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

车轮上的卡车人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每一个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值得尊重。

【鱼快卡车 原创】在这个被代码武装的年代,科技无处不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似乎淡忘了身边那群提供基础服务、构建美好生活的人,我们的公路英雄——卡车司机。

“哦,女司机”

凌晨4点,正是大多数人最困的时候,天上几点星子寥落,高速两旁漆黑如墨,路灯投下孤寂的影子。纪春琴打了个哈欠,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盯着面前延绵不绝的路,寂静的黑夜只有导航机械的声音陪伴着她……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2)

上千个日日夜夜,几十万公里的路,她就这样一个人默默跑了下来……

从世界范围来讲,公路货运都是一个男性化的世界,在一群男人中间,女性的身影总是非常醒目。据2020年的“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问卷估计,国内女司机大概占4.2%。

也就是说,100个卡车司机里,最多只有4个是女人,其中,能跑长途的更是凤毛麟角。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3)

纪春琴正是这样一个“全国漫游”的女司机,吃在车里,睡在车里,短则几星期、长则数个月都无法回家,熬夜开车都是家常便饭,远离家人亲友,孤独,枯燥……这种生活对男性司机都很有压力,纪春琴却习以为常,并且干的兴致勃勃。

“其实干啥都不容易,工作哪有不辛苦的?想想要拉的货、马上要到手的运费,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再苦再难我都能熬过去!”纪春琴之前在家乡的纺织厂做工,相较于纺织厂每月三四千的薪水,如今自己买车全国跑的收入更加可观,在家里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4)

事实上,虽然跑车很辛苦,但是对于很多学历一般、择业范围有限的女性来说,仍然不失为一项比较好的出路。加上如今的卡车日渐智能化、舒适化,女性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上手,所以货运行业中的女性面孔也越来越多,大多数集中在城配短途物流运输领域。

作为卡车司机,她们需要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物流运输的重任,为千家万户送去需要的各种物资;作为女性,她们又比男性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偏见。面对同样的货源,她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来证明自身的实力,取得货主的信任。

“老司机:那个黄金时代过去了”

经过两天一夜的长途奔波,王康平终于抵达目的地,将车停在物流园门口。已经是晚上十点,白天熙熙攘攘的物流市场现在人声静谧,只寥寥亮着几盏路灯。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5)

货主通知他说,货仓还没腾出来,明天再卸货。王康平把车挪到一个容易进出市场的地方,熄了火,爬到卧铺上很快就睡了过去——他拉了一车蚬子,生鲜最讲究鲜活,越新鲜越好。一路上货主催得急,从辽宁丹东到江苏南京,全程2000多公里,他星夜兼程赶了30多个小时,到了终点已是精疲力尽。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6)

资料照片:90年代的卡车人(图片来源网上,侵删)

王康平来自辽宁鞍山,90年代就已入行跑车。“那会儿跑车很光荣,走南闯北,想去哪儿去哪儿,很自由,收入也很高。”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镇政府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卡车司机一个月就能挣好几百,是绝对的高收入群体。他们家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楼房,家里的家具、家用电器也都是最新款,卡车司机到哪儿都有人递烟倒茶,一口一个“师傅”。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货运行业发展多年,如今跑车早已不比当年,养车门槛放低,车多货少,成本飞涨,货运平台介入……种种因素都进一步压缩散户的利润空间。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7)

王康平的年纪也大了,当年的小伙子如今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师傅,开大车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换成了6米8。平时就在家附近倒短,偶尔接到长途货源就出来跑一趟,权当是散心,毕竟“开了一辈子的车了,干别的咱也不会。”

与别的同行相比,王康平身上没什么贷款的压力,他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养车就当是找个工作打发时间,尽管这样,这仍然是一项非常费人的工作,五十多岁的人看着像是六十多。

“现在的卡车比起我们以前那是越来越高级了,有导航,有空调,还有AMT……当年这都不敢想,不过现在这一行钱不好挣了,压力太大,心太累,我这个过来人看着都觉得不值。”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8)

在王康平看来,开卡车一直以来就是很辛苦的,就是挣那个辛苦钱,只是发展到现在,如今钱没见到,只剩下辛苦了。卡车司机的付出与收入严重不成正比,很难再吸引年轻人入行,如今路上大多是靠70后、80后的中老年司机在支撑,路上鲜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时代不一样了,想靠跑车发家致富是不可能了,那个黄金时代过去了。”王康平说到“时代”的时候,发音格外重。

“疫情严之下:咱不去,谁去?”

4月19日,张义终于结束了持续21天的跑车工作,住进了家乡当地的集中隔离酒店。推开门,他把东西往地板上一扔,整个人倒在宽大的床上,长长地吁出一口气:“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9)

从3月30日开始,张义连续往上海运送了7趟防疫物资,除了上厕所的时间,吃住都在驾驶室,精神上一直不敢松懈,直到送完最后一趟货。

张义送货正赶上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平均每7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感染,疫情防控政策收紧,加上种种交通管制,上海的货运物流也几乎停摆。

“怕,哪能不怕呢?万一被感染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但是咱就是吃这碗饭的,咱们不去,谁去?”接到送货电话的那一刻,张义稍稍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0)

防疫物资的运输任务十万火急。当天晚上,一车货就装好了,从济南到上海,全程800多公里,12个小时就到了,运输强度并不大。同时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全程都采用“无接触运输”,装卸货都有专人负责,装车前、卸货后都会进行消杀,货车司机全程都在驾驶室内专职开车,高速有ETC,加油有油卡,几乎接触不到什么人。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1)

这种待遇在平时几乎是看不到的。在如今的行情下,货车司机话语权很小,除了开车,他们往往还需要兼顾装货、卸货的职责,甚至还要给装卸工、保安买水递烟,否则就会被为难、拖延时间,影响到货。只有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货车司机才能完全回归本职,只用做好驾驶工作即可。

卡车司机是最普通的一个群体,跟其它岗位的人员一样,做着普通的驾驶工作,保障社会的物流运输;卡车司机又是最伟大的一个群体,在地震、洪灾、疫情面前,仍然冒着风险勇往直前,为受困的人们运送紧急物资,提供生命的保障。

“没错,我们是夫妻车”

当很多人被生活所迫,陷入这一行难以回头,却依然还有人为了理想,为了热爱,留在卡车行业。

当前货运行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夫妻车”。所谓的夫妻车,就是夫妻两口子合作经营一辆卡车,一般来说,男性负责驾驶,女性则负责洗衣、做饭、看货、找路等辅助工作。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2)

来自吉林长春的刘伟东、冯秋影两口子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车。在跑车之前,两人都在公司里做到了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厌倦了职场的内卷和琐碎,东哥决定捡起年轻时的梦想,开着卡车跑全国,既能养家糊口,又能遍赏各地风情,自由自在。想法一出,妻子冯秋影非常赞成,于是两人辞职改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初入行的日子,生活给二人狠狠上了一课。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3)

夫妻俩都是毫无经验,从零做起,东哥忙着找货、开车,秋姐就做些最基础的杂活,洗衣做饭,缝缝补补,领交货单,办理各种手续……晚上东哥睡觉休息,秋姐就打起精神看守油箱;每次倒车入库或者靠台的时候,秋姐就跑前跑后,照看倒车情况防止剐蹭,围着20多米长的车来回绕圈,忙得脚不沾地。

跟车第一个月,秋姐就跑的脚底起泡,大水泡儿里面套着小水泡儿,一走路就钻心的疼。

记录卡车人的苦与累(车轮上的卡车人)(14)

经过了最初的磨练,两人的跑车业务逐渐经营得风生水起,秋姐还顺利拿到A2驾照,能和东哥交替开车,成为一名全能型的卡车人。在2021年的一汽解放TCO线上大赛中,秋姐6月、7月、8月连续三个月获得小组冠军,成为唯一一名进入总决赛的女选手。

从办公室到驾驶室,两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相比之前枯燥无聊的办公室工作,他们更喜欢现在这种开着自己的车天南海北到处跑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很踏实。”

“感谢每一位公路英雄”

开卡车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跟其它百业千行一样靠劳动挣钱养家;

开卡车又是一份不普通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长年累月的那种孤独、枯燥,与煎熬。

对于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卡车人来说,他们的愿望也非常简单,每天平平安安地回家,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获得合理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让开卡车成为一份体面的、受人尊敬的工作。

毕竟,每一个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值得尊重。

(文/张宁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