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特征的分析(存在主义如何存在)

提纲存在主义的概念及缘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存在主义特征的分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存在主义特征的分析(存在主义如何存在)

存在主义特征的分析

提纲

存在主义的概念及缘起

存在哲学精要

存在哲学家代表

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诚在—看不见的存在

世界终极的真理和最高的智慧应该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这种看不见的存在,可以无限的接近本质和真理,无限的向善,无限的形成生生不息的力量,我把它叫做诚在。唯有诚在主义才是人类的终极真理和最高智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是存在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概念和缘起

西方现代社会有三大主义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三是存在主义。他们影响大且深广,无论从哲学上,还是在社会中、文化上,都给我们以极大震撼。

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就是本质的实现,是本质在实在界中的真实出现。

存在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一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二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三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四是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五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六是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等等。

存在主义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当代的存在主义三大类。

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年代后,其中心转移到法国,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庞蒂、加谬等;50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70年代,存在主义因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路而走向衰落。而后,存在主义面临新的突破和解脱,至今无有合适的哲学。

存在主义的产生,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当时,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被异化。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体系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并使存在主义走向终结的是萨特。

存在哲学精要

存在作为一种哲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柏拉图说“理念”是最真实的存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莱布尼茨曾感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

黑格尔一再强调:“存在即合理”。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终极任务就是要解释“何为存在”。

萨特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梅洛·庞蒂:“人只不过是各种关系的一个纽结,这些关系仅仅对于人来说才是重要的。”

加缪在《局外人》说:“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综合起来,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有绝对的自由选择”;“他人就是麻烦和地狱”。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认为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萨特的哲学确实有点绕。

存在主义另一个观点就是世界是偶然的荒诞。他们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存在是不确定的,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存在哲学有点任性和任情。

存在主义第三个主要观点是人有绝对自由选择的能力。既然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人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的第四个观点就是他人就是麻烦和地狱。海德格尔指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萨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狱”。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布贝尔指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 这两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马塞尔指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存在主义以悲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们认为,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的黑暗与失望所造成的文化产物,存在主义代表着对科学崇拜和技术万能这种浅薄的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的反动。但他们肯定了人有别于他物,肯定了人的价值,他们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脱离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但存在主义并不是只顾自己一己之私,而主张对世界承担责任,对社会“介入”。所以萨特说:“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他们在认识论上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企图开辟“第三条道路”,避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建立所谓“现象的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存在主义是一种结合了东方人性文化观念的西方哲学思想。

存在哲学家代表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尼采指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年—1855年)是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一生在忧郁中度过,他属于宗教神秘主义,其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德国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指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海德格尔(1889—1976年)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海德格尔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他说:“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海德格尔指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所以世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魏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萨特、加缪、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年—1980年)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又称作当代存在主义哲学,他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他的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马塞尔(1889—1973年),一般人称他为基督徒存在主义。他肯定所谓的“存在”就是与别人一起存在,而所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力量。

梅洛·庞蒂(1908—1961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重要作品有《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他认为“知觉世界”就是在我们用理性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描述以前,世界其实就已经呈现在那里了——那是个最朴素的,最原初的、与人的知觉有最直接关联的生活世界。知觉世界的本源则为“不可见的世界”。“不可见的世界”其实就是人在世界中的的“存在”。“存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先于意识的结构性领域,

西蒙·波伏瓦(1908-1986年)是法国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教母”。她本着对人自身的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怀进行文学创作,人是什么,人怎样的生存,人应该如何生存。她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加缪(1913—1960年),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

此外,存在主义心理学也是存在哲学派生出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罗洛·梅(1909-1994年)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构建了自己的存在心理学。罗洛·梅关注人对现实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解释、理解和体验,在治疗中强调整体论、意向性和体验性。

布根塔尔(1915- )是美国存在分析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之一。他不仅建构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促进了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的发展。

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日本的安部公房和开高健,印度的尼勒默尔·沃尔马等都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意大利的莫拉维亚、美国的诺曼·梅勒和索尔·贝洛等创作中亦可辨出存在主义的踪迹。中国鲁迅的小说也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特征。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以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为目的的文学流派。随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广泛传播而对各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代表人物为法国的萨特和加缪。萨特继1936年发表哲学著作《想象》后,1938年发表了剧本《厌恶》,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看法。他认为“存在”即“自我”与客观现实永远都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与人作对,处处威胁着自我,认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恐惧、孤独、失望、被遗弃等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1942年加缪具有同样倾向的小说《局外人》问世,引起很大反响。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求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着重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展开哲理性分析。在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存在主义都有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存在主义存在的价值是反抗。反抗哲学上观念论的基本假定与结论,特别是黑格尔的超越的泛逻辑;反抗物质主义与工艺学上的实用主义,控告他们将人类的最高价值与理想归于仅仅是动物本能的升华,而扼杀了人类文化的真正精神。正如同现象学运动中那句宣誓意味浓厚的口号:“面向事物自身!”。

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作品有文学作品有,陀斯托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卡夫卡的《变形记》《审判》、《城堡》;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加缪的《局外人》、《瘟疫》、《卡里古拉》;萨特的《恶心》、《墙》、《禁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哲学著作包括克尔恺郭尔的《惧怕的概念》、《非此即彼》、《致死的疾病》;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自由之路》《情感理论初探》;加缪的《叛逆者》;梅洛-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等等。

这些作品在欧美文化以及社会形成了极大的综合的影响力。

诚在—看不见的存在

西方的哲学何为?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仅仅追求一种观念上的更新和思辨上的纯粹,究竟有什么意义?

存在对人本身的存在究竟有多少意义?存在主义究竟如何要存在?

鲁迅先生说,比如一间铁屋子,有很多熟睡的人,你叫醒他了,他反而有了无路可走的痛苦和彷徨,这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存在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显然需要发展和完善。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用思想干预政治、社会以及人生问题,即使探讨人的存在,也体现了鲜明的“爱智慧、用智慧”的特征。

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就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他曾经被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高度关注和广泛使用。

老子的观察对象主要是看不见的存在,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曾经给看不见的事物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希夷”。他还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他进一步论述了看不见的存在——无有的力量,无言,无为,乃是一种天下罕有的智慧。无间,是一种至强之物,无有,是一种至强之意识,要想解决至强无间之物,唯有至强无有之智慧。这个无有,就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智慧。

儒家文化关注存在的向善性,认为生生不息才是存在的价值。《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很明确阐明了诚者可以自然接近本源和真理的道理,就像伤口的自然愈合,花朵的自然开放,冬寒的自然加衣,这些,都是自然就可以完成的,而人呢?在自然成己之后,更需要成物,就是要努力行动,干预时代和社会,让万物都可以懂得这种自然的道理,于是就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积极的力量。也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而这种无限接近本质,无限接近真理的现象就是诚在。

而看不见的存在才是存在的本质和核心。

在这里,我把看不见的存在统称为诚在。

何谓诚在?就是一种无限接近本质和真理、无限向善的存在,是一种看不见的真实存在。它既是看不见的物质中比如电波、磁场,空气的存在总称,也是精神比如观念,思想,良知的总称。

中国的诚在观念表现在道德、美学、诗学、谋略、圣贤智慧等各项领域里,因为中国的哲学就是一种人的哲学,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文化。诚在,是一种无限积极意义的存在主义。

在大多数人的常识中,眼睛看见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观念、思想、灵魂、第六感等等,往往被我们认作不存在,这样一来,给我们的智慧会带来极大的障碍,从而在做事做人中都会出现严重偏差。其实在宇宙中,看不见的存在的能量也远远比看得见的物质的能量要大。苹果究竟为什么会落在地上?牛顿万有引力的引力究竟从哪里来?再比如空气中的氧气,比如无线电波电场、磁场、引力场、细菌也是看不见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东西。

很多动物和昆虫能感知的世界就远远超过我们,比如蜜蜂就能感知到我们无法看到的紫外波段!如果从紫外或者红外的角度来看世界,那么我们将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世界。

我们打开收音机,美妙的音乐迅疾而来,可这美妙的音乐何曾在那个小小的装箱里装载?它一定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无限的空气大世界中。

我们看到放久了的水果会腐烂变质,明明知道有什么生物在作怪,可是我们何曾能够看见那数不清的微生物和细菌?

太阳光不能传统而形成反光从而昭示了物的存在,可是阳光能直接穿透、不仅不反光而且也不发光的隐形物质,这些东西就是更多啊存在的暗物质。正是由于暗物质的影响,才使得这些恒星能正常在轨道上运转,而没有被甩出去。也就是说,宇宙中,确实更广泛存在着一种东西,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深深的作用于宇宙,使得一切更加和谐。而这种暗物质的能量是看得见的宇宙能量的无数倍——

然后我们以超越世俗的传统观念来理解世界的存在,是否真的有一个我们无法看到的世界,它的能量和存在,神奇到我们根本无法无从感知,而我们却处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包围之中……

再比如我们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但我们坚信它一定会出来。

我们无法听到花开的声音,而它在开放时候也一定很动听。

还有诗和远方的原野,还有理想和甜美的梦境。

还有盖世的才华和天才的思想。

它们都是无限的存在,看不见的存在,它们都在自在的生成,自在的完成。

作为存在的主体,人具有选择如何认识和看待“事物”的权利,“事物”之所以“看不见”:一是事物本身拥有难以可见的属性;二是人的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结果。三是人的认知的障碍。

我们被看不见的世界包围,我们被自我的认知隔绝,我们探讨存在,这个存在究竟是如何的存在?

日本的金子美铃写过一首诗《星星和蒲公英》

在蓝天的尽头

白天的星星肉眼看不见

像是海里的小石头

傍晚来临前都沉在海底

枯萎凋谢的蒲公英

在瓦缝里不做声

一直躲到春天来

肉眼看不见它顽强的根

看不见它却存在着

看不见的自然存在比比皆是,而意识层面的存在更让人难以捉摸。

究竟为何?因为所有的意识和观念都是存在于无处不在的无形之中。

大热天我们可以在家光着上身,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却不能!这种观念究竟起于何时?我们究竟为何自觉被影响?

男女爱情,往往会诞生于那惊鸿一瞥、刹那意念,这神奇的心电感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人和人的可以交流,究竟起于何时?我们为何可以不自觉地用同一种思维和价值观和他人和世界交流——

世间的因果变化因缘际会很深、很隐蔽。在刹那,也在永恒,在看得见的地方,也在看不见的地方。缘起,因缘际会,非常微妙。它是宇宙、山河、大地这些幻相暂时存在的根本力量。人,只是很少部分活在物质中,绝大部分是活在精神中。伤害我们的从来就是精神、烦恼和我们的观念。

改变世界,我们只需要从改变世界的观念入手。

蚂蚁不一定知道有人的存在,正如人也不能感知鬼神的存在一样,

或者,它就是一种更大的能量存在。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看不见,而其他人或许能感知能与之交流。

一个人专注久了,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解决的能量,因为只要这样,专注的神就会来光临庇佑。

一个人思想久了,就会通透天人,深邃魂灵,因为只有下过苦功的人,才会得到神灵护佑和相助。

哪怕是专注于研学、静坐、经典,哪怕是专注于向善、向真、向美,久了,深了,就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而慢慢就会达到非常人所能理解。

诚在,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但它一定存在,只是,暗弱的你,怎么看得见?

我们谈论存在主义究竟如何而存在?

其实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或者说从来就一直存在着。

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唯有诚在,唯有看不见的存在,唯有无限的接近本质和真理,无限的向善,无限的形成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是人类的终极真理,也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哲学何为?智慧何为?思想何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