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

引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争议

陈寿是蜀汉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出身蜀国,后归于晋。曾任卫将军主簿一职。至于这个卫将军指的是姜维还是诸葛瞻暂且不论,单从其所处时代来看,陈寿作《三国志》从可信度上讲应该是很高的,可以说,至少在蜀汉一脉的政治经济军事史实上应该是一清二楚。所以陈寿作为蜀国官员,应该对诸葛亮相当了解,其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应当是十分客观的。

但对于引言中陈寿所说,诸葛“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1)

历史上认为《三国志》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互相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但这一点我认为可以理解。魏灭蜀,晋代魏,魏晋一脉,陈寿在蜀国灭亡后做的是晋朝的官。网上有一句流传非常广的话,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出处先不论,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陈寿在西晋担任过著作郎,而这个职务有修史的职责。公平地说,换任何人处在陈寿的立场上,都是只能以曹魏做正统 - 要不然后世根本见不到《三国志》这部史书。这种官方偏好影响放到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不大兴文字狱就已经很开明了。

北伐无果,孔明之过吗

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总体上还是以褒扬为主,但对于诸葛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稍有失偏颇。如果说诸葛亮不通将略,那司马懿又当如何呢。要知道诸葛北伐数次,与司马懿可是直接交手两次,一胜一平,临死还吓得司马懿不敢追击,说诸葛亮不通将略,那三国还有谁通将略。

《晋书》载,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渭水南原对峙时,司马懿曾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可是在蜀军退走后,观蜀军营寨布局又惊叹“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2)

连司马懿这个猛人都要佩服的天下奇才,你能说他不通将略。更不要忘记,诸葛亮可是三国唯一入武庙十哲的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三国势力不对称,国力相差太原。在国土人口方面,魏国国土面积最大,拥有 87 郡 12 州,面积 290 万平方公里,人口 450 万。蜀汉占益州和雍州的一部分,国土约 10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94 万,东吴占据扬州荆州交州广州,面积约 145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230 万。并且东吴和蜀汉的境内有很多少数民族势力未肃清,疆域并不稳固。

再说下军力方面,曹魏兵力共计 50 万左右,其中南线 10 万,东线 10 万,西线 6 万,洛阳及各处据点不到 15 万。东吴兵力 20 万左右,蜀汉兵力最弱,仅 10 万左右。

最后看人才因素。曹魏有五谋臣,八虎旗,五子良将,后期还有邓钟二士,

蜀汉有五虎上将,四贤相,但三国后期仅姜伯约一人撑局面。

灭国大战,拼得是国力,资源和人才。要按照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你说这仗怎么打。司马懿拥有这么好的资源,还好意思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大势所趋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由于操劳成疾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姜维作为接班人,接掌了蜀汉的军事大权,但一个好汉三个帮,面对人才济济的晋吴两国,即便诸葛亮再生,恐怕也是力有不逮,更何况是威望不足,能力也远逊于诸葛亮的姜维呢。

相对曹魏和孙吴而言,蜀汉政权的形成比较尴尬。他即没有魏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获得的东汉遗留的巨大政治资源,也没有孙吴三代经营的积累沉淀。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更是被魏、吴远远拉开。丢失荆州后,蜀国更是在地理位置上失去了优势,再加上内部叛乱不断,地小人少财政也经不起折腾。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何也,经济乏力,后勤跟不上,即使一时占了上风,最终还是因为粮草不济而不得不把占领的土地让出来。

诸葛亮在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确实有用人不当的问题,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都是贻误战机的过错,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之奈何!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并非不通将略。生产力不行,经济不行,国家综合实力不行,什么都是空谈。君不见,秦灭六国,奋六世之余烈,几代人的变法图强才得以成功。而蜀汉一国偏居一隅,地理不占优势。汉室中兴这个名号也对百姓和士人没什么号召力。魏国大势已成,孙吴也虎视鹰扬,时机上也已经不利于蜀汉的北伐统一了。

悲情英雄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3)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称:“(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并不说诸葛亮不善奇谋,而是说相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奇谋弱了点。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总体上还是相当高明的,《隆中策》至少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刘备集团的发展上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战略方案。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遇到刘备即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在于受到重用,才能得到了发挥,不幸在于时运太差,面对一栋四面漏风的房子,他不得不担当起裱糊匠的角色。

从病殁五丈原也可以看出诸葛一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悲情武候,令人感佩!

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