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500年奋斗史(奋六世之余烈秦国崛起之路)
疫情期间看了大秦帝国三部曲,《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这三部电视剧分别讲述了秦孝公时期(嬴渠梁),秦惠文王时期(赢驷)和秦昭襄王时期(赢稷),秦国如何变法图强,谋划东出,奠定统一天下之势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秦国500年奋斗史?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500年奋斗史
疫情期间看了大秦帝国三部曲,《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这三部电视剧分别讲述了秦孝公时期(嬴渠梁),秦惠文王时期(赢驷)和秦昭襄王时期(赢稷),秦国如何变法图强,谋划东出,奠定统一天下之势的故事。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只知道秦始皇荡平六国,却不知道他为何能在十年之内统一中国,原因就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间的115年,秦国没有出过一代昏君,每一代君主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秦统一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秦孝公重商鞅变法图强,废井田,开阡陌,重视农业,激赏军功。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定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让天下卑秦变成天下惧秦。秦昭襄王伐齐楚,弱三晋,他在位五十六年,重用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将士四十五万,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一 求贤若渴,重用人才
秦国跟其它六国不同的是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
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封他们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是秦穆公,秦穆公帮助晋文公回国归位,修“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盟好破裂,秦欲东出,但被晋国打败,东出之路被牢牢锁死,此时秦穆公只能先发展国内疆土,他帮助周王灭掉了西戎,攻打了蜀国和函谷关以西的国家,拓土千里,称霸西戎,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石。
秦穆公之后,秦国陷入四代乱政,频繁内斗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国力,直到秦献公即位,秦国才稳定下来,但是秦国也被折腾得够呛。秦孝公时期是秦国最苦难的时期,虽然他的父亲秦献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几次战争的胜利,鼓舞了老秦人的士气,但本就穷苦的秦国被推向了崩溃的境地。从外部环境来看,山东六国都鄙视秦国,不准秦国参加会盟,秦国外交无法施展,从内部来看,国人生活困苦,战而无功,缺乏耕种的动力和作战的积极性。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秦孝公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发奋图强,让秦国真正强大起来。
来自《资治通鉴》: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发布了震动天下的求贤令。第一叙述了秦穆公的辉煌霸业,第二表达了由于四代乱政导致国家穷苦的痛心,第三表达了害怕自己不能振兴秦国成为罪人的恐惧之心,第四表达了秦国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第五表达了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
当时在魏国的中庶子卫鞅,由于没得到魏王的重视而选择到别的国家施展才能,正好看到了这份雄文,他被秦孝公的决心打动,于是他来到秦国。
卫鞅并没有一开始就谈论他的变革主张,而是让景监帮他引荐,他与秦孝公谈论了王道和霸道,秦孝公觉得这人虽然有奇言奇行,但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时势,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责问了景监,景监回头问卫鞅为什么不谈自己的主张,卫鞅这是在试探秦孝公是不是真的识货,如果他是个平庸的君王,那他也不必辅佐了。经过这次试探后,他知道孝公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君王,所以让景监再次引荐他。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第三次他与孝公谈论了强国之道,秦拥有天下列强所无的关中土地,拥有天赐渭水,拥有朴实厚重的老秦人,但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踞山川形胜而沦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攻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秦五无其一。
卫鞅谈到魏有甲兵财货之强,齐有明君吏治之强,楚有山河广之强。而魏齐楚都不是真正的强国,他们只强一时,不强长远,遇明君则强,遇昏君则弱,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秦国要想真正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以法家治国。这番谈话让秦孝公由衷敬佩卫鞅的大才本色,他接受了卫鞅的强秦理论,与卫鞅谈论了三天三夜。
商鞅与秦孝公谈论强国根本
在与卫鞅彻夜长谈后,秦孝公决定进行廷议变法之事,卫鞅舌战百官,清晰地指出祖制的弊端,王道治国,奖罚不公,聚民无力,针对这些问题,卫鞅提出了奖励农耕,激赏军功,统一王权,移风易俗的四大强国方向,秦孝公授卫鞅左庶长之位,总领变法之事,此后秦国开启了变法的荆棘之路。公如青山,我如松柏见证二人变法的决心,秦孝公全面支持卫鞅,卫鞅全面践行强秦之策,二人的互相信任让秦国逐渐强大。
秦孝公决意变法
刚开始的变法,人民不相信政府,卫鞅立木为信,极大的鼓舞了人民对国家的自信心,此后二十年,卫鞅依次实行变法,一方面奖励农耕,另一方面锤炼秦国新军,二十年后秦国新军在河西之战中击败了当时称霸中原的魏国,扭转了秦国局势,不仅让国人振奋,还拥有变法的支持和捍卫者。因为卫鞅为秦国创造了不世之功,秦孝公封卫鞅为商君,后也被称商鞅。
很多人现在谈秦始皇的暴政说来自商鞅变法,其实这是忽略了秦国的国情,即使没有商鞅,秦国还是会变,变好了收益的是秦国,变坏了就是亡国,秦始皇的暴政是因为他在平定天下后没有修生养息,任何一个新的开始都要有新的格局,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能取得对的结果,秦始皇依循秦国生死存亡时候的法令自然是会造成错误的结果了。
谈到重用人才,秦国的反面典型就是魏国了。秦孝公时期魏国已经称霸中年近百年,但为何在河西之战后逐渐衰落,根本在于魏惠王放走了卫鞅以及后来的张仪等人才,这些人才都去了秦国,还让秦国逐渐成为列强之首,如果魏国重用人才的话,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变,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遇到了就要倍加珍惜,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改变国家的命运。
不管后世如何评说,秦之崛起源自秦孝公强秦之决心和求贤若渴的爱财之心,虽然商鞅被车裂,以身殉国,但秦法根基已成,此后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未曾动摇秦法,坚定执行,才成就了强秦。
二 参透时势,东出横强
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赢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他是秦国的第一位王,也是秦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君主,承上承的是商鞅创造的秦法,启下启的是一个崭新的秦国,秦惠文王在位期间,重用张仪,连横六国,对各个国家分化瓦解,从中谋利,同时北扫义渠,西定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再次扩大疆土,为秦统一天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自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引起了山东六国的警惕,此时秦国需要的是与六国外交,不让他们有真正的合纵攻秦之心,所以秦惠文王洞察了局势,谋划东出。
他上位的第一件事是车裂商鞅,为何要杀商鞅,原因很简单,商鞅是权臣,如果让他继续呆在朝堂上,不仅老世祖不答应,他自己的权力也无法集中,所以牺牲商鞅来平息老世祖的怒火,他才能保住新法,也可以展开拳脚谋划东出。
北扫义渠。义渠在秦国北境,总是时不时地骚扰秦国,义渠内乱,外加秦国烧了他们的粮草,义渠的势力被大大削弱,秦国在义渠设立郡县,解决了北境安全。
西定巴蜀。公元前316年,韩国虎视眈眈,想要攻打秦国,与此同时,巴蜀两国生了叛乱,秦惠文王在攻韩伐蜀之间左思右想,最终采取马错之策彻底灭蜀,拥有了这块富庶之地,并用李冰父子治水,为后来的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东出函谷。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大破魏军,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之后秦国又攻占了魏的焦城,曲沃,蒲阳之地,张仪建议秦王退回蒲阳之地,以小利换来上郡十五县,秦国把河西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有了河西之地,北有黄河,南有秦岭,就能让函谷关成为秦国的门户,函谷关易守难攻,不仅阻碍了六国攻秦,还能让秦国伺机东出,同时关中沃野千里,拥有了肥沃的土地,粮食和交通都会成为对秦国有利的条件。
南下商於。公元前313年,张仪赴楚,以商於六百里为诱饵破了齐楚之盟,但这商於六百里只是个幌子,张仪说的是自己的六里地。楚王得知自己被戏弄之后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已经与齐国断交的楚国没有底气,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国夺取了汉中丹阳之地,楚国一战丧失了信心。
此后邦交,张仪以亲秦之利说服燕赵齐韩让他们打消顾虑,退了他们攻秦之心,张仪在各国外交里游刃有余,轻言数语便能抵过千军万马,成功退敌。
秦惠文王不仅继承了商鞅的新法,还见微知著,参透战国局势,重用张仪,司马错等人,邦交征伐并用,让秦国一跃成为列强之首。
三 远交近攻,大破山东六国
秦国最终奠定统一天下局势的是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赢稷。他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国历代君主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他在位期间,借苏秦离间计,五国攻齐,齐国七十城尽数失去,只剩两城,几乎灭国。重用白起,伊阙之战伐魏韩联军二十四万,鄢郢之战让楚国迁都,从此偏安一隅。重用魏人范雎,采取他的远交近攻之策,对赵国发动冷兵器史上宏大的长平之战,此战秦赵两国投入兵力保守估计在一百万,对峙三年的两国一战定天下,秦国因为拥有之前的粮食储备和强大铁军,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一战弱赵,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任何一国能够与秦国争霸。
昭襄王年少时被送往燕国为质,经历了一般王室公子没有受过的坎坷,练就了坚毅的品格。在他的哥哥秦武王赢荡举鼎身亡后,几个势力对继位人选相持不下,赵武灵王想让公子稷即位,他的舅舅魏冉助他登上王位,他的母亲宣太后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季君之乱。
他在位初期,朝政都被舅舅和母后把持,后来亲政之后,秦国三贵(宣太后,穰侯,华阳君)依旧把持朝政,这让秦昭襄王的王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后来他遇到从魏国逃出来的范雎,范雎建议收回三贵权柄,加强王权,秦昭襄王很受用,于是重用范雎。
话说范雎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他被须贾带着出使齐国,齐王看重他,给他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向魏相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最后把他扔在厕所里。他醒过来之后求了守兵放了他,那时有秦国使者来到魏国,他求了使者把他带到秦国,并化名张禄。
他见了秦王后,先说了秦国内政上,在穰侯掌管下没有成就,对待六国上,既没有把远方的齐楚按住,也没有彻底臣服三晋,如果几个国家再次合纵攻秦,秦有灭国之忧。他听从范雎计策后,先收回王权,再从三晋下手。
秦国先从韩魏开始,公元前296年,魏王和韩王在同一年去世,两国局势动荡。秦为东出之通道,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和魏国结盟,组成二十四万联军共同抵御秦国,秦国派白起为将在伊阙大破联军,韩魏丧失了全部精锐,彻底丧失了与秦敌对的能力,秦国开始向其它四国扩展势力。
鄢郢之战起源于一个能用小弓细绳就可以射中大雁的平民,他说秦国是列强之首,想要射杀它谈何容易,楚王被此话激怒,想起父亲楚怀王曾经被张仪戏弄,在武关会盟被逼游走他国,最后死在秦国,心里愤恨,想要联合其它国家攻打秦国。
秦国派司马错攻打楚国,占领了黔中郡,第二年又派白起欲夺鄢郢之地。鄢郢之地是两个城市,郢是指楚国国都郢都,楚国在此的政治文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鄢城是军事重地,所以白起想先攻鄢城,夺下很多城池之后,与鄢城楚军激战,但没有夺城,所以白起根据地理优势,想到了挖水淹城的方法,鄢城被大水冲了之后,白起顺势占了鄢城,之后又破了郢都,郢都的攻破让楚国被迫迁都,楚国的国都被攻破,彻底向天下说明了楚国的衰落。
要说楚国,自周天子以来,得上天眷顾,得五千里土地,应该说有天然优势,但是自楚威王之后,他的儿子楚怀王贪恋美色,宠郑袖,重用子兰靳尚等佞臣,疏远屈原等忠臣,失去了很多打击秦国的时机,颓废多年,将士士气不振,国家不兴,把好好的一块风水宝地悉数葬送,真是活活地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自韩魏楚齐衰落之后,山东六国里只有赵国还有能够抵抗秦国的能力。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军事力量明显增强。
公元前264年,秦军攻占了上党,韩国割让上党以退秦军,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向赵求助,赵王接受上党。秦王大怒,命王龁东进再攻上党。秦军不断挑战,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秦赵自长平开始对峙。
赵国本来就不适合农耕,粮食供赵军半年已经是不易了,没想到秦军如此顽固,与长平对峙三年,秦国有巴蜀之地的粮食,但赵国撑不下去了,所以赵国只能出战,此时秦国使计让赵王换了廉颇,用赵括,秦国也换了武安君白起作为主帅。
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赵括,他没有战争经验,轻敌出击。秦将白起设计围困赵军,断了赵军的粮食,史记载,赵军被围困46天,最终投降。自古燕赵多悲壮之士,赵军刚开始坚持不降,后来饿的不行竟然人吃人,赵军将领实在看不下去,请求投降,白起此战杀了赵军四十五万,赵国十五岁以上男子皆战死长平,赵国也彻底衰落,秦国一战定天下。
看了三部曲之后,非常佩服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祖孙三代的努力,他们每一代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实秦国按理来说是最不会成为霸主的国家。先说魏国,晋国被灭,分为韩魏赵三国之后,魏国首先用李悝变法,成就魏武卒,魏国称霸中原近百年,第一可能是魏国四面受敌,地理不允许它荡平六国,第二也是因为魏惠王流失人才,骄傲自大,多次失去灭秦时机,让秦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强大,马陵之战让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之后也是在河西之战,伊阙之战里不断衰败,最后亡国。
楚国虽然有千里土地,在楚怀王之前的历代先祖励精图治,楚威王时期,楚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楚怀王之后的君主平庸,贪色误国,把祖宗基业都拱手给了秦国。
韩国虽然也经历过申不害变法,但没有商鞅变法的彻底,只是从吏治上做了一些改变,没有根本激发国民士气和国家耕战。
赵国虽然有胡服骑射的改革,但君主容易被蒙蔽,谣言让赵王换了廉颇,说明赵国内政混乱,君王闭目塞听,没有主张。
齐国虽然有齐威王任管仲提升了国力,但在其它国家都变法图强,齐国没有抓住时机进一步改革,而是因循守旧,除此之外,齐国国君贪图小利,不仅吞了宋国,还多次攻打燕国,燕国也是被逼到绝境才联合五国攻齐,可见没有远见的君主只能被小利迷惑,最终亡国。
分析了秦国崛起的历史和各国的问题,可以以下几点:
在目标上,认准目标就付诸努力去完成,即使有老世祖的反对,还是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同时还要制定具体的步骤去实施,秦孝公变法也是用了二十年才完成的,循序渐进,有雄心也要有耐心。秦孝公还有一点值得学习,在大秦帝国之裂变里,他与商鞅探讨秦国百年之路,制定目标除了短期目标之外,还要有长远规划,否则零碎的目标如果不能与长远目标匹配,就会让努力白费。
在用人上,要有识才爱才之心,大争之世,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魏王不重用人才,让自己国家的人都跑到秦国服务秦国去了,这如果放在现在职场上,也是妥妥地必死无疑,不会用人只会让人才流失。
在听取建议上,魏惠王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了商鞅,赵王听信谗言换下廉颇,齐王中了反间计,灭宋亡国,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骄傲自满,好的建议不听,坏的建议倒是听一大堆。在采取建议的时候,不仅要有自己的主见,也要多听有智慧的人的建议,他们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在获取利益上,齐王楚王贪图小利,楚王贪商於六百里被张仪戏弄,断了齐国的盟约,齐王贪宋国,灭国之举让天下愤恨,招致五国攻齐,而秦国呢,在变法之后,秦国洞察局势,先东出连横,逐个击破,再远交近攻,大破各国,秦国谋的是统一六国,而六国谋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他们没有统一中国也是有原因的。
秦国既没有楚国那样的先天优势,也没有齐国那样富庶的粮仓,但秦国最终能够把一手烂牌打好,东出大破六国,是秦国君主的努力,也是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