:
第一,不太傻。司马衷智商虽然低一点,但并没到傻的程度。这样,有了杨家外戚和贾家外戚的支持,守成大约是没问题的。
第二,没得换。为什么呢?如果换太子,对司马炎而言,有个大前提,必须是自己的亲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衷当皇帝,对其他大臣而言,都是你们司马家的人,但对司马炎来说则大大的不同。
史书记录,司马炎一共二十六个儿子。我们用公元280年,也就是平吴那年作个划分。有资料可查的,生于公元280年之前,并且在世的,只有七位:司马衷,生于公元259年;司马柬,生于公元262年;司马玮,生于公元271年;司马允,生于公元272年;司马遐,生于公元273年;司马乂,生于公元277年;司马颖,生于公元279年。
公元280年,司马衷二十二岁,司马柬十九岁,其他五个,都是不到十岁的小屁孩儿。司马柬基本算是成年了,和司马衷是一母同胞,都是杨艳生的,那么,杨家的外戚自然也会支持他,但贾家外戚一定会坚决反对。不过呢,我估计司马炎下不了换太子的决心。
为什么呢?
《晋书·司马柬传》载,司马柬,沈敏有识量。即是说他沉着,敏锐,有见识,有格局。而且,司马柬年少时就显示出一些聪敏之处,司马炎在一众儿子们中,最喜欢他。但是,史官刚说司马柬“沈敏有识量”,突然笔锋一转,来了一句“性仁讷,无机辩之誉”。意思是,司马柬心肠好,言语迟钝,反应慢,这不活脱脱一个司马衷第二嘛!也就是说,克服重重困难,挡住层层阻力,终于换司马柬为太子了,可能突然发现,他不比他哥强多少诶!阻力大,成本高,效益差,你说司马炎会换太子吗?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为了确保皇位在自己这枝儿延续下去,必须坚持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幸好他还有一个好备胎,也即——
第三,好皇孙。这条儿太重要了!
司马衷有个儿子叫司马遹(读如玉),就是后来的愍(读如敏)怀太子。史书上记录,司马衷只有这一个儿子,母亲是谢才人,名叫谢玖。司马遹从小就很聪明,司马炎非常喜欢他,没事儿就带在身边儿。有一次,司马遹和司马炎其他的儿子们在大殿上游戏,司马衷来朝见,一个儿一个儿的,和这些弟弟们握握手,轮到司马遹时,司马炎说,阿衷啊,这个是你的儿子诶,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司马衷我估计当时都晕菜了,呵呵。
【好皇孙司马遹】
司马炎一直把司马遹养在宫里,有天晚上,宫里失火了,司马炎登楼观望,当时,五岁的司马遹拽着祖父的衣服来到暗处。司马炎问他为啥。司马遹说,大晚上的,突然出现火灾,可能有危险,人君不应站在亮处,以防被人伤害。听了这话,司马炎对这个孙子相当惊讶。又一次,司马遹跟着司马炎视察猪舍,司马遹说,这些猪都很肥壮,为什么不杀掉犒劳士人呢?继续养下去,只会白白浪费粮食。司马炎就让人把猪杀了犒劳众人。司马炎对司马遹越发喜爱,有一次抚摩着他的后背,对廷尉傅祗说,此儿当兴我家。司马炎还多次对群臣表示,我这个孙儿很像我的祖父诶。意思是说,司马遹有司马懿之风诶。于是乎,司马遹小小年纪,已经美誉传天下了。后来,有望气的人说,广陵方向有天子气,司马炎就把司马遹封为广陵王,食邑五万户,又找了一帮名士大咖作为司马遹的师友。
司马遹作为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只要没有意外,迟早会坐上皇帝的宝座。我个人认为,司马遹一定是司马炎坚持不换太子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司马衷的皇位不稳,还怎么传给司马遹?因此,司马炎必须把司马攸办了才能安心。
可惜的是,司马炎扫除了来自司马攸的威胁,却料不到,他刚一死,西晋王朝就迎来了历时十多年的八王之乱,把西晋王朝折腾得支离破碎。
历代史家,多认为西晋王朝如此短命,司马炎逼死司马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晋书·司马攸传》中,史官有一段评论,大意是说,司马攸有人望,有能力,是国之栋梁,如果让他辅佐司马衷,主持朝廷大局,那么,哪会有后来的八王之乱呢!又怎么会出现五胡乱华呢!……云云。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如果司马攸当朝,也许,确实不会发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形式、规模、时间,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是,那个时候,坐在皇位上的人,恐怕就不是司马衷,而是司马攸了。从司马攸死都不肯离开京城的表现来看,我认为他对权力,是有着极度的渴望的。
权力这东西,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排他性,为了得到至高的权力,别说兄弟子侄,就是亲老子,说杀也就杀了,杀亲爹、亲哥哥当上皇帝的,历史上并不少见。权力交接的时候,当爹的当然要传给儿子,没儿子才会考虑兄弟。司马炎的做法,谈不上对还是错,他只是遵循了权力运行的逻辑罢了。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司马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又说,“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
衣赐履说:李世民说,司马炎完全可以废掉司马衷,但就是不废,导致祖宗基业崩塌。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司马炎如果废了司马衷,是没有儿子能够顶起来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李世民也知道啊。因此,李世民显然认为,司马炎应该废了司马衷,传位给司马攸,才是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呢?李世民继续讲,成全一个人和拯救全天下,哪个重要?废弃一个儿子可能有些狠心,但安定社稷才是大孝啊!三代人努力才建立了大晋基业,延续了两代就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啊!圣贤之道,难道是这样的吗!
李世民对司马炎、司马攸兄弟的争端,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司马兄弟的关系,恰恰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样啊。李世民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又逼老爹李渊退位,才当上皇帝的,弄出一个贞观之治来。玄武门之变,成了,就是李世民;败了,就是司马攸。但李世民的这段黑历史,毕竟过于暗黑,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是你杀了你大哥抢了位子诶!你怎么知道你哥当了皇帝,就弄不出一个贞观之治来呢?你怎么知道你哥当了皇帝,你们大唐朝也会二世而斩呢?
【司马炎&司马攸】
那不管,反正司马炎逼死了司马攸,大晋朝就完了;我杀了我哥,大唐朝就兴盛了。不杀我哥,是小忍,是轻德;杀我哥,则是重功,是大孝。李世民试图把自己的权力之争漂白,这才是他对司马兄弟如此感兴趣的真正原因。
听李世民说得这么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像两个场景:
场景一,全知全能的神对司马炎说,如果你把位子传给儿子,则你一死天下就乱了,你们家晋朝二世而斩;但如果你把位子传给弟弟,你们大晋朝能坐数百年天下,你传给谁?
场景二,李世民穿越成了司马炎,但他不知道之后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那么,他会不会废了儿子司马衷,而传位给弟弟司马攸呢?哈哈哈。
实际上,李世民在继承人问题上,做得也不咋滴!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