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强的科学巨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来源)

世界上最强的科学巨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来源)(1)

世界上最强的科学巨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来源)(2)

文 | 沈登苗,独立学者

来源 | 本文经作者授权并审核

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华人科学家应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这当然是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美国,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所致。但是,如果我们仅把目光停留在美国而忽视了华人自身的因素,甚或根据一般的成材规律,人们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既然华裔科学工作者能在美国如鱼得水,那么,土生土长的美籍华裔比外来华人移民不是更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吗?本文统计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六十三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既不是以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为主体,更不是以其它国家赴美定居的华人占优势,而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中国(含港、台、澳,下同)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笔者拟从学者孕育需要代际积累的角度,对这些现象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华裔科学家来源及构成

1、统计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世界顶尖的十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们分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琨;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丘成桐以及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核物理学家吴健雄。

第二部分,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国科学院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版,以下该书简称《传记》)收录的三十位美籍华裔科学家。

第三部分,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的三十一位美籍华裔(见中国科学院网站)。

第四部分,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的十五位美籍华裔(见中国工程院网站)。

排除重复者,实际统计对象为六十三人,基本上囊括了现当代最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2、主要来源

在六十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中,有六十人是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其中,来自大陆的有二十六人、台湾二十三人、香港八人。另由新西兰、加拿大转道的各一人,一人(张永山) 何时何地赴美不详。在美国出生的只有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等三人。其中,丁肇中1936年在美国出生,但在三个月后母亲把他带回中国,此后至二十岁前,丁一直生活在中国。真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仅存朱棣文、钱永健两人。而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钱学森的堂兄弟)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美,后在那里定居的科学家。概言之,六十三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3、具体构成

①出生地区。在六十个非美国出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中,他们的出生地分布如下:中国大陆五十二人,占87%;台湾五人,香港、澳门、新加坡各一人。他们的祖籍,多数属清代教育发达的州县,又几乎都出自书香门弟或有产者家庭。

②出生时段。根据相关特征,我们把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出生时间划分四个时段:1897-1909年,四人;1910-1925年,二十人;1926-1940年,二十七人;1941-1952年,十二人。

③教育背景。赴美前,大陆本科(含肄业或同等学历)毕业的二十二人,其中研究生八人;台湾本科毕业的十九人,其中研究生二人;香港本科毕业的四人,其中由本港和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各一人。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的合计四十五人,正好占六十人中的四分之三(这至少说明留学并非越早越好),其中研究生十人、博士生一人。本科教育由英国完成的二人、南非完成的一人。其余的十五人(含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在美国修完本科至博士的学业(其中钱永健的博士学位是在英国完成的)。在十八位由国外取得本科学位的,又有十三人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含自学)、一人接受了小学教育,一人(张永山)不详。由此可见,若按接受教育的年份计,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绝大多数主要在中国接受教育。同时,有十人是国内以教授身份去美国发展、定居的。六十三位科学家,除了二位(林同炎、贝律铭)获硕士学位外,其余都是博士出身。这表明,高学历是华人在美国科学界立足的必备条件。同时,他们修完各级学业时,都明显地比同时代的学子要来得年轻。如至少有十六人在二十岁及以前本科毕业。这也显示,天赋或少年得志并保证学习的连续性 ,是他们成为自然科学家的一个特征。

二、土生华人与华人移民比较:

土生华裔“全军覆灭”

二战后,华人在美国科学界的崛起,大大提升了华人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形象。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对邓小平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就此,我们只要对在美华人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与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及美国公民的获奖总数做一比较,再附以公认的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率最高的美国犹太人的相关数据,就能体会到卡特的“不成比例”之含义:

1926-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成材与获奖都有时间差),在美华人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0.2% ,美国犹太人约占全美人口的3% ,是华人的15倍。

1926-2011年,美国公民共有240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出生或生活在1926-1980年的美国华人至今共有7.5人(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计0.5人) 获奖,占总数的3.1%;同一时段,美国犹太人获奖人数在70-80人之间,约是华人的十倍。由此推知,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概率不仅远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数,在特定条件下比较,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同样出乎意料的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何以如此?这就得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和科学家们自身的人文背景两方面进行考察。

(一)华人移民美国简史

华人规模性地移民美国,始自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之后。根据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和华人在美的实际境遇,学术界一般把华人移民美国划分为四个阶段:

时间

特征

1849-1881年

自由移民时期

华人在美的人口增长较快,从最初的年移民数百人,到高峰期的数万人,扣除回流部分,到1880年,在美华人已超过了十万。

1882-1943年

排华时期

受经济危机和种族主义等影响,美国欣起排华浪潮,并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六十余年的排华法令与制约性的移民政策,使华裔产生了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地理分布和居住模式孤立局限、就业与教育备受歧视等后果,移民数量不断下降,华人人口徘徊不前,甚至减少。

1944-1965年

限制移民时期

1943年底废除《排华法案》,每年给中国一百零五名的移民配额(后又增加到二百零五名);允许合法进入美国的华人入籍美国。

1966年至今

平等移民时期

1965年,在民权运动的推动和美、苏人才竞争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法修订案》,消除了过去移民法中种族、国籍歧视的传统立场,确立了以家庭团聚和技术移民优先的两大方针,这使华人双重获利,华人得以大量进入美国 。

在自由移民时期,来美的华人男性人口占到90%,为数不多的妇女又大多以卖笑为生。排华时期进入美国的华人妇女更少,而美国的社会与法律又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故早期这种单身的、“寄居性”的华人移民,在美国缺乏组建家庭的条件。所以,在第一代(1850-1875) 和第二代(1876-1900)中前期的移民中,几乎没有土生的华人,也就谈不上华人子女的教育。在排华时期,华人中的外交官、商人、访问学者、留学生及旅游者仍可来美。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上述人员及华工中的幸运者在内,华人家庭逐渐出现,土生华人也开始增多。尽管按照美国法律,土生华人可享有一切公民权利,但他们在接受教育等方面仍受到歧视,这种排斥与种族隔离政策持续到1940年代,也就是说,前三代约1850-1925年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几乎不具备成为著名学者的条件;他们与祖国来的留美学生或知识移民不存在可比性。

随着1943年《排华法案》的废除,特别是1947年种族隔离教育政策的终止,华人在美的教育环境和工作条件也相应地改善。一般地说,每个人求学路上最重要的阶段是大学本科教育。那么,我们由1947年上溯,把比较的土生华人的出生上限设定在1926年,亦即第四代在美华人的开端。因为从法律或理论上说,1926年后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上已无种族上的障碍。

因此,本文择取1926年后出生的两拨人——土生的美国华裔与外来(一般指中国来的,含台、港、澳)的华人移民进行比较。由于成材与出成果的周期,他们的出生下限都划到1965年;外来华人移美的时间截止到1980年。不同阶段华人在美国的土生比例分别是:

时间/年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比例

30.1%

41.2%

51.9%

53%

60.5%

53.1%

36.7%

我们由此设定1926-1980年在美华人土生比例平均为50%。但应该注意的是,外来华人的平均年龄要比土生的大,则同一时期移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自然要比土生的来得长,他们成功的机会(时间)也多;又由于1965年后土生的华人至今成为著名科学家的时间还不充分,而1966-1980年来美华人中的知识移民,却具备了这个条件。不过,外来的华人移民人口中,也包括了大量的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赴美的华人。如上世纪70年代末,仅从越南涌入美国的华人难民就达10余万,这些移民的经济、文化等层次,都不会太高。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假设,1926-1965年间土生的美国华人与1926年后出生、并从1980年前来美的华人移民相比,他们出著名科学家的概率为4:6,即十分之四为土生华人,十分之六为外来华人。

数据表明,1926年后出生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有三十九人,如果根据以上的概率换算,土生与移民的比例应为16:23。可统计的结果是3:36,与预设的大相径庭。而由前所揭,土生三人内的丁肇中,虽属土生,但不是“土长”;而朱棣文、钱永健两人,都系第四代来美的知识移民的后人。换句话说,迄今为止,仅靠在美国积累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一个也没有出现,简直是匪夷所思!

何以诠释土生华裔几乎“全军覆灭”这一客观事实呢?我们认为,如果从世界人才史特别是中国人才史的角度去探究,这一疑团并不难揭开。

(二)土生华人与华裔移民人文背景比较

无数的案例表明,一个学者需要一个家庭或家族数代人、上百年的接力,且多数人需要父系、母系双方的接力。这种接力,既是经济的积累,更是文化的薪传;既是先天、遗传的,更是后天营造的,包括人脉的构建。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个赤贫之家的男孩,通过他本人的努力可以致富,也有可能成为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甚或谋求霸业,唯独很难成为学者尤其是著名的学者。“一代难以成为学者”是本人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包括六百多位中国现代科学家)三十年观察的结论。事实上,数百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出生地区与家庭类型也基本如此。若没有这两个“百年”条件(另一个条件是生活在需上百年积累的教育发达地区),学者难以产生。

现在,我们来探寻早期赴美华人的出生地及其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

关于早期赴美打工者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笔者同意近几年的不是“最底层”的说法。因为,若去的是“最底层”,谁为他们提供或担保不菲的川资?相反,较高的阶层也用不着去冒这个险,更不愿来美活受罪。我认为,最初来美的华工是一群身体健康、比较聪明、性格外向、有人缘、能吃苦、受过一点教育,又不满足于现状的社会下层。他们大都来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

来自这样的地区和家庭的群体,即使成功,前二代一般也只能是经济和政治上的,想在学术上有较大的作为,通常要等到三代及以后。更何况他们遭到了美国历史上任何移民都未曾遇到的最严重的歧视和暴力,使第一代华人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在美发财致富;第二、三代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

相反,1940-1970年代来的新移民,也许平生第一次踏上北美大陆,众多的恐怕是他们家庭、家族中的第一代移民。但是,与早期华工大多来源于相对落后的粤地和贫穷、缺少文化的家庭不同,40年代的移民,不仅大多来自全国教育发的地区或新兴的港口城市,而且基本上出生于旧中国的精英家庭;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前的移民,他们虽然从台湾,香港启航,但背景与前者大同小异。以本文统计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来说,绝大多数出生在书香之家。如杨念祖、吴健雄、李政道,丁肇中、高琨、田长霖等家庭。同样,那两个硕果仅存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钱永健,不仅是第四代来美的知识移民的后人,他们的父亲都是有影响的科学家,而且他们的母亲也都出自精英家庭和名牌大学。

概而言之,拥有书香家庭的多少和层次,是土生华人和华人新移民中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分布极端悬殊的根本原因。

三、余论

百年树人。本文的研究表明,尖端人才的培养是内因与外因、个人与环境、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了解,甚至与规律对着干。如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专家和学者基本上产自有经济、有文化积累的家庭。可曾几何时,“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逻辑左右了我们的思维,热衷于一切推倒重来,什么传统、累积、师承、薪传、条件,统统都不要了。更无知、倒退的是,在人的代际关系上,搞株连九族,恨不得都叫原精英阶层都“断子绝孙”。可殊不知,新中国鲜有学术大师,正是这“断子”与“绝孙”的理论和实践所付出的代价!

1965年美国“新移民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如潮水般涌入美国。截止今天,在美华人已超过四百万,赴美华人的来源、年龄、职业、身份、目的,极为广泛、庞杂与花样。然而,在欣欣向荣之际,我们不安地看到,美国华裔学人中的一流人才不仅没有与整体同步增长,而且,绝对数似乎也在减少,抑或存在着断裂的隐患。我们担心,当代中国大陆顶尖科学人才断层的现象,很可能会在美国华人中“复制”。

客观地说,就培养学者而言,短暂的民国是中国人才史上的一坐高峰。当然,此高峰并不是仅靠一代人砌成的,她是千年中华经百代的传承而堆积的,这样的高峰一旦形成一般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可十分遗憾的是,中国大陆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1949年后的前十七年,以及“文革”中都对“书香家庭”的垄断者——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文革”中也包括了新贵)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的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认为,在美华人留学生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群体,若要取得民国那代学人的辉煌,有待中华民族的大本营——大陆“文革”结束后的新移民的到来。但由于“双重断裂”,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1978-1984)留美学生中,出大师的可能性已很小,也即在大陆1940-1960年出生的一代身上,将出现一次中华文明的“断裂”;无论海内还是海外——这代人将处于现、当代中国人才史上的一个低谷。可令人欣慰的是,大陆1960年代后出生、受过系统的教育并于1985年后赴美的留学生中,已出现了一批跻身于美国科学院院士群的华裔科学家,这似乎预示着百废待新后华人(民族主体)科学大师的提前到来。但要形成规模,扬出威力,达到并超越民国那代,恐怕还要积累数代;如果乐观地预测,这一盛况会在2050年前后再现。时离上一次政权的隆替,将整整一百年!真乃百年树人也!

浙江大学「生命哲学」高级研修班2期

预报名开始

学制1年,11月开班,每月2天

陈嘉映、孙周兴、刘擎、

赵林、杨立华、周濂等学者一起

系统研习世界先哲的生命智慧

浙大紫金港校区授课,结业颁发浙江大学证书

提交简历报名,择优录取

世界上最强的科学巨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来源)(3)

(成功报名将获得千元图书礼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