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态度(陶渊明做回自己)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社交场中的闲逸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这句话,让我想到陶渊明。
古代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选项远远不如现代人。有些人,品性高洁,心高气傲,从一开始就归隐山林做隐士;有些人,半官半隐,出世入世间迂回游走;大多数读书人终身在仕途上,上下探索,孜孜以求。
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古代文人都怀有安邦治国之志。
陶渊明也曾是一位怀有经邦纬国之志的少年。
他20多岁开始游宦生涯,先后担任东晋将领桓玄幕僚、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参军,出任州祭酒、主簿等职务,每次都做不了多久就辞职回家。
40岁那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令。上任八十来天后,妹妹的去世让他对人生与生死有了深刻的思考。他解印辞官,随后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他叹息一声,提醒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还能有多久呢?为何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何心神不定,总想着到某个地方去?其实,富贵并非我所求,修成神仙也没有希望。
这次,他彻底归隐乡野,开始了归园田居的生活。
作者费勇说: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真正做了自己的人,他辞掉了官,辞掉了体制的保障,回到农村,自己养活自己。
他还说:真正地做自己,并不完全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是当你失去所有依靠之后,自己能够做的事。
做自己,已成为流行说法。有些人,不知真正值得过的生活是何种模样,在俗世里蝇营狗苟;有些人,心里有一个理想生活的蓝图,却因放不下而苟且于世;只有绝少数人,有勇气听从内心召唤,过想过的生活,做回真正的自己。
做自己,不依附任何力量,自食其力地生活,不忘初心、不失本性地活着,哪怕独行于世,也会坚持下去。
做回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就像陶渊明,他知道自己本是“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的后山人,误入尘网几十年,一朝归去,永不回头。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陶渊明显然选择了前者。那种孤独,他把它形容成一只落单的鸟儿,“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一个“失”字,一个“独”字,已写出鸟儿冷冷的孤单。
即便如此,他依然将义无反顾。
人生几十年,回首之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后悔往事。要说有什么事不会后悔,并且让人心,那就是:做回自己,听从内心去生活。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