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1)

都说张掖人的一天,

是从一碗臊面或者牛肉小饭开始的。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品尝日思夜想的舌尖美味,

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张掖非遗美食也在默默等着你,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2)

一碗人间烟火,唤醒了城市,

沉睡了许久,重新启程。

戴口罩、一米线、单人单桌、打包带走……

但你我知道,

蓝色的口罩隔离不了笑容,

分开的距离隔离不了温暖,

做好防护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来日的热闹与喧嚣。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3)

“人间烟火气,最能抚人心”。

这些灿若星辰的张掖美食,

无不凝聚着张掖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一碗人间烟火,有酒,有故事,有你,有我。

在这些街头最寻常的非遗美食中,

藏着张掖这座城市的烟火味道。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4)

非遗是根,非遗是魂,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

非遗也是一种东方美学。

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

唯有这一碗人间烟火,

能温柔整个世界。

(文/李莺)

甘州臊面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5)

甘州臊面是张掖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深受甘州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主食之一,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早餐。

甘州臊面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做法上都与外地的臊面不同,讲究“薄、亮、筋”,就是面要薄,汤要亮,面条吃起来要筋道、软滑。所用的面条是用双擀杖擀的,最多时一张面可达15公斤,擀好后,切成的面条形同韭叶,薄似纸片,长如丝带。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姜粉、醋、酱油等调味品及适量水淀粉,使汤达到一定的色度和浓度,最后配以白水肉丁、油炸豆腐片、葱花、香菜等佐料即可。勾好后的汤外观晶亮透明,色香诱人,若再配以特色馅的包子,食之更是回味无穷。

2015年8月13日,甘州臊面(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临泽四坝蒸饼子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6)

临泽县平川镇在远古时期属于雍州之地,弱水从这里流过。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奉旨征讨匈奴。汉兵经过四坝时,当地的住户纷纷宰鸡杀羊,犒劳兵士。他们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馒头、烧饼给兵士做干粮,后来因为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就干脆用温水和面做成面剂,摊在柳条蒸篱上蒸成厚厚的饼子,就着羊肉当午饭。由于这种蒸饼子用料精到,松软细嫩,韧性好,面筋高,又有羊肉搭衬,所以格外清香爽口、余味悠长,一时之间,成了当地的一道美食。当地居民经常拌着沙葱、芹菜当饭吃。

四坝蒸饼子也叫面筋,由于适口性强、制作方便,从数十种面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临泽面食品牌。饼子在蒸荜上绷到薄如羽翼、轻如纱绢的程度后入锅蒸熟,逐张抹油卷筒切条,达到内虚外筋、柔软光滑、通透洁净、绵软爽口的境界,再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更是浓香四溢。

2010年7月6日,临泽四坝蒸饼子(张掖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临泽县文化馆。

山丹炒拨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7)

炒拨拉又称炒拨拉子,是山丹县风味独特的著名街头小吃之一,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因其动作而得名。

炒拨拉子冬季进食最佳,边炒边吃、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美味可口、热热乎乎,使食用者身冷而心热,如果再呷上几口山丹米酒会更爽,实为山丹一绝。有俗语说“不吃炒拨拉,等于没到山丹”,炒拨拉被戏称为“山丹国宴”。

炒拨拉作为山丹的地方名吃,取材广泛,花色繁多,营养合理,主辅兼备,独具风采,体现了传统烹饪的高超技巧,凝聚了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

2015年8月13日,山丹炒拨拉(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山丹县文化馆。

(非遗美食图片及文字介绍均由张掖市文化馆、六县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来源:市文广旅游局艺术非遗科

编辑:陆泊涵

审核:李莺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三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