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

导语:清华考试的上联“孙行者”,令多人弃答,只一人的答案令考官称赞

曾经的高考题要是放在现在,可能很多人都能达到当时清华北大的标准,真的是太简单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就是如此,在高考刚恢复的那几年,大家学习到的知识相当有限,出题的难度要控制在一个可取的范围内,这样就个大家一个错觉在民国时期,这些学校的考题也是这样简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1)

理科之类的学识在民国时期确实有些匮乏,但是文科之类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毕竟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学积淀,文学我们并不缺。

令人为难上联

在193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难倒了众人:以“孙行者”为上联,请对出下联。”

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2)

这并不是一个胡诌的问题,这是被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的陈寅恪先生出的题,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简简单单看看在西方文学的侵袭下,这群即将进入到清华大学的学子国文素养如何,但是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因为很多人都没有作答的勇气。

不过也不是全军覆没,有一个人的答案令陈寅恪拍案叫绝,这个“能人”是谁?他的答案又是什么?

因为国内时局动荡,国学本身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陈寅恪这种开放式的试题确实难倒了很多人,在批卷的过程中,他不光看到很多交白卷的人,还看到很多人为了应付写的“唐三藏”等之类,没有去想这上联的内涵,这让他有些失望,直到他看见周祖谟的答案“胡适之”才转变了心情。

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3)

他不光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他还对周祖谟写的字很满意,称赞他光凭借这一手字就能到清华读书。

但是这个对子到底有哪里合适的呢?

首先先从字面上来看,“胡”和“孙”都是姓氏,其次“适”的古意有到达之意,乃静,而“行”为行走,为动,一静一动却都是动词,很巧妙的设计;最后的“之”和“者”都是虚词,格式完美无缺,确实很合拍。

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4)

除了这些之外,“胡”和“孙”连起来就是“猢狲”,这是猴子的别名,种种联系让陈寅恪对这个答案十分的满意。

结语

因为这个事情让周祖谟大出风头,很多人对他都不服气,不仅如此久而久之有些人将怨气延伸到了陈寅恪身上,认为他就是故意刁难,但是作为当事人的两个人都没有将这两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周祖谟在进入学校之后求知若渴,每天都在汲取知识,天天泡在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由于过于突出的表现,他还和北京图书馆的主任成为好朋友,给他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孙行者上联集锦(清华考试的上联)(5)

毕业之后因为优异的表现他被要邀请成为北大的教授,将知识传给更多人,在从教的几十年中,他根据不同的学生编写了不同的教材,让所有学生心悦诚服,这样一位人,又怎会在意当时的非议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