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对广告反感(越来越假的广告)
在广告狂轰滥炸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某些广告。
只有了解现代一些广告的毛病,才可能让我们自己的广告避免掉进坑里。
今天,我们要讲的“广告第一坑”是“假”,大家都很熟悉;但“假”与“夸张”的界限,大家熟清楚吗?夸张到怎样的度才不会被认为是“假”呢?
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汰渍洗衣粉:郭冬临先生,您是托儿吧?
“有汰渍,没污渍!”这句广告语当年在各大电视台狂轰滥炸,家喻户晓。
这则广告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大致内容是:一小男孩在草地上玩得很高兴,可是脚上穿的白袜子脏得不行。郭冬临出现了,把几乎变成黑色的脏袜子打了个结,然后扔进洗衣机,用汰渍洗衣粉,一下子就变得洁白如新——够神奇吧?可是你信吗?
据说有些老太太,真的试着把脏兮兮的白袜子打结后用汰渍洗,无论如何也洗不出郭冬临的那般神奇效果——哈哈,就算不打结,你也洗不出那效果!
显然,这具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不能断定是否属于“虚假”。因为汰渍广告一直就有“夸张”成分,没遭罚过。在其天鹅篇中,小女孩的白衣服也是弄得脏兮兮的,郭冬临先生用汰渍三下五除二就洗得“和天鹅一样白”——郭冬临先生,您是托儿吧?
据了解,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做过调查对比,在知名洗衣粉产品中,汰渍的去污能力最差,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汰渍洗衣粉曾两度被指“不合格”。
尽管汰渍凭借背靠宝洁及郭冬临的“神奇”表演,其品牌知名度依然在洗衣产品中排前三名,但市场占有率却早已被挤到三甲之外。
方便面:牛肉在哪里?
可能有人要问我了,方便面广告里面大块的牛肉算不算“夸张”?
在我看来,那已经超越“夸张”,逼近“虚假”——产品包装上的图片,那些大块的牛肉多诱人啊?可是打开一看,哪有大块牛肉的影子?只有几粒黄豆大小的干瘪牛肉!
可能大人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牛肉也无所谓,可是小孩呢?
据《中国消费者报》的报道,江苏省南京市市民张先生曾因此投诉过某方便面广告,他的小孙子每次看到电视中那些诱人的方便面广告,便嚷着要买来吃。可是等面泡好了,发现大块牛肉找寻不着,小孙子便大哭大闹,烦恼透顶。
据说,还有不少消费者投诉过方便面“图片与食物不一致”的问题。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广告还照播不误,而且图片更精美更诱人,愈演愈烈?
一是中国消费者太善良,要不然大多数人明知道“图片与实物不符”,但都选择沉默?当然,我也属于“善良的消费者”。
二是商家不靠这诱惑就卖不好,这么多的方便面牌子,面都是一样的,汤包也是大同小异,不通过“包装诱惑”怎么卖?
三是主管部门也没把这当回事,毕竟就是几块钱的东西,要不然相关部门说,“要是大家都知道方便面的广告是在夸大其词,执法部门就不能支持个别消费者不同的判断。”
3.15:假冒伪劣集中营
如果说洗衣粉和方便面属于“夸张”,那么每年3·15的案例就肯定是“虚假”了。
从1991年第一届央视3·15晚会开始,到现在已经20年,曝光的虚假产品和品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乏风光一时的国际大牌,也有在国内呼风唤雨的中国名牌。
很多行业都存在着片面夸大功效、发布虚假广告的现象。
尤其是保健品,由于其暴利特性,几乎是全行业性质的虚假行为,越打击越猖狂。你能吹,我比更能你吹。你10天减5斤,我10天减10斤!
这是在割肉吧?谁相信谁是傻子!
“夸张手法”与“虚假宣传”的界限
作为广告主,第一个不能碰的的就是“假”,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上的案例已经说得很明白,一旦被客户发现,后果很严重;如果被钉上3.15的耻辱柱,那基本上就很难翻身了。当然,有朋友要说了,其实大多数广告主都不想作假,只是希望在宣传时稍微夸大了一些,用了“夸张”手法而已——夸张,作为一种广告创作的方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关于如何用夸张手法创作广告,后续我们详细地讲。
在这里就不做过多阐释,仅举个例子来说明。
苏菲卫生巾,其夸张手法就用得非常妥当,突出了其“吸水性强”的特点。
哈哈,只是有些水果以后再吃的时候,可能有点味道哦……
夸张手法一:玫瑰花都吸干了!
夸张手法2:绿叶都吸干了!
夸张手法三:葡萄干是怎样炼成的?
最后总结一下,虚假广告做不得,夸张手法值得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