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

每年的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城央绿心”,近10年来物种数增加了260%,不仅是广州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乐园,也是野生动植物们的城央生态家园。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1)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2)

守护生物多样性,以“城央生命共同体” 为设计理念

打开原“封闭式” 公园入口,建设开敞的小微湿地;售票建筑变为风雨连廊,跟着鸟类的脚印,遇见湿地沙盘、生境剖面、稻田漂浮栈道与生态监测屋……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一直以来是我国生态修复面临的难题。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央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这些年来回归湿地本源,强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广州在城市快速扩张中保护着的珍贵生态空间。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3)

记者从海珠区湿地办获悉,“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曾获2021LA国际风景园林生态贡献奖。此奖项的设置,旨在奖励对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具备典范价值的项目。从60个申报项目中突围而出的海珠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以“城央生命共同体” 为设计理念,坚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潮汐促进水体循环、水质改善,以生物视角恢复和营造动植物生境,低成本解决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和污染问题。据统计,提升后的海珠湿地水质提升II级,植物种类增加541种,鱼类种类增加50种,鸟类种类增加108种,水鸟总量接近 20000只,昆虫种类增加346种,城央再现鱼鸟成群的壮观景象。此外,海珠湿地发现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世界新物种。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4)

还通道于鱼,还生境于鸟,还家园于城

一直以来,海珠湿地积极提升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共享生存空间,从“城市公园”变为“绿色家园”,成为城市与生境共享未来的新范式。据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介绍,目前海珠区管辖公共绿化面积约77.19万平方米,为了让城市建设“绿”起来,2021年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据了解,目前海珠区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湿地”为核,以“水”为脉,用“绿”作廊,添“花”建园,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5)

疏通湿地三级水网,恢复潮汐过程,增加土壤肥力, 免去化肥污染,调节周边城市内涝雨洪。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6)

增益水稻田将传统稻田从经济功能转变为保护功能,形成动物生活和通行的生态廊道。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7)

将“游人岛”改造为鸟岛,解决鸟类“筑巢、觅食、交往”需求。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8)

打开原有“封闭式” 公园入口,售票建筑变为引人入胜的风雨连廊。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打造最美城央湿地)(9)

观鸟栈道解决“人进鸟退”困境,市民可近距离观察鸟类栖息、繁育、补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风景园林杂志、海珠区湿地办 谢惠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