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世事无常精辟诗句(古代哲理诗名句赏析)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南宋·范成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感慨世事无常精辟诗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感慨世事无常精辟诗句(古代哲理诗名句赏析)

感慨世事无常精辟诗句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

南宋·范成大

劝耕亭a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b堪饱饭,道逢田畯c且眉伸。

【题解】

范成大,南宋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传说海云寺中有一池塘,池塘中有一灵石,摸之可以祈福。作为当地的官员,范成大与民同乐,也来到海云寺摸石祈福。他在去年曾游览海云寺,现在又来到此地,可是在游玩之余诗人的情绪却倍感悲凉。他坐在劝耕亭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叹聚散无常。游春的人们旋聚旋散,一哄而返,世间浅薄的人情大抵如此。在流逝的光阴中,一年又过去了,诗人眼见得北伐无望,身体又患有严重的疾病,这种种情形使得诗人心中产生了归隐田园的想法。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是本诗的名句,发人警醒,哲思深蕴。

【注释】

a劝耕亭:中国古代地方官有劝课农桑的习惯,劝耕亭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修建的纪念物。

b贻牟:通“贻谋”,留下的计谋。

c田畯:泛指农民。

【名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a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题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时的独特感受,充满了理趣,它所揭示的道理有两重,一是人生道路时刻充满艰险阻碍,不要因为克服了眼前的一点点阻碍就放松了警惕,因为前方依旧有阻拦道路的大山;第二重含义则是鼓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虽然眼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但只要能够坚持到底,那就一定能走出层层“大山”的阻碍。身在群山之中,需要不停地登攀,诗人勉励人们在克服困难之后做好新的思想准备,就像登山一样,要有越过重重障碍的顽强毅力。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决心,就能够踏踏实实地前进。

【注释】

a赚得:骗得,欺骗。

宿灵鹫禅寺

南宋·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题解】

这首诗作于淳熙六年,诗人被任命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路过灵鹫寺时写下了这篇佳作。诗人夜宿山寺,半夜听到水声,初疑夜雨,等到早晨起来,才知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形成瀑布,终夜响个不停。诗人顺流而行,见山泉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竟悄无声息了。

在杨万里看来,一些朝中的重臣,往日里一个个高谈阔论,等到真正需要他们仗义执言时,又一个个哑口无言。就如同这山中的流水,只有在人睡觉的时候才哗哗作响,“在山做得许多声”,正是对这些夸夸其谈者的绝妙讽刺。这首诗还阐明了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的道理。

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a。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题解】

杨万里,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夏日池塘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诗人对小荷的描写细致深刻,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崭露头角的新人的赞美。

诗歌首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涓涓细流无声流淌的景象。第二句描写池塘中倒映的树影,反映了树与水之间相映成趣的特点。作者将笔下的景色统统赋予了生命的色彩,特别是尾联对小荷的描写,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像一个初生的孩子,顽劣而又努力地生长着。但是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它捷足先登,似乎是在为这新生的力量加油鼓劲。小可以喻大,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是,荷尖初露,风采未显,蜻蜓却一下就发现了它,提示着我们要有发现人才的眼光,在贤才崭露头角时就要予以保护和培养。

【注释】

a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庆元五年写给自己的孩子的,体现了作者的教育观。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经过几十年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诗歌的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这两句经常被人们用来说明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亲身实践、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注释】

a躬行:亲身实践。

【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选一)

南宋·陆游

其二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为庐陵秀才萧彦毓诗作所题写的评语。诗歌继承了宋人好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在评价萧彦毓诗歌的过程中点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法不孤生”是禅宗的说法,强调因与果之间的联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而因果的显现则需要借助于缘。陆游借用了这个概念,将它运用在文学创作上,意思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之间发生了种种联系而产生的。

“镂虚空”使用了《庄子·应帝王》里的典故“倏忽凿浑沌”。陆游用此典故来说明破坏事物之间原本存在的联系,生拉硬造对于文学创作的伤害,反映出现实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于是就引出了本诗最为精辟的两句“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意谓萧彦毓诗歌来自于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他擅长描绘途中见到的山水景物,因为完全是诗人自己亲眼所见,所以显得真实而形象。此诗阐明的道理简单而明快,那就是只有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而认识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a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b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题解】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就在前一年作者因为极力游说张浚北伐,被秦桧等人以“结交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罢职,回到家乡。从尔虞我诈、激烈斗争的官场回到宁静闲适的田园,诗人放下了以往的包袱,真心地投入到热爱的田园风光中去。首联写农家的热情待客,情谊恳切,“莫笑”二字是诗人对淳朴民风的由衷赞叹。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乡村环境的曲静优美,乡间小路,蜿蜒曲折,随着山形水势而盘桓,走得久了,作者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迷路,可是转眼间就又出现了人家,此时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并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两句诗本身只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写出了文外之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面对现实,不畏惧退缩,必然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注释】

a腊酒:头年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b春社:春社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立春以后向社神土地献祭的节日。一般是邻里娱聚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

【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诗(三首选二)

南宋·龚相

其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a犹是妄b,高山流水自依然。

【题解】

龚相与吴可生活年代接近,这组诗是他仿效吴可的《学诗》三首而作的,主要也是运用禅宗的佛理来说明作诗不应依傍前人,而应由个人的体悟出发,创作独具新意而又自然雅致的作品。龚相认为,诗歌之道与修禅类似,都是通过“悟”去见识事物的本质,就诗歌而言那就是创作本质。首联所说的“悟了方知岁是年”就是这个含义。龚相反对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的师法,他认为这种搬弄典故,字字有来历有出处的做法实际上是妨害诗人表达自身情志的,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妙悟于心,有所发明,就如同琴曲高山流水一般,使人读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联想。此诗从总体把握的角度提出了作诗所应遵循的道理,即作诗贵自身、创新、真实。

【注释】

a点铁成金: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方法,即在创作时借鉴前人的创作成果,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使得文章产生新意。《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b妄:虚妄、错误。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

会意即超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a。

【题解】

这首诗主要阐述了作诗要重视意境的营造,而不应过分锤炼字句,文字上的结构安排应该以表情达意为最高原则。作诗似参禅。在禅宗看来,文字也是修行时的一重障碍,即所谓的“文字障”。妙悟的关键并不在文字,而在于内心的顿悟。从作诗来说,诗人有所感悟,就不会受到诗律的束缚。诗人遣词造句,应该追求一种自然浑成的境界,这个境界有助于表达诗人本身的妙悟即可,不需要遵守什么谨严的法度。

【注释】

a炼石补青天:本为神话传说,作者借用此典形容刻意安排文字和辞采,以之代替诗歌精诣的不良倾向。

学诗(三首选二)

南宋·吴可

其一

学诗浑似a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b拈出便超然。

【题解】

吴可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诗论家,论诗喜用参禅之说。这一首以北宗禅“渐悟”与南宗禅“顿悟”的比较为喻,说明写诗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诗中所云“竹榻蒲团不计年”就是说学习诗歌创作要像北宗禅那样,多读书,勤写作。吴可并不将渐悟和顿悟二者对立起来看,他借助“顿悟”说明学写诗也应讲究悟性,这个悟性并不是凭空而来,是从长时间的锻炼中积累起来的。心中一旦“悟道”就能够创作出“超然”的诗歌,而且毫不费力,写起来如同“等闲”。这首诗阐明了诗人如何积累素材,经过反复推敲,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创作境界。

【注释】

a浑似:完全像。

b等闲:指轻易、随便。

其二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a不足传。

跳出少陵b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题解】

这首诗依旧以参禅为话头,强调写诗要有个人的参悟,不能一味模仿,自成一家才能算做真正的“志气”。“头上安头”是典故,比喻多余和重复,吴可用此典说明作诗贵在新奇,要独出胸臆,千万不能拾人牙慧。

【注释】

a头上安头:出自《宛陵录》:“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也。”比喻多余和重复。

b少陵:指杜甫,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秋夜

南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a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b。

【题解】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作者此时已然衰老,避祸江南。陈与义是一名遭逢易代的诗人,北宋灭亡的惨痛、失去家园故土的痛苦时时刻刻折磨着诗人,他心中想要恢复故国山河,但是此时却已经是老态龙钟。作者对于风雨的独特感悟是与他独特的人生遭遇联系在一起的,有感于山河破碎,生民涂炭,写下了这首诗歌。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显示了他通情达理,豁落达观的心态,同时写实之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哲理。“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中国古人形成的朴素的辩证法。风雨与晴天正是阴阳两极,久晴必雨,久雨必晴,这种道理也可以用在国家的形势上,虽然现在宋朝被一分为二,但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总有一天祖国会再次统一。这首诗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的,物极必反,数穷则变是自然规律。

【注释】

a龙钟:老态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b甲兵:盔甲和兵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