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

古代人二十岁,不再是“孺子”,而是成人了,应该有担当,少了家庭的庇护,更多的要承担社会责任。

自此,男子的社会角色明晰化,可以享有宗庙祭祀、当兵、参与政治的权利。所以,我们说二十岁后年纪的代称稍显沉重了,这也和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的年纪代称大多由孔子贡献:

“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知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语出《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常听到有人说都而立之年了,还一事无成。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1)

在现代社会谈及三十而立,就是表示要有一定的成绩,起码车子、房子、票子啥的该具备了,这是世俗的见解。

好像以上条件不具备的话,人生就被定性为失败一样。

仅仅从一般的解释来看,“而立”中的“立”,是指立德、立言、立身,这根本和物质的东西没有一毛钱关系。

在孔子的描述中,综合前句“志于学”来看,讲的是人生达到的一种境界,是关于“立”和“没立”的表述。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2)

《礼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意思即是说,经过不断地学习,达到“强立而不反”,建立了强大的体系,就是“而立”了。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3)

如果要通俗化比喻,就像“我早上买了一大堆食材,中午做了一桌菜,我吃”,孔子讲的是“吃”与“没吃”,如果单独拿出“三十而立”来,就是讲在“吃什么”了。

要是强说“立”的是什么,那基本立的是“礼”,孔子曾教导自己儿子“不学礼,无以立”。

与时俱进的讲就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思想立后,再奔着车子、房子和票子去奋斗吧。所以,三十岁如果还没有这些也没啥,努力干活就是了。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4)

接下来,“不惑”代指四十岁的年纪。

不惑很容易理解,但在为何不惑上解释众多,有人认为知识学的多了,不会迷惑;有人认为在“有志”和“而立”基础上有能力了,不至于疑惑,各有道理。

如果从孔子生平来看,不惑指在立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合乎礼,合乎礼便是用价值观来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然后对于各种事情便不会疑惑了。

从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见貌美的南子的时候,并未有后世津津乐道的花边新闻,孔子在解释不清的时候也会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5)

从“天厌之”来看,孔子很在乎天的看法,而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到达了“知天命”的境界。

在五十岁之前,孔子也是周游列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结果四处碰壁,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

五十岁的阶段,孔子通过学习《易经》了解到“天命”的问题,从此,“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埋怨天和人,实际行动中学习礼乐,在精神上通达天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敬天命,尽人事就行了,“知”天命和“信”天命不同,知天命后并不是消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6)

孔子对于天命极其重视,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不知信,无以为人也”,可见“知天命”是首当其冲的铁律。

现在有人说自己五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其实也只是代称而已,并非到了五十岁就知天命了,不了解“知天命”的意思,即使到八十岁也知不了天命。

孔子也后悔自己在五十的时候才接触易经,以至于韦编三绝,如果早早接触,可能孔子会四十而知天命了。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7)

通过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的历程,到了六十岁“耳顺”是很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就是好听的可听,重要的是不好听的也可听。

有将“耳顺”解释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理解其中含义的,这基本是“不惑”就解决了的,耳顺即是顺耳,好听的、不好听的皆可“呵呵”,尤其在知天命后,更了解“存在即合理”的含义。

如此这般,至七十岁就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已经达到了一种“非人”的地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会违反、逾越礼制,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8)

一般人如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极大可能是手铐伺候了。

所以,这些都是孔子的个人经历,我们穷极一生都可能达不到“立”或者“不惑”的程度,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三月不违仁”就已经让他高兴不已了,更何况我们呢。

在代称中,六十岁还可被称作“花甲”,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个周期,甲子为第一个;“花”本义为植物的器官,后来的引申意义之一为颜色错杂,如“花白头发”指头发黑白不均。

六十岁了,白发丛生,“花”与“甲子”结合便称“花甲”或“花甲子”了。

古代几岁弱冠(赤子及笄弱冠)(9)

七十岁通俗的代称为“古稀”,语出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大致在三四十岁,活到七十岁已经是自古以来很稀少,所以便“古稀”了。

《礼记》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耄耋”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到了一百岁,就要被完全照顾了,所以代称“期颐”。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人的年龄不只是代称那么简单,无不隐藏着底蕴和意义,代称就像人生的标志一样,随时提醒着人们在什么年纪要做什么,虽然现代人已经用阿拉伯数字来标记年龄了,但熟悉一些年纪代称,对提高文学素养总是有好处的。

(完)

作者:螃蟹先生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