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

京沪高铁经历了18年的恩怨纷争,才得以开工建设,要说这段历史,其实比小说精彩很多,绝对堪称是中国高铁史上别样的传奇,值得我们共同回顾一下!

1990年,铁道部向国家提交了一份修建京沪高铁的构想报告,言外之意:我们要修建中国第一条高铁了,你们抓紧时间批准吧!

一直到1993年,京沪高铁的推进工作进展得都非常顺利。

就在这时,一位关键人物“蹦了”出来,他就是京沪高铁的“缓建派”代表人物之一华允璋,也是中国铁道界的元老级人物。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

1992年退休在家的华允璋前往美国看望自己的儿子,在美国,他见到了瑞典产的X2000摆式列车,时速可以达到200公里,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摆式列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满足既有线的提速,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转弯时乘客会感觉到不舒服。摆式列车就好比摩托车赛车手转弯时一样,身体会随着摩托车一起倾斜,以此维持重心的平衡。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2)

所以华允璋的建议是:新建京沪高铁太花钱,可以使用摆式列车完成既有京沪铁路的提速。

没错!华允璋抓住了京沪高铁的死穴:太花钱!以此将了“建设派”一军。

但是,华允璋也暴露了自己观点的一个漏洞:京沪铁路的运载能力已经严重不足。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3)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火车车厢严重超员、人挤人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好转的?

而华允璋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宣称铁路界数据不实,高估运能,低估运量。显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华允璋在一程度上给修建京沪高铁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是真正造成京沪高铁推迟的并非华允璋,而是另外一位老人家,“缓建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姚左周,同样也是铁路界的资深专家。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4)

姚左周凭借自己的两篇文章《新建京沪高铁并非当务之急》和《再论新建京沪高铁并非当务之急》成功影响了我国高层的决策。

1996年关于京沪高铁的争论迎来了第一个高峰,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以“缓建派”为代表的姚左周,以“建设派”为代表的沈之介,分别向上层提交了建设京沪高铁的建议书。

此轮对决中,“缓建派”轻松获胜。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5)

倍感挫折的“建设派”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了“曲线救国”,既然修建全线1300的京沪高铁阻力太大,于是决定分段突击,先修建上海至南京段。

4月份,铁道部再次组织了一场论证会,两派又是一场口水大战,虽然“建设派”此次论证会中赢得了胜利,但是仍无法改变京沪高铁被再次推迟的结局。

此后的2年间,京沪高铁的推进工作也陷入了低潮期。

直到1998年,一场更大的争论风暴来临了,“磁浮派”掀起了京沪高铁建设的高潮。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6)

其实早在在1994年6月,“磁浮派”代表就组织了中国高铁发展史上一次著名的会议,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讨论会,又称第十八次香山科学会议,在这次会中“缓建派”“建设派(轮轨派)”“磁浮派”进行了一场观点大碰撞。

借着“磁浮派”主场的优势,他们大肆宣传磁浮列车的优势,建议京沪高铁直接上磁浮列车。

微妙之处就在于,此时的“建设派”和“磁浮派”是处于同一战壕的,不论是采用轮轨还是磁浮,最起码两者都是支持立刻上马京沪高铁项目的。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7)

事情的变故发生在1998年6月,在一次院士大会上,我国提到了京沪高铁使用磁浮技术的可能性,这让“磁浮派”的代表人物严陆光看到了希望。

下面这一做法就够证明“严掌门”功力有多么的深厚。

他深知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线路,不论是日本的磁浮技术还是德国的磁浮技术,技术都不够稳定,所以让京沪高铁上磁浮技术显然是不现实的,没人敢承担失败的风险,上海磁浮项目的建成通车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8)

姜还是老的辣!

既然京沪高铁无法上磁浮技术,那轮轨派也别想上,然后等待磁浮技术的成熟。

他给国家的上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记得香山科学会议前后,听到过华允璋、姚左周两位同志谈到我国现阶段不应急于新建京沪高铁,而是把资金用于现有铁路的提速上。

这标志着“磁浮派”倒戈了,原先联手“建设派(轮轨派)”对抗“缓建派”的一对盟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9)

至此,“磁浮派”和“缓建派”联手阻止京沪高铁上马的局面正式形成。

“建设派”代表人物沈志云也曾经感叹道:意想不到的争论,把京沪高铁的开工整整推迟了10年。

后来国家给严陆光的答复的确正如他所料的那样:同意发展磁浮技术,但是京沪高铁上磁浮技术显然不现实,不过可以搞个试验线研究。

磁浮技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全世界都没有投入运营的线路供参考。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0)

日本山梨磁浮试验线18.4公里,最高时速500公里,至今都没有实现商业化运营,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成果而已。

德国埃姆斯兰磁浮试验线,全程31.5公里,仅供体验。

另外,磁浮技术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就是无法与我国现有的轮轨线路兼容。

国家对“磁浮派”的这一批示,显然对“建设派(轮轨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1)

此时的“建设派”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号召各方在1998年号召全国工程院院士,包括“磁浮派”与“缓建派”的各位院士,成立了一个京沪高铁咨询课题组,形成最终的报告上报给国家,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谈论,也算是“建设派”为自己争取最后的机会。

最终的报告通过3次会议讨论成形。

第一次会议:确定了磁浮技术尚不够成熟,要真正在中国运用,至少在10~15年以后;

第二次会议:大家一致反对京沪高铁上摆式列车,导致“缓建派”转而大力支持“磁浮派”;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2)

沈志云

第三会议:也是各派为自己争取的最后机会了,三方火力全开,“缓建派”姚左周反对上马京沪高铁,严陆光极力主张采用磁浮技术,沈志云则认为京沪高铁要马上动工。整个争论的基调就是“鸡同鸭讲”,分歧极大,但是最终的报告还是需要写的。

最终“建设派”负责编写轮轨部分,“磁浮派”负责编写磁浮部分,最后“缓建派”在此基础上做了极大的修改,主要还是强调京沪高铁不急于修建,但同时“建设派”也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底线:京沪高铁尽快上马;磁浮技术不成熟,至少要等10~15年。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3)

最终大家都签字画押认同了这份报告。

但是到了1999年4月,“磁浮派”严陆光再次上书,说明了那份报告虽然签了字,但是是违心的

并阐明了他们的意图:在京沪高铁上采用轮轨技术是不行的,他还建议抓紧修建磁浮试验线,然后等技术成熟,再修建京沪高铁并采用磁浮技术。

严陆光的这次上书的确起到了作用,国家再次召集各路英雄召开谈论会,“磁浮派”也获得了胜利,但是胜利未如预期,虽然同意搞磁浮技术,但并非是在京沪高铁上,同时“建设派”也元气大伤。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4)

此后,京沪高铁项目基本停止了。

但是“磁浮派”严掌门并没有就此收手,他再次上书,前前后后“磁浮派”已经做了13次上书,最终在科技部的主导下,2000年,由严陆光担任组长,成立了磁浮技术可行性研究小组。

最终选择在上海做磁浮线的试点工程。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5)

2000年5月,严陆光马不停蹄带队前往德国进行洽谈合作,此时的德国磁浮团队也是久久不能得志,见到中国访问团队的到来,犹如久旱逢甘霖,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协议。

2001年1月双方签署了购买合同,并没有涉及技术转让的内容。3月1日,上海磁浮项目正式开建。2002年12月31日全线29公里开通运营。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6)

上海磁浮线

毫无疑问,上海磁浮项目是一个成功的项目,毕竟是世界上唯一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线路。但如果说是巨大的成功,这一点恐怕无法获得外界的认可,毕竟每公里3亿的造价着实太高了,其次票价太贵,30公里需要50元;更何况,前三年就亏损了10个亿。

甚至当时有人开玩笑说,再过不久,上海磁悬浮就能亏出另外一条磁浮线。

所以我们站在当今的角度来看,京沪高铁的争论没有赢家。“建设派”被活生生地推迟了10年之久;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7)

对“磁浮派”而言,上海磁浮项目的建成通车基本断了“磁浮派”的后路,看不到希望的持续亏损与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让“磁浮派”失去了继续论战的根基。

所以,在京沪高铁后续的争论中,“磁浮派”几乎毫无还手之力,随着铁路大提速帷幕的拉开,京沪高铁的建设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终于正式开工建设。

以上就是京沪高铁历经18年争论,最终开工建设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很多细节,记得关注@八零后机长,并在评论区留言。

如何看待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争论了18年)(18)

回顾过往,并没有诋毁各位前辈的意图,相信大家都是为了中国高铁的未来,才有了后来不断的争论;同时我们也能够回望过去,以前车之鉴,尽可能少走些弯路,如今的中国高铁已经步入了快车道,相信会越来越好!

中国加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