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刘禹锡(走近郑州历史名人)
开栏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位居天地之中、黄河之滨的郑州,受大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我们再次走近郑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诗豪刘禹锡
作为诗的盛世,唐代的诗人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公元772年,大诗人白居易在新郑出生不久,另一位诗人刘禹锡在离他不远的荥阳也诞生了。很多人对刘禹锡的印象,来自中学课本里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信又开朗;别人写秋天总有些伤感惆怅,他却是兴致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豪情万丈,百折不屈,正是“诗豪”刘禹锡的精神写照。
青年时代的刘禹锡生活颇为顺利,与唐代很多屡试不第的诗人不同,他21岁就与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官场得意。怀着一腔壮志,他成为“永贞革新”集团的一份子,不料他们主张的“改革”大计很快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到安徽后,刘禹锡又被当地官员屡屡刁难,甚至居无定所,半年搬了三次家,简直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千古名篇《陋室铭》就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有感而发”。据说刘禹锡还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被贬10年后,刘禹锡终于有机会“以恩召还”,回到长安那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小人,“挑衅”的后果是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这次是12年。
在这期间,刘禹锡没有一蹶不振,他创作了大量佳作,佳句频出、广为传颂,“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据说都成为了当地的流行歌曲。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书里还有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可以说是脑洞大开了,简直是“上帝视角”但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
终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京,归途中偶遇白居易,“诗王”与“诗豪”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两人互赠诗歌表达友谊,刘禹锡写的是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即使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看到的依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历经二十多年的排挤、贬斥,他又重游玄都观了!这次他写的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简直要把对手气死。据说这首诗很快传遍长安城,刘禹锡又为大家贡献了“前度刘郎”的成语。
刘禹锡在诗歌史上享有盛名,而其散文则“不容忽视”。还有研究专家称,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作在唐代西南少数民族间流传甚广,民间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锡之辞”,这虽然只占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一小部分,但能够博得人民的喜爱,就是最高的认可。他的咏古诗中,《乌衣巷》《石头城》等代表作气势沉雄,白居易多次“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表示献上膝盖。或许是起起伏伏的亲身经历给了刘禹锡更多人生的思考,他还写出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在当时那个时代,也具有难得一见的唯物主义思想……
纵观刘禹锡的生活历程和创作之路,他始终是一个不屈的“战士”、豪情万丈的诗人。一千多年后,他的家乡郑州荥阳市建立了第一个主题文化公园——刘禹锡公园;2015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还和河南省书协联合开展“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这是人们在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刘禹锡的敬意。
记者 左丽慧
编辑:李怡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