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b小调管风琴曲托塔赋格(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部古典作品具有现代感的管风琴史诗)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部古典作品具有现代感的管风琴史诗
——巴赫管风琴曲《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美学分析
向阳光
“托卡塔与赋格”是巴罗克时期的一种套曲形式的体裁,是由十七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两种音乐体裁连缀而成。“托卡塔”是一种节奏清晰、结构自由,并带有即兴的风格,快速触键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这种音乐形式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1590年代,已经有一批托卡塔曲问世。如当时的意大利.A 加布里埃利的托卡塔,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则由自由即兴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之后,作曲家们将这种音乐形式带到了德国。在那里,托卡塔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标志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巴赫的托卡塔曲是这种音乐形式中的经典之作。他的所有管风琴曲都是即兴作品,通常伴随着一段独立的赋格。
赋格曲,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曲式,大约起源于17世纪末。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堪与主调音乐中的“奏鸣曲式”相媲美。因此它亦是复调音乐中逻辑性很强的一种体裁。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像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像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赋格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调发展而成的插部。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的中间部。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当时的作曲家多将“赋格”前面缀以同一调性而对比性强烈的其他体裁,构成不同的套曲形式。常见的除“托卡塔与赋格”外,还有“前奏曲与赋格”、“幻想曲与赋格”等。
管风琴曲《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某些资料中一直被认为是巴赫在1708 年起在维马任宫廷乐长时期的作品。但据现代巴赫音乐学家在整理研究巴赫的作品时,发现这首乐曲应是他在1703 年起在安斯塔特任管风琴师兼乐队长时期的作品。从乐曲所表现出的奔放的热情、宏伟的气魄,以及在和弦连接上的大胆,很像是青年时代巴赫的作品。巴赫为谋得安斯塔特的职位,曾花费不少周折。这既是他第一次获得完全自立生活,也是他第一次有了一架新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管风琴,对于不满20岁的巴赫来说,其兴奋心情可想而知,这首乐曲正是在这种情绪下精心创作的。
巴赫不但是伟大的作曲家,而且他深刻地了解和熟练地掌握了管风琴的一切性能和艰深的演奏技巧,从而自如地运用它那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丰满的音量和雄伟的气势,去表现他那富有交响性的宏伟乐思。巴赫在这方面的作品近60余首,《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也是巴赫世俗性管风琴代表作品之一,语言华丽,气魄宏伟,结构缜密。此曲一开始就以灵活的键音与厚重的琴管发出一种圣喻般的庄严和悲剧性的吁问,极富戏剧性,由此而展开的悲壮的音流,给人以辽阔空灵的感觉。接着便是三段相对完整的音乐:前两段是主题的自由变奏,第三段是音乐素材的整体综合与发展。这三段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高涨,于托卡塔的尾声达到最高潮。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后来经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充分表现了乐曲交响性的雄伟气魄和深刻的意境,使人们对巴赫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继而又被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巴赫的管风琴演奏版。管风琴的音响具有那种独特的敲击灵魂的作用。管风琴演奏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更是把这种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该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久演不衰。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分为两部分:托卡塔和赋格。“托卡塔”以技巧性比较强烈作为引子,全曲虽只三十小节,但速度竟变换了五次: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急速如风,时而臆想沉思。可谓变化多端,充分地发挥了这一体裁富于即兴和技巧性的特点。
乐曲开始为d小调、4/4 拍子,慢速的柔板,由两个动机组成一个乐思:
34343021765 600 343430715 600 |
0 7 |7 671 0
34343021765 600
6 - |6 - 0
它只三小节,像是乐曲的引子,庄严肃穆,由下行旋律组成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富有宣叙性的警号和号召性。后面紧接三句快速技巧性的即兴乐句,其素材取自引子中的某些因素:
5 |675675 67567 127127 12712 |342342 34230 0
其第二句继续上行模进发展;第三句音型略有变化,改为下行模进展开,并直接引进带有陈述性的缓板乐句:
6 4 |4 43217654 53572 17 |1
音乐随即转入快板,开始以连续快速的模进上行发展,即刻又转入下行发展,旋律中间以连续短促的属音所构成的属长音效果,给旋律以支持:
3 63731363 73132373 ||13233313 23334323 33132373 13637353 |
63334323 33132373 13637353 13637353 |
它一气呵成,像流水一般,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音乐更富于变化,矛盾冲突像似更尖锐化。
当音乐转入急板中时,巴赫大胆地将导音上的减七和弦作了长达六小节技巧性的变化模进:
7 - 275754 275754 |275754 275754 542427 542427 |
这种手法即使在后来的浪漫派作品中亦属罕见。这段音乐情绪相当激昂,最后以有力的四分音符和弦结束了减七和弦的律动发展(见下例①),并又以富于变化的节奏将音乐引向低音。在渐慢中音乐又从高音向下进行,最后在主和弦上终止。为了构成与下面赋格曲的有机联系,在中声部加了小小的补充乐汇,最后停于主和弦的三音(见下例②)。它破坏了音乐的稳定性,增强了音乐向前推进的动力和不完满的结束感觉。
①3 3 |2 032 207 1675 |6453 4235 61 7(5) |6 - ||
②217 1 ||
这段“托卡塔”是以主调和声手法为主进行创作的,全曲结构自由,富于戏剧性的变化。 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
乐曲的第二大部分——“赋格曲”,此曲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乐曲极富特色,更具魅力,主要用旋律之间的相互呼应来构造乐曲,听上去就好像有种你追我赶的感觉。最后音响越发的丰富,直达苍穹。
这部分几乎看不到巴赫赋格曲惯有的严谨旋律线,复杂的交织。以对主题材料多样化的自由展开,使赋格曲显现出这一形式少有的即兴风格。巴赫这样处理显然是为了使赋格曲能与托卡塔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仔细聆听不难发现,赋格曲的主题也是从前面的托卡塔中引伸而来的。
“赋格曲”为d小调,4/4 拍子,快板,整个的结构亦较自由,其主题如下:
×× × × × × × × × × × × × × × × ×
0323 1373 |6353 6373 1333 4353 |6353 6373 1
其旋律音是曲例中音符上方带×的各音,在呈示部中是以三声部进行展开的:主题首先以主调在低声部出现,再在中声部用下属调(而不是常用的属调)上出现答题,它没有固定的对题,在答题之后音乐构成小结束,再在高声部上以主调出现主题,并进行下行模进发展而结束呈示部。
在呈示部与“对呈示部”之间,有以主题动机为素材而展开的插句:
0656 4654 5323 7217 |0656 1654 5
它由三个声部发展为四个声部时,出现中段的声部群:先以下属调在低音声部上出现主题,经过主题动机的发展,答题在中、高声部以赋格主题的特殊重叠手法出现,并转入F 大调,高声部则只以骨架音形式出现。
然后进入第二插句,它每一句以不同的发展音型出现:
①
53 10 |64 20 75 30 |16 40 27 50 |
5432 100 |6543 200 7654 300 |1765 400 2176 500 |
30 0765 |400 0176 500 0217 |600 0321 700 0432 |
②
30 50 30 50 |
3171 5171 3171 5171 |
③
1217 600 0 1316 |
10 0543 42461 30 |
使音乐更富有即兴的技巧性的特点,似与前面托卡塔的某些手法相呼应,在插句的当中,主题以主调在高音、次中音声部中同时显现一次,插句音乐则变得更加华丽,声部群再次出现:主题先后在低声部(c 小调)、高声部(c小调)、中声部(g 小调)上相继出现,由于它们没有回到主调而推迟了再现部的出现。
第三插句的音乐转入g 小调:
3217 1716 7123 4323 |1271 61 2456 7656 |4534 21
由它引出了再现部,呈示部的声部群先后皆以主调奏出主题与答题,再现部加有一个较长的结束部分,它运用主题的几种因素进行模进和展开,并进行了调性上的变化,最后以气势雄伟的琶音结束了“结束部分”。
结尾部具有托卡塔与幻想曲的即兴与技巧性的特点,有着多样变化的幻想情绪,旋律富于华彩性,速度急速的变换:由快板转柔板而急板再回到柔板,最后在雄伟庄严的音乐中渐慢地结束。在赋格曲中这种结尾是非常少见的,这段音乐的处理似与托卡塔的曲风相呼应,使得整个套曲的统一与完美。从而使托卡塔与赋格曲这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且使音乐的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让全曲在辉煌、浑厚的音响所营造的悲壮的气氛中收束。在这部作品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地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筑式的音响群落里,能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的热情,敏锐的呼吸和圣洁的冥想。
聆听这部作品,奇幻的氛围让人在那瞬息变换的旋律中反复回荡:时而好像对生命的思考;时而宛若对未来的预言;时而仿佛对人生的悲悯。这一切在神喻般的管风琴声中回旋着、升华着,作曲家对人性与神性的思考在复杂而有序的织体间淋漓尽致地显现。欣赏这部作品,能使人体会到巴赫的正统和庄严,这部器乐作品能蕴含如此惊人的幅度,实在令人钦敬、叹服于巴赫超越其时代的音乐才能。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部最能体现巴赫创作风格的作品,不仅表现着巴赫的非凡才华,还深刻显示出巴赫一生的音乐风貌和以巴赫为代表的复调音乐创作的发展特点。如果有人问我哪一部古典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能称得上是奇迹的只有巴赫的这部管风琴史诗——《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尽管《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创作于18世纪,却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现代改编版本最多的曲目之一。作品无论从节奏、旋律(特别是托卡塔的部分)、还是强弱变化等方面来看都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这一点在管风琴高音酷似电子琴般音色的和衬下显得尤为突出,仿佛历史与未来在键盘交替起伏间凝固和对视。个性化的美妙旋律加之宗教般神秘的气质,使之成为巴赫最脍炙人口的世界经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