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五种演变研究报告(越原始越深刻)
古代中国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呢?我们的祖先认为世上一切都在天的下面,因此叫“天下”。天是圆的,因为天是浑然一体的,没人看到天中间有棱角;地是方的,因为地上的人有方向感,有东南西北。既然有四个方向,那么东和南、南和西、西和北、北和东中间肯定有个直角,所以地应该是方的。这就是“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既然天是圆的,笼罩在方形的地上,那么在地的四条边外应该是怎样的存在?古人想象那就是四个海。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就叫四海之内。
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大地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方形的大地则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一圈一圈向外延伸。最中心的一圈是王畿所在;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仍是文明等级较高的地方;第三圈是野蛮人居住之处,这些野蛮人,南面的叫南蛮,北面的叫北狄,西面的叫西戎,东面的叫东夷。
(113)海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要认识“海”,要先识得其关键构件“每”。
- “每”,画一位跽坐女,在胸前点两点,表示正在哺乳期的女人,为“母”。在母字上画一横,代表拢住头发的发笄。“每”的本义是指氏族社会中年龄最大、生育很多孩子的老年妇女。由每个女人都会成为这样的老女人,引申出“每每”之义。
金文“每”,母之上的发笄变成更加华丽的笄饰,意思不变。“每”与“美”同一音系,在审美意义上,“每”指女人,“美”则指男人。
- “海”字从水从每,其与老年妇女有什么关系?《说文解字》说是“从水每声”,但无论如何,“每”的读音与“海”都相去甚远,可知这样解释有问题。
其实,这里的“每”是“晦”的假借字。“晦”和“海”为同一音系。汉代辞书《释名》“释水”篇是这样解释“海”的:“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在古代,“海”和“晦”是通假字,如《吕氏春秋·求人》:“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夏海”在《淮南子·时则》中作“夏晦”:“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楚帛书》乙篇:“乃命山川四呣(海)。”“呣(晦)”假借为“海”,亦是一证。
“晦”的本义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看不到月亮因而特别黑暗的夜晚,引伸为昏暗。由于海水深不见底,墨黑昏暗“无所睹”,所以海又可以称为“晦”。
大篆“海”
严格来说,“海”可解为从水从晦(假借为“每”)。设想一下,古人身处独木舟或简陋的小船之上,漂浮于汪洋大海,低头看海水,波涛汹涌,黑沉沉地不见底,一种恐惧感会油然而生,因此,对海水下面的晦暗不明会留下深刻感受和记忆,这与对河流和湖水的感受完全不同。
小篆“海”
隶书笔画化,从水从每(晦):
隶书“海”
楷书承续隶书字形:
楷书“海”
综上所述,可知“海”的本义:深不见底、墨黑昏暗的水体。
衍生含义:
名篇欣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其他汉字解释:
江 、 河 、 湖 、乐 、 美 、 明 、 宁 、 庆 、 善 、 天 、 望 、 贤 、 协 、 养 、 裕 、 治 、 黑 、 白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