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也才不过100年(清朝可以灭亡于任何人)
(幼年的同治皇帝)
公元1861年,大清王朝最为悲情的皇帝咸丰,龙驭上宾,大行而去。
咸丰皇帝子嗣不多,存活在世的,只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名字叫做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皇帝)
由于是先皇独苗,所以载淳小朋友毫无疑问,是皇位的唯一指定继承人。
六岁登基,主少国疑,皇帝不能亲政,就需要别人来帮他管理国家。
此时,朝堂之上,最有能量的势力有三股。
先皇死前,挑了八位大臣,当作新皇帝的执政班底,全权负责皇帝未成年之前的工作事宜,称为“顾命八大臣”。
我们称这股势力为大臣势力。
第二股势力是皇室亲族,皇帝的叔叔啊、舅舅啊、远方亲戚啊,诸如此类,我们称之为帝胤势力。
最后一股势力,来自先皇的老婆,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在后宫一向很有话语权,我们管这股势力叫做帝后势力。
按理说,大臣负责辅佐皇帝,皇亲负责加强皇权,太后负责管理后宫,大家各司其职,本来小日子过得都挺不错,但大家也都明白,面对年幼的皇帝,三股势力中的两股如果能结合起来,那么就能把三足鼎立的状态打破,变成一家独大,彻底掌控朝政。
而率先打破这种僵局的人,正是慈禧太后。
自己单干恐怕胜算不大,慈禧找到了自己的好姐妹,同为太后的慈安,俩人联名上书,要求垂帘听政。
八大臣主管大清朝政,看了慈禧太后的要求,纷纷拒绝。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本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
就算有,你慈禧能和当年的孝庄太后比吗?
再说了,我们也信不过你啊。
没想到慈禧不依不饶,天天上折子,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到朝政事务中来。
八大臣一看,你想垂帘听政是吧?那好,我们辞职,我们不干了,你来吧。
这八位重臣掌握着朝廷的命脉枢纽,如果突然撂挑子不干,肯定会对朝政造成影响,慈禧一看,只好让步,不再提入主朝政的事儿了。
在太后和大臣们的第一轮交锋下,大臣们完胜。
但八大臣没想到,之所以他们会赢,是因为慈禧故意输给他们的。
而输给他们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麻痹大臣,替自己争取时间。
表面上,慈禧太后被大臣们彻底打败,只能灰溜溜地待在后宫里,而实际上,慈禧太后暗中勾结了不少朝中臣僚,亲王、大学士,户部、刑部、乃至紫禁城的兵戎卫队,全都成了慈禧太后的党羽。
所谓“趁你麻痹要你命”,很快,慈禧太后趁着八大臣放松警惕,雷霆出击,直接把八大臣给收拾了。
八位大臣两位自尽,一位处斩,四位停职,一位调任外地工作。
慈禧当家了。
(慈禧太后)
这段时间的慈禧同志还是比较老实的,因为毕竟刚刚掌权,所以一时之间并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这个在未来会搅动近代风云的女人,此时此刻,只不过是想享受一下垂帘听政的快乐罢了。
皇帝和太后相安无事,清朝内部也无大事发生。
当然也不可能是一点事儿也没有。
清朝各地都有造反和起义,加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国内情况一直不是很乐观。
但好在这一时期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忠心耿耿,且非常负责任有能力的大臣们,作为大清王朝忠心不二的打工人,他们专业为皇帝擦屁股,属于是大清王朝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国内的叛乱起起落落,宣告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也被镇压。
然而好消息不止这一个。
在之前的道光、咸丰两朝,西方势力屡屡冲击,这帮穷凶极恶的外国人在中原大地犯下了滔天罪孽,又圈地又要钱,完了还得签条约,西方国家步步紧逼,清廷只能连连退让。
到了同治一朝,中外之间的关系终于步入了一个缓冲期,外国人要钱给钱,要地给地,逐渐趋于满足,不再闹事儿,国内的起义运动也都宣布告吹。
皇帝突然发现,天下似乎太平了,自己似乎可以干点正事儿了。
要知道,能在近代史中谋得一段喘息的时间,是非常不容易的。邻国日本,正是抓住机遇,搞起了明治维新,才走上了强国之路。
中国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开始搞变法革新,清政府当然也不能错过这段宝贵的发展期。
清朝决定,开启新时代,改革变法,不说恢复大清帝国往昔的荣光,至少不能再受洋人欺负。
改革第一步,成立新机构。
以往的六部,兵工礼吏刑户,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必须要搞个新部门,于是,总理衙门诞生了。
总理衙门管得很多,但总结来说一句话,这是大清正牌挂名的外交部。
(总理衙门)
光搞个新单位,不叫改革,要改革,必须要闹点大动静,于是,一场名为“洋务运动”的改革开始了。
洋务运动,这是初中历史的必修内容,但初中历史只说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并没说洋务运动具体干什么了。
其实很简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洋是西方,务是学习,所以洋务运动就是一场学习西方主义的运动。
外国人搞军工厂,清朝也在上海、福州等地开办军工大厂。
外国人造船,清朝就挂牌成立福州船政局。
外国人搞发明,清朝也不能闲着,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一个一个都开了起来。
国家要发展,光是硬件条件上来也不行,软件也得跟上。
什么是软件?当然就是人才。
整天在私塾里学习之乎者也的秀才们已经不能满足清政府的需要,大清急需一批近代化专业人才。
那么请问近代化人才从哪儿来?
两个渠道,一是咱们自己培养,二是咱们派人出去学习,学成归来,为自己所用。
(留洋学生)
清政府双管齐下,先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再派一堆小朋友出国留学。
除此之外,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广泛翻译外国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看来清政府终于肯转变思路了。
以前是西方国家破门而入,清朝被迫开门,现在变成了大清主动打开大门,走向世界。
但本质上,洋务运动仍然是失败的。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洋务运动一直处于模仿阶段,人家外国人干什么,大清就跟着干什么。
这属于是“一直在模仿,从来不超越”。
结果模仿来模仿去,一点创新精神也没有,搞来搞去,都是别人玩剩下的。
况且,清廷只愿意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于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他们都不允许。
皇帝和大臣们都徘徊在一个状态里,那就是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中因为有所创新而洋洋得意。
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事实更加发人深省。
如果我们看过一些近现代的史料,会发现绝大多数文献,会把洋务运动定性为清朝统治者在公元19世纪发起的一场自救行动。
什么叫自救?
自救的意思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力。
本质上,清政府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目的还是为了自己,为了封建王朝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希望改革能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好日子。
救自己,不救百姓。
动机不良,目的不纯,焉有不败之理?
但这和同治皇帝关系倒不是很大,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孩子。
我曾经看过很多历史学者的讲座,以及一些院校非常专业的历史学术论文,里边的有些内容我着实不敢苟同。
一部分文史工作者,指着历朝历代三到五岁的儿童皇帝,严肃批评人家当皇帝不认真不负责,是妥妥的亡国之君等等。
恕我直接,很滑稽,也很搞笑。
这些论调和大唐亡于杨玉环,大明亡于张居正一样可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绝对不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退。
一个王朝的覆灭绝对不会全责在一个人身上,而把王朝灭亡的恶果推到一些裹着尿布,连上炕都费劲的傀儡皇帝身上,更是无稽之谈,贻笑大方。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要为同治皇帝辩解。
(同治皇帝)
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的人生是有幸的,也是不幸的。
有幸在于,历来皇权争夺,凶险万分,刀光剑影,喋血宫廷者,大有人在,但身为独苗的同治,登基之路却异常顺利。
他钟鸣鼎盛,雍容尊贵的生活来得非常容易。
但过得好,只是皇帝这种职业的基本要求,而能不能让自己治下的国家变得更好,才是人们对于皇帝的基本要求。
很显然,同治皇帝并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他幼年丧父,冲龄登基,处在权力交接的内乱中,之后又有母亲慈禧一家独家,自己基本上没干成什么事儿。
如果非要说把洋务运动、同治中兴这样的词安排给这位皇帝的话,我只能说,洋务运动很失败,同治中兴没意义。
洋务运动是一场不着头脑的模仿秀,而同治中兴更像是大清王朝对自己的自我吹捧。
但你要明白,我这么说,不是批评清朝,批评同治,反而,同治皇帝是我为数不多比较欣赏的帝王。
在他短短十九年的人生岁月里,他敢尝试,敢求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有些帝王终其一生,只会把自己关在幽深的宫廷之中。
而同治,已经打算迈向世界了。
就算有人认为他是个失败者,但我仍然觉得,同治和之后的光绪皇帝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们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图强探索了道路,哪怕,只是小一段。
历史会在乎这一小段。
历史会铭记每一个熠熠发光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