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被吐槽 许知远自恋但不装B
《十三邀》热播后很多公号讽刺嘲笑许知远:酸腐文人、自诩清高、偏见狭隘,我要为他说两句。
最初看到他的文章应该在FT中文网上,他是“中国记事”的专栏作家,专门写国家改革、社会变迁、历史影响,文字平易,立意深远,起码开阔了我的眼界、引发过思考。现在回忆起来,竟把他和熊培云搞混了,熊培云写过一本书,叫《自由在高处》,里面充满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质疑,当年的我看得非常认真,整本书贴满了标签。这类人都是站在一角观察、洞悉社会的人,他们有很多反思和批判,但很少人愿意长期关注他们,因为话题太广阔太深沉,不是我等饮食男女愿意聊的事情。
跟萌妹子逛二次元
说得太多也得罪人,2014年许知远被广电局点名,要求各出版社不得出版其作品。2015年时许知远被评为“中国青年领袖”之一,他称“对很多公众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的行为感到失望”,并称“很多媒体都在堕落,只是堕落的速度有些快点有些慢点”。许知远表示对获奖“没感觉”。
所以会有《十三邀》的问世,俞飞鸿问他为什么会办这个节目,他说自己办的书店快维持不下去了,靠这个分担一下,这话说得挺老实的,不会扯上文化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可算是知识分子对商业社会的一个妥协,但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高又让他无法迎合别人,因此每次采访,主持人、嘉宾、观众大家都会觉得很尴尬。
第二季在采访马东一期,许知远看不起现在的娱乐,马东则说“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
许知远认为现在的娱乐
马东反驳
一般访谈节目我很少看,主持人和嘉宾互相捧哏,为节目效果制造话题,没多大意思。看《十三邀》有些思想撞击比较激烈,如马东这期;有些也平淡得很,采访李安那期,两人各说各的,许知远坚持他“尖锐而偏执”的问题,李安坚持他温和而妥善的回答。
许知远见李安处世温厚,而电影深刻尖锐,肯定是他把情绪、欲望发泄在电影里表现,于是他问:
李安想了一刻,才回答:
许知远真不是一个好采访者,他表达羞涩,从不引导、挖坑、也不穷追猛打,他努力想把自己心中疑问表达出来,却不知怎么使用浅白的语言,老说些什么主义什么思想的的,倒不是因为他装,而是他本来就是文人,每天看的是这种书,说出的话自然也是这种风格,要是他问起话来像金星,那才叫装。
无可否认,他的粗劣发问带有成见,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管你怎么回答,他期待预设答案。所以总被打脸,要么被人绕过去,要么被人怼回来,要么被人直接岔开话题。
采访蔡澜那期,许知远好不容易把话题由食物扯到食物背后的社会心理,
蔡澜却说
笑死。名人有时也很无奈啊,参加节目别人就想你发表些独特观点,往浅里说别人都说烂了,往深里说势必牵涉到政治,蔡澜老江湖,一招化骨绵掌就能把小年轻的攻势化于无形,接下来就扯旅行啊,少女啊,谈恋爱啊。
许知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采访名人,这些名人是他认为会带来思想碰撞的人,却不知很多人早已从知识青年变成幕后投资人,他们对世道这一套已摸得清清楚楚,他们取得世俗上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契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懂得运用社会规则去取胜,他们最入世。许知远老叫嚷为什么你要去媚俗呢,为什么你不思考意义了呢,为什么你要变得这么肤浅呢?——叫人怎么回答你才好。
在采访俞飞鸿那期这种情况特别突出,几乎让人不忍直视。
一直要求俞飞鸿看自己之前演出的《喜福会》,说破瓜那段表情演得多好多好,
然后自己一旁看着猥琐地笑。
别说俞飞鸿,电视前的我看着也尴尬得不行。
许知远不明白为何俞飞鸿这么一个聪明的女孩,要去演《小丈夫》这类高度类型化的电视剧,
俞飞鸿很会说话,云淡风轻地抹过去。
许知远问的确实是心里话,宅男心目中女神的形象,不外乎不食人间烟火、永远保持清丽,有点思想深度但不能比自己深,有点能力但不能比自己强。所以他见俞飞鸿,便使劲把眼前女人往女神设定里套,想不到女神既有媚俗的一面,又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一面。
跟这种人相处会很痛苦,但作为主持人,他能带来火花。
人们给许知远打的两种标签:偏执和自恋,我是这样理解的:
如果你想看圆滑世故、四平八稳的主持,很多节目可以看,最普遍的感知便是看过笑过就忘了,不碰撞怎么会有争鸣?那些所谓“尊重”何尝不是另一种唯唯诺诺。许知远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好与坏、骄傲与笨拙都表现给你看,人们觉得他偏执,是因为他老把嘉宾往人设里套,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忧国忧民,注定让人反感。
至于自恋,他的知识储备和对深刻思考确实能让人产生优越感,就好比一个大学教授拉住旷课学生谈人生,学生转头就会跟同学说,这人好装B啊,非要在我面前卖弄他的知识,长得又猥琐。显然,节目中许知远确实自恋过了头,他真是不掩饰自己的傲慢,或者是努力掩饰而掩饰不了。
但他绝不装B。
“凤凰网文化”采访他时问过:“什么会伤害到你?”许知远回答:“我觉得有人说我特别装,我有点受不了,其实我是特别诚实的人。因为他不了解,或者他们本质上不相信真诚,不相信理想主义可以生存。”
群众的悲哀在于,不相信人到中年还可以不被现实同化。许知远的悲哀在于,过高的道德使命,却没有相称的名望和金钱支撑。一不小心便沦为孔乙己、唐吉克德。
《十三邀》这个节目就类似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吧,令我感到可怕的是,社会对个体认知的尊重越来越少了,动不动就“毁三观”,动不动就这个婊那个渣,凡是不合主流价值观的都要被嘲讽讥笑,相比民国时代,思想真是封闭了很多,不容细思,细思极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