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1)

满眼故园春意生

——张震上将回故乡纪事

□王幼飞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2)

张震上将像 张震上将像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时节,平江县许多干部群众去到长寿镇张震将军陵园,献花扫墓 ,缅怀悼念,寄托哀思。他们追忆着老将军关心家乡建设的往事,讲起他回乡看望乡亲们的音容笑貌,深情怀念着张震老将军。

忠孝两全

1997年7月,湖南省委宣传部为纪念建军70周年,组织全省党报媒体开展“将军故乡行”采访报道。当时中共岳阳市委机关报《岳阳晚报》(2012年1月1日改名为《岳阳日报》)也决定开设专栏,组织系列报道。为了写好开篇,我7月20日去到长寿镇采访。

平江县的长寿街,是湘赣边的经济重镇,合区并乡后原来长寿区管辖的长寿、桂桥、邵阳、黄金洞乡合并为长寿镇。长寿镇是一方红色热土。在土地革命时期是红军活动的中心区域,辖地有2万多人投身革命斗争,上万人英勇捐躯,长寿籍的烈士有名姓3000多人。参加革命斗争的幸存者中,有张震等开国将军12位,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

在镇干部老方引领下,我们先去张震将军老家,到了新港村新泉段吴嘉清家里。他是张将军的亲侄子。我一看到他高高的身材,方正脸形,凭直觉就说:“你与张将军真蛮像。”他笑着说:“头发全白了,是蛮像。”打过招呼,我就心生疑问,直说:“你是他亲侄子,为何一个姓张一个姓吴呢?”

老吴说:“老叔从小直到出去参加革命,40多年不晓得自己不是张家亲生的。”坐下来后,他讲起张将军的家世:老叔1914年10月5日出生,他出生不久,因家境贫穷,母亲只好将他抱给了镇上张继纶篾匠家。张家按族谱取名祖寿,家里取名张见生,又名张中天。后来他因崇拜著名爱国将领岳飞,自己改名叫张震。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3)

在张震将军的记忆中,父亲张继纶靠做篾工、编织竹斗笠、竹箩筐养家。他和母亲吴命媛夫妇没有生育,对张震特别疼爱,5岁送他读私塾,6岁上小学,7岁又送上县立高级小学。只因后来因父亲患病,家境困难,他辍学去当学徒。在革命的热潮中,张震12岁参加本地劳动童子团、少年先锋队,先后任副团长、宣传部部长,两次参加农军暴动攻打县城。1930年7月,他参加红三军团打长沙,加入了红五军。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8月,张震所在红五军的第一师回到平江县长寿镇休整,他请假回家探望双亲。童年时的小伙伴们大多都去当了红军,留在家乡的男青年已很少了。他回家陪着父母亲说话,待了一会,要走了,卧病在床的父亲深情地望着他,母亲依依不舍,泪水双流,紧紧拉着他的手说不出话。张震把部队发的两块银元塞给了母亲,含着眼泪跟队伍上路了。

他随红军主力离开家乡,从此远离了父母,在外南征北战。张震对父母感情很深,念念难忘。1938年国共合作抗战时,一次他从太原到武汉,顺便请假回了一趟平江老家。令他伤心的是,父亲已经去世,他将周恩来批给他的20元钱全部交给母亲吴命媛。离家后,他在抗战前线,仍不忘经常给家里写信问候,可是都没有回音。他曾写顺口溜一首,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虚度浮生三十春,弹雨枪林万里征。

献身卫国何家有?誓饮黄龙革故新。

怀亲默祷泪血加,古来征将迭吁嗟。

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

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儿子不能照顾老母,确实令他抱憾不已。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后,身在南京的张震立即请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帮助打听母亲情况,黄克诚通知平江县帮助寻找。当地干部在一个破废的碉堡里找到了,她已经沦落为乞丐,讨饭为生,而且精神有些失常。张震获知,心痛不安,立即发电报请家乡族侄把母亲送来南京。母亲坐船到达南京那天,张震特地早早到码头去迎接。他不要警卫搀扶,亲自背起母亲下船上岸。母亲在南京住时,张将军夫妇精心照料,对母亲亲视起卧,亲尝饮食,无微不至。这样过了半年多,乡居已久的母亲在城里很不习惯,时常精神恍惚,闹着要回老家。张震夫妇上班很忙,担心她急发病情往外乱跑,更怕跑去街上被汽车撞伤,只好把她送回老家居住。

正是张震接来母亲在南京住时,平江有乡亲来信,说张将军对养母这么好,却对亲生娘不管。张震大吃一惊,想起母亲对自己的疼爱、抚养,怎么也不相信她是养母,没大理会。过了不久老家又有人来信说:你是不是官当大了,不要生母了?张震这才认真起来,赶快去信给长寿乡政府,请帮助调查。乡干部经过调查,确实有一位叫余朵莲的老人,村人都说是张震的生母。余朵莲老人也请人给张震写来信,诉说40年来生离之痛,表达“而今年过八旬,烛近风前,但愿一睹容颜,则九泉无恨”的思儿心情。张震接信,这才相信了自己原来还有生母健在,感到非常惊喜,想着要对她赶快报以孝敬,有责任照顾赡养。

1960年春节时,张震带着夫人和儿子回到平江,在县城陪着夫人马龄松匆匆参观了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后,一路风尘仆仆回到长寿老家,先看望了养母,随后又去看望生母。此后,他把两个母亲同样关心,一样孝敬。张震经常给她们写信,寄钱送物。困难时期,张震自己和家人节衣缩食,仍寄钱和粮票。每次给养母寄钱赠物,就要养母的后家侄子吴诞生周转,给生母寄钱赠物就要侄子吴嘉清转交。1961年,养母因病去世,享年78岁。生母在吴嘉清等孙儿们的照顾下,晚年生活幸福,直到99岁高龄才去世。吴嘉清感慨地说:“我这个老叔,虽然一直当兵在外,对家里两个娘真是尽了孝心的啊。”许多乡亲都称赞张震:“他戎马一生,真是忠孝两全啦!”

老区情深

张震将军投身革命后,历经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期担任参谋长,辅佐彭雪枫、粟裕打了无数胜仗。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率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3月筹建国防大学并任校长,1988年被授上将军衔;1992年78岁的张将军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震将军身居高位,心系群众。他曾对战友、对亲人说过:“这辈子我有两个冒想道:一是打了几十年仗,冒想到这条命还活下来了;二是冒想到老了还做个官。”他常给子女们讲古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含义,说“我的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是幸存者,担负有更多的责任。”

张震将军在战争年代,曾6次负伤,其中一颗子弹在体内待了十个年头。1998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不顾伤病,曾连续几年回到他征战过的故地,看望老区乡亲,探望老战友,寻访老房东,慰问烈士遗属。

1999年5月15日,85岁的张震在夫人马龄松和次子张连阳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盛圩烈士陵园,拜谒烈士战友。这个盛圩子,就是将军在回忆录中写的:“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

那是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奉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委派,前往宿东召开特委与游击队联席会议。18日会议结束的晚上,为防遭敌人袭击,在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率领的警卫连的护送下,急行军至盛圩子宿营。由于天黑路不熟,先后两次叫门请向导带路,引起沿途村里的狗叫。直到次日凌晨才宿营休息。由于极度疲劳,一行人很快就入睡了。盛圩子距门东李车站日军营地只有5公里,附近村里狗叫声以及农家出现的灯光,引起了日军注意。拂晓,日军分3路乘车向盛圩子扑来。姚运良发现敌情,急忙喊道:“104快走,敌人来了!”104是张震的代号,张震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姚看着日军一个个跳下汽车,急得又喊:“敌人到门口啦!快走!”张震这才发觉情况危急,立即边指令姚运良组织部队掩护特委机关突围,边翻身拿起枪,叫上参谋、警卫员一起冲出门外。刚出房门,只见围墙外几个日军端着枪,大声喊叫着冲了过来。警卫战士开火阻击冲到围墙外的日军,掩护张震等突围。围墙门口被日寇围了,无路可出。房东孔秀英急忙出来示意张震弯下腰,带他们沿着墙脚拐进房西侧一条小巷,冲出巷进入一条旱沟,以沟中芦苇作掩护,到达沱河岸边,与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通信班会合,成功脱险。在这次阻击日伪军的突围中游击队干部战士牺牲24人。后来地方政府收集18具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建起了公墓。1984年7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到安徽宿县地区检查指导工作,一到宿城,他顾不上休息,就驱车直奔盛圩子。张震将军走近公墓,肃立向烈士们致哀。当时因连雨,墓地低洼,坟茔周围有积水。张震将军看着烈士墓哭了,深情说:“现在我们都享福了,可烈士们还躺在水里啊。”他泪水双流,对地方的同志说:“要整修一下,我们愧对烈士啊。”他建议立个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当地政府遵照张将军的建议,认真谋划,筹集资金,1985年整修烈士墓,竖立了高大的纪念碑,扩建成盛圩烈士陵园。张震将军这次再来盛圩烈士陵园,他数着一座座坟墓,看到有些烈士坟墓没有碑,他和家人临时凑了4000元钱,请当地有关部门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叮嘱写上烈士的名字,有不知姓名的,就刻上“无名烈士墓”。除了悼念烈士,张震将军还永远忘不了掩护他脱险的乡亲,曾多次邀请老房东一家前往北京做客。

1999年,张震还回到中央苏区,重访了当年老战场和当地老赤卫队员和老百姓,在于都县银坑镇上谢村看望乡亲群众。有在将军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将军曾为遵义市后坝修建一座长征希望小学捐资20万元,将自己珍藏的多件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军队和地方博物馆。他多年来前后无偿捐献给老区建设和资助希望学校及烈士后代的钱总数不下百万,都不让声张。

张震将军对于革命老区家乡平江县,更是心里惦挂着,时时关注着。凡是从家乡去北京开会的地方领导,要求见他的,他都要挤出时间接见,或邀请到家里做客。张将军每见到家乡来的人,总是关切地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没有?县里修公路、建水库搞建设,干部找他帮忙争取上级支持,老将军首先想到的是群众,他严肃地告诫县领导:“你们积极搞建设可以,但不能向群众摊派,不能加重群众负担。”他叮嘱来京的地方领导:平江大山里的黄金洞、辜家洞和芦洞这些地方,过去是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驻地落脚的地方,国民党反动派搞报复,要“茅草过刀,石头过火”,反复烧杀,当地老百姓牺牲太多,吃亏最大,现在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了,你们要多到群众中间去听取意见,千万不能脱离群众啊。他要求当地政府要适当照顾那里,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尽力而为。听干部说长寿镇要改善交通落后状况修公路,张震立即捐款10万元,表示支持。

1995年,北京至珠海的高速公路将从平江县西部的伍市镇穿过。平江县领导觉得这是一个拓开山区出口的极好机遇,规划修建一条从平江县城到伍市的干线公路,连接京珠高速,便打报告给上级,还请求张老将军帮助呼吁。1996年,张老将军和一些平江籍的老将军、老干部联名向国务院写信,建议对贫困老区平江县修建的这条平伍公路给予支持。鉴于这条公路对平江山区的开放发展十分重要,国务院有关领导作了批示,湖南省领导在平江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将该公路列入省“九五”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之初,张震将军率先捐款1万元,表示心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平江县争取项目与支持的力度加大,派干部赴京找张将军越来越多。张将军对家乡找他办事,总是热心接待,尽可能支持帮助。但老将军始终坚持原则,从不给予“特殊照顾”。有长寿镇的干部讲,有一年,上级规划从长寿镇穿街过的公路需要改道,许多干部认为结合修建新公路,可以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为了争取尽快立项,解决缺口资金,觉得找找张将军,可能会有帮助。于是,镇政府派了两位同志去到北京,找到了张将军办公室,向老首长说明来意。张将军认真看了报告后,便在报告上签了:“不干涉,不向省提要求。”中午,张将军在自己家里款待两位家乡客人。席间,他深情诚恳地说:“对你们不住,我的字没有签好,请你们回去告诉书记、镇长,望他们谅解。”他又说:“我是长寿人,理应支持家乡搞建设,但我虽是军委副主席,我的职责是分管军队的工作,你们的报告请求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和地方的事情,所以我不能干涉,也不应干涉,这是原则呀。”

故园春意

张震将军在重访南方战地时,经常想念平江家乡。2000年5月1日,张老将军应邀参加维夏中学图书馆的奠基仪式,与夫人马龄松带着部分子女回来故乡。

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胡正南被通知去陪同。我曾问老胡:“张将军回来,为何总要你去陪啊?”

老胡说:可能是熟悉点吧。还是1976年10月,我在长寿区上当秘书,张将军回乡,曾接待过他们。那次他回来很忙,没有来区上吃中饭,在次青巷亲戚家吃了中饭后,来到区上休息。下午我同他们去到白马寺民胜村,把亲戚送给他的礼物都拖回到区上,我再通知他的亲戚领回去。从那时起认识了张将军,后来为他与老家亲人转送信件钱物,都有联系,就这样熟悉了。

他介绍说:5月1日省里通知我去到平江,5月3日陪同张将军他们去长寿。那天长寿镇洋溢着一片喜气,红旗猎猎,锣鼓喧天。随着车队开进镇上,路边上的群众欢呼:“张震将军回来了!”这是老将军时隔24年后回到家乡,他的回来激起古镇上街谈巷议,人们谈起老将军关心家乡,支持办学的往事。

这所学校是由原小学扩办成镇属中学,为纪念早期平江革命运动先驱、烈士方维夏,后来改名维夏中学。1992年7月,张将军致信维夏中学,勉励老师和同学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当年学校创办人方维夏烈士的办学精神,为教书育人作贡献。他向学校捐赠私人藏书358册。1997年,他将这所革命摇篮维夏中学的历史与现状向中央军委报告,经军委批准,维夏中学被列入“八一希望学校”,军委捐款30万元援建学校实验综合教学大楼。张震将军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捐建学校图书馆。举行奠基时有湖南省和岳阳市党政领导出席,都承诺给予支持。老将军对图书馆建设非常关注,动工不久又派儿子回家了解图书建馆进度情况,听说资金有缺口,他想再资助时,自己一生清正廉洁,纯靠工资收入,个人没什么积蓄,只好动员儿女们解囊,一家人又凑集15万元,追加图书馆建设。

张震将军的侄孙吴紧告诉说:爷爷回来正逢清明时节,那天上午参加奠基后,下午他还和奶奶与儿子一起去为先人扫墓。他老人家每次回来,都是先到老河沟西岸铺给张家祖父母、养父母扫墓,再到新港村堑背岭上为吴家亲父母扫墓。我父亲吴嘉清1998年夏骑摩托车出事,不幸逝世了。爷爷来到新港村时,特地进我家里看望,对我妈嘘寒问暖,给我们亲属每户送给礼金,关怀备至。我同他上山去扫墓,指着旁边的新坟告诉说:“这是爸爸的坟。”爷爷伤心说:“嘉清还只有62岁,英年早逝啊。”临走时老人家对我们说:“我也老了,只怕这是最后一次回老家来。”他流泪了,我们都忍不住哭了。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4)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5)

2001年清明时节,爷爷回来了,那天住在盘石洲。他让县委办通知我们去见面。他老人家多次对子女们也对我

们讲:古人说“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平江埋着先祖的地方,是你们的根,你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家啊。他要求儿女们要轮流回乡看望乡亲,清明时节要拜祭祖先。这次回来正遇天下雨,考虑到回来平江一趟不容易,他坚持要冒雨去扫墓。道路泥泞溜滑,儿孙们劝高龄的两位老人留在住地,大儿子带其他家人去。我同乘大巴回到长寿,陪他们穿上雨衣冒雨去扫墓。爷爷对我们讲过,对于清明扫墓等这些民风乡俗,要尊重,但要革新观念。对先人的坟墓有钱可修,冒钱莫修,不要讲排场。

在张震陵园担任管理员的吴紧说,每年春节,有许多人来献花,给爷爷拜年;清明时有群众、学生来献花扫墓。乡亲们都还记得他老人家啊。

老胡讲,张将军2001年4月回乡,在平江县城特地参观了新整理布展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张震将军年少投身革命,曾两次参加扑城暴动,随红五军转战中央苏区后,参加了长征。湘鄂赣红军在敌人重围中坚持艰苦斗争,高擎红旗十年不倒,直到1938年湘鄂赣红军编为新四军第一团第一支队开赴江南抗日前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平江县1987年动工兴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998年开放。在参观时,张震将军看得很仔细,尤其是看到湘鄂赣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时的一些资料,他感慨地说:“真不容易呀,我们长征只走了一年多,他们被围困了三年,比我们长征还苦啊。”走进平江开国将军陈列室,他看到馆中的上将版上把他的照片放在第一位,他赶忙喊来陪同的县委书记郭振斌,认真地说:“这样不妥呀,苏振华上将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的党内职务比我高,应当将他放在前面,一定要改过来啊。”老郭答应马上安排调整好。老将军还满怀期望为平江县党政领导班子题词:“发扬老区传统,建设新的平江。”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6)

致敬桑梓(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7)

张震在长岭炼化公司题词

老胡还介绍,张老将军这次到了岳阳后,到了几个县市区参观,这是老将军第一次看岳阳全境。他还去参观了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并应邀题词:“生产要上去,科研要先行。”张老将军回来,按上级要求实行“二级保卫加强”,他不喜欢兴师动众,所以这次没有再回长寿老家去了。离岳返京的头天,在市领导举行的欢送餐会上,张老将军激动地说,我这次经中央批准回来休假,看了许多地方,从山区到湖乡,从城镇到乡村,各地改革开放形势很好,基础建设增多,特别是扶贫力度加大,产业发展快,面貌一新,正如古诗说的: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我很高兴,非常感谢大家。他举杯向大家敬酒,说我年老了只能喝这一杯了,先干为敬。在热烈的掌声中,许多同志上去向将军敬酒,张将军满面笑容,起身一一踫杯,和蔼可亲,慈爱感人。

返回北京后,张老将军年岁已高,减少外出,更不再远行。2015年9月老将军身体不适住进医院,3日在首都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时,没能参加观礼,由大儿子张小阳戴着他的勋功章出席观礼。这天下午5时张震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是开国中将的最后一位逝者。在遗体火化后经中央批准,家人遵循他叶落归根的遗愿,于2018年9月3日送回老家安葬。这天,长寿街万人空巷,在通往昭公山的道路上,乡亲们举着“欢迎张将军回家!”“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的白字条幅,迎送张老将军魂归故里。张老将军终于永远和家乡人民在一起,乡亲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桑梓情深的赤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