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能审稿吗(硕士研究生投稿最常见的问题和错误心态)
1、硕士生稿件的特点
1.1投稿时间集中
一般硕士研究生每年6月底前毕业,所以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会收到数量较多的硕士生来稿。一般要求尽快审阅完毕,有一个明确的审查结果,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编辑处理的稿件数量较大。
1.2论文基金项目标注率高
高校研究生导师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由于硕士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因此与课题有关的论文自然就标注了基金资助项目。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2006年《气象科学》的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83和1.0,2001-2005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75、0.84、0.87、0.96、0.94,基金项目标注率较高,说明其研究内容大多立足科研前沿,学术水平较高。
1.3部分来稿存在学术失范行为
有些作者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没有标引相应文献,以至于读者不能分清是他人的成果,还是作者本人的成果。这样容易让读者误解,也有剽窃之嫌疑。
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尽快拿到录用通知书,不惜“一稿多投”;有的论文已被录用或即将发表却被告知“存在重大问题”而要求撤稿,经查发现该稿已经或即将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这种“一稿多投”行为,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影响了编辑部的正常工作,应坚决杜绝。
2、写作普遍不规范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前的投稿为第一次投稿,对科技论文的写作较陌生,其论文写作水平普遍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如下。
摘要写作不过关。有的论文摘要介绍了大量背景知识,却没有具体结论,显然不合要求,应要求作者重写,并强调“方法、目的、结果、结论”4要素的写作要领。对于大气科学研究论文,胶料的来源也十分重要,一般也要求在摘要中明确指出。
引言存在大量问题。有些论文的引言部分,在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等方面过于简单,对国内外研究进展概括不够,或者只是将众多文献的结论进行简单堆砌,缺乏有机阐述和高度概括。引言部分需要标引大量的参考文献,有些论文对文献标引不够规范,如:没有按文后参考文献的顺序标引;没有标明引用的文献序号;引用了参考文献却没有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加以著录;引用了前人观点却没有引用前人文献等。
文字不精练,表达不准确,行文逻辑性不强,论证不严谨,前后行文不紧凑。有的叙述不清楚、啰嗦,前后逻辑混乱,甚至有错误表达。语法错误出现较频繁,有的一个逗号到底,叙述无层次。这是硕士研究生来稿的通病,需要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历练。
中文图题、表题存在的问题较多,英文图题、表题的问题更多。有的作者不知如何撰写图题、表题,没有很好地模仿其他文献的规范写作,也没有进行反复斟酌、认真修改。卖际上,图表的标题应能够独立于正文,它们应含有足够的信息让人明白图表的含义,而不需要频繁地参阅文章中的句子,即图表具有自明性。
参考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著录信息错误,二次引用,文献陈旧,文献著录项目不全,不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著录等。
量与单位不符合规范。许多作者喜欢用英文名称缩写代替量符号使用,如:TBB,PET等。应该指出:按照国家标准,在作为量符号时,其表达应使用法定符号并辅以下角标等附加符号来表示,如孩、丄等;釆用英文名称缩写作为量符号是不可取的。
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投稿前没有认真阅读“征稿简则”。对于硕士研究生,应在投稿前认真阅读论文写作规范。
插图质量有问题:图片模糊不清,图中数字偏小,有中国地图的插图缺少南海部分,阴影部分没有说明等。
3、毕业后出现的问题
3.1作者单位变动大、署名作者増加
有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其论文作者的单位也要求作相应改动,甚至要求增加作者(多是新工作单位的同事)。其原因不外乎改变作者单位、增加署名作者,可以为作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实际上,该论文是研究生在工作之前由导师指导而完成的,与新的工作单位没有关系,也不应该增;加新的作者。这样做既侵犯了作者的权利,也侵犯了原论文完成单位的利益。
3.2内容修改较多
硕士生在毕业之前因忙于找工作,没有大量时间来斟酌论文的原稿和修改稿。有的同学修改论文的时间很短,上午修改,下午就返回编辑部了,修改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的同学为了早日拿到录用通知书,在没有精心修改的情况下就将修改稿返回编辑部;有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反正有编辑老师帮助修改,自己可以随便应付了事。因此,修改稿就遗留了大量问题,为日后编辑加工带来了许多麻烦。
毕业后,学生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时间充沛,学术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同学在收到编辑部的再修改要求或校对稿时,会在原修改稿的基础上,再做大量的修改,甚至更换插图等。这样编辑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有时对内容改动大、更换插图的论文,还要再请专家审查和导师把关,甚至作为新投稿件重新处理。
3.3有的修改稿不再返回编辑部
有的稿件虽然经过作者适当修改后就可以发表,但修改意见返回给作者后就没有了下文,也没有任何解释,经编辑部多次催促仍然不予理睬。可以说,这是一种缺乏诚信、不负责任的表现,浪费了编辑的时间精力和学校的物力财力,也给他人以学术态度不端正、学术行为不严谨的不良印象。其原因可能是:作者感觉修改有难度,知难而退;毕业后,或出国或继续深造或转行,发表该论文已无利可图,就不再“浪费”时间修改了,自然也不再理会编辑的要求了;该稿件已经投向其他刊物或已经发表,实在不能“一女二嫁”。
实际上,自收稿之日起,作者就与编辑部达成了约定。编辑部按照“征稿简则”“编辑流程”处理作者来稿;作者有义务按照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修改稿件,并配合编辑及时发表该稿。
3.4联系不通畅
毕业前学生生活、学习均在学校,有本地的手机号码,容易联系;毕业后,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电话号码改变了,较难联系。有的作者不使用留给编辑部的E-mail地址,编辑部很难联系上作者。与作者联系不畅通时,易耽误时间,影响稿件的处理速度及修改和发表时间,甚至影响期刊的出版时间。因此,建议毕业的作者能主动与编辑部联系,留下可以一直保持联系的电话、E-mail等。
4、投稿的错误心态
硕士生初次投稿时,一般容易产生以下几种错误心态°。
4.1胆怯心理
研究生初次投稿时,往往担心稿件质量不过关,对投稿结果感到茫然;也有作者担心自己在编辑部没有熟人,稿件不被重视,甚至影响稿件的公正评审。这些担心容易导致初次投稿的硕士研究生产生胆怯心理。存在胆怯心理反映了作者对稿件处理过程不够了解,也反映了作者对其研究成果的信心不足。
4.2依赖心理
初次撰写论文的研究生,由于此前没有发表过论文,对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过程不够了解,所以容易产生依靠导师、依赖编辑的心理。甚至有的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论文的文字表达进行仔细的推敲,反正有编辑把关,以至于文字不顺,词不达意,严重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具有完全依赖型心理的作者,把稿件的修改权全部交给编辑,对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思考,惟命是从,缺少主见,没有自信,希望编辑一切代劳。作为编辑,不能越俎代庖,切勿忘记“文责自负”这一重要原则。
4.3投机心理
有的作者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常常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不认真构思、撰写,就将不成型的论文交到编辑部,企图蒙混过关、得到录用,有的甚至“一稿多投”,期望提高命中概率。其实,这样既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也加大了稿件被拒的风险。没有经过认真修改的稿件,即使已被录用,也会因此而推迟公开发表的时间,可谓“欲速则不达”;而“一稿多投”的稿件,一旦被编辑部发现,就要面临退稿等处理,可谓“得不偿失”。
4.4自负心理
硕士研究生自认为学历高,又有导师指导,往往很自负,对编辑的修改意见不够重视。面对退稿,有的作者自视水平很高,没有从稿件本身的质量上找问题,而是对编辑工作横加指责和刁难——“我的稿子很好,为什么要退”,傲气十足,令人生厌,甚至个别作者错误地认为是编辑或审稿专家有意与他过不去,胡乱猜疑。
4.5急躁心理
作者投稿后希望很快得到审稿结果,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的作者在论文稿投出没多久,就不断地到编辑部催促、询问审稿结果,影响了编辑的正常工作。实际上,审稿有其规律性,必须经过编辑初审、2位以上同行专家评议、主编终审等流程,需要一段时间,编辑部一般会承诺“自收稿之日起,几个月内给予答复”。当然,本着为作者服务的目的,编辑收稿后应尽快处理稿件,以缩短稿件审查周期,对迟迟不能返回的审稿可以适当催审。
此外,有的作者在修改稿件时也存在依赖心理和急躁心理。依赖心理表现在:希望导师、编辑修改好自己的论文;急躁心理表现在:不认真仔细修改,有的刚改了一遍,甚至也不校对就迫不及待地送到编辑部。这样往往不能达到编辑要求,甚至错误频生,不得不反复修改,以至于影响修回时间,徒增编辑工作量,甚至因此而推迟发表时间。
5、产生问题的原因
初次写作,锻炼不够。硕士研究生来稿大多为其第一次撰写的科技论文,在没有得到良好科技论文写作锻炼的情况下,学生多是根据文献模仿或自由撰写,所以论文写作粗糙,存在问题较多。要写好科技论文,就需要作者长期实践和积累,在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5.1 功利主义
有的学生为了早日拿到一纸论文录用通知书,不惜“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论文能被录用就行,对论文的修改就马虎行事。也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管管学术水平就行了,“修改参考文献”等这样的小事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做,让编辑干就行了。有的学生毕业后,就不再修改自认为无利可图但已被拟录用的稿件,对编辑部的“催稿”也无动于衷,使编辑部前期大量的工作付之东流,甚至影响了编辑部的后续工作。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存在功利主义思想。
5.2 诚信缺失
一稿多投、随意撤稿、收到修改意见不再返回修改稿,随意增加、变换作者署名,随意变换所署作者单位,这些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例如:有篇即将出版的论文,在作者校对阶段却被告知“论文存在重大问题”,并以此为由要求撤稿,但经査发现该文已经在另一家刊物上发表了,其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
5.3 对编辑工作缺少必要的了解。
研究生初次投稿,对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有关国家标准不熟悉,对编辑工作流程不了解,对学术失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部分作者对编辑存在不信任的心理。这需要编辑与作者加强交流、积极沟通,并最终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5.4 部分导师没有严格要求和把关。
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在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注重前期的科研工作,在论文撰写阶段放松了对学生的指导、要求,甚至不作任何指导。究其原因,可能是导师的学生多、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修改、润色每一位学生的“处女作”。因此,硕士生的第一篇论文存在较多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是整个研究生科研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导师责无旁贷。
5.5 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论文出版合同加以制约。
各期刊刊登的“征稿简则”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双方约定”,缺少作者一方的书面承诺。在没有签订出版合同的情况下,作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甚清楚,编辑部也缺少约束作者行为的法律依据,因而难以从根本上制约“一稿多投”等现象。
6、处理办法
6.1加强编辑与研究生的互动——学习、指导、服务
对硕士生来稿,作为编辑,应真诚对待、热情指导、严格要求。特别是对初次投稿的硕士研究生,编辑尤其要热情指导,甚至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其修改论文。有的稿件虽经反复修改,但仍不能达到出版要求,就需要编辑有足够的耐心去指导,当然编辑为此会付出更多的辛劳。作为研究生,应虚心学习,积极主动与编辑加强沟通、交流,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论文写作素养和水平。
为硕士研究生不定期举办有关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由资深编辑或者研究生导师主讲,内容包括撰写科技论文的思路,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如何撰写摘要、引言,如何正确著录文后参考文献,量和单位的规范表达,投稿、修改的注意事项,等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为日后投稿及修改稿件理清思路,也有利于编辑开展工作,减轻编辑的工作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授之以鱼——花大量时间精心修改论文,不若授之以渔——提高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水平。此外,注重学术道德教育,使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
增大期刊开本,增加刊期页码,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为作者服务的质量,如印刷精美抽印本;审稿意见反馈及时、迅速,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作为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遇到作者态度不好时,应耐心解释,绝对不能对作者恶语相加,更不能有报复作者的心理,甚至故意拖延稿件处理,推迟论文发表日期。
6.2做到“编辑流程”的全程把关
切实做好初审工作,给出合适的初审意见。一旦稿件不符合期刊投稿的要求,应予以退回,经修改后再重新投稿。当然,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初审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编辑加强稿件的初审。
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找准审稿专家,缩短审稿时间,提高稿件处理速度及审査质量。
建立修改稿复审制度。修改稿返回编辑部后,首先由责任编辑检査论文的修改情况,再请同行专家评议,检査论文修改后是否达到发表要求,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以提高期刊的论文质量。
6.3研究生导师应全程严格把关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一直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被忽略的问题。作为研究生导师,应系统地讲授有关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化要求,帮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论文撰写之前,告诉研究生什么样的论文才是一篇好论文;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指导研究生如何掌握构思要点、基本撰写方法和技巧,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何避免常见错误,并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在论文完成之后,应要求研究生按“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单、平实、明确、直接,是否容易理解,是否正确、准确地使用了语言”这4个要求来检査论文;在论文投稿过程中,应指导研究生了解论文的投稿、评阅和发表过程,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6.4签订论文出版合同
随着《著作权法》的实施,期刊编辑部需要与作者签订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以约束双方行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既保护了作者的劳动成果,又保证了期刊的质量。
6.5 设立通信作者
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发表论文,导师通常不会排在第一位,这就减轻了导师的责任。设立通信作者的目的就是明确论文的真正责任人,使真正责任人切实地对论文负起责任。这样既可提示导师对论文负责,也可防止研究生背着导师借用导师名发表论文,并避免“一稿多投”的现象。
7、结语
硕士生稿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整体质量。硕士研究生作为现在和将来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不仅高校学报,并且所有学术期刊都应负起培养和引导作者的责任。因此,重视硕士生稿件的处理,针对硕士生稿件的特点和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应对,提出合理的处理办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使期刊得到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达到辅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对待初次撰写论文的硕士研究生,作为编辑要有宽容的心态,应热情指导、严格要求。作为导师,应从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3方面悉心指导、培养研究生,并对学生论文的写作质量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型人才,为科研创新、知识创新培养出更多 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原载于《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第11期,原文题为《硕士研究生投稿问题分析及编辑对策》。
⚪引文格式:宋静,倪东鸿,田敬生. 硕士研究生投稿问题分析及编辑对策[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62-66.
⚪作者:
宋静,倪东鸿,田敬生,《气象科学》编辑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象与减灾研究》编辑部。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