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猪周期是否到来(猪周期见底至少还要等1年)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曾经风光的猪肉股,如今灰头土脸。

10月14日至15日,上市猪企密集披露业绩,包括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正邦科技、金新农在内多家猪企均发布了三季度业绩预告,随着猪市行情持续探底,上市猪企业绩已经进入“全面亏损”状态。

2019年9月5日,五花肉飞涨到了50元/kg,瘦猪肉在60元/kg,排骨涨到了70元/kg。

现在呢?2021年10月份,猪价跌至11元/kg,创年内新低。

你还别激动,业内普遍预计,很快就会触及10元。

新一轮猪周期是否到来(猪周期见底至少还要等1年)(1)

价格倒挂

6月份以来生猪养殖总体处于亏损状态,8月份全国平均每头出栏生猪亏损67元,养猪场户亏损面达52.5%。

9月,养殖企业自繁自养成本15元/kg,外购仔猪13.5-14元/kg,价格出现严重的倒挂。

据报告,截至9 月17日,行业自繁自养头均亏损幅度已达566 元,超过上两轮周期底部时期水平。

10月9日,养殖户老庄介绍:“按照今天猪价每斤是6.1-6.2元,我们的养殖成本,最低不低于8.5元,所以我们卖的话,每斤猪肉至少亏2块多,200斤的猪亏400多,如果是200多斤的猪就要亏500元”。

下跌的原因是,中秋、十一期间, 大家都集中在这个黄金时间出栏,再加上多地区限电等影响,冻品也大幅降价抛售,导致猪价跌幅加大,全国 生猪 均价跌破11元/kg,创年内新低。

从消费端看,两个因素限制猪肉需求:一是消费结构由猪分化为鸡和牛,这是中长期的变化;二是新冠疫情影响消费,居民消费力下降;餐饮门店也反复开关门。

年末看起来是需求高峰,包括腊肉制作、节假日消费等拉动,但实际恢复情况依旧需要事实验证。不排除出现反弹行情,但反弹幅度不宜做过高预期。

总之,生猪价格大概率持续走低,养殖板块整体已经步入下行周期。

去产能才刚起步

行业陷入亏损,开始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三元母猪。

请注意,当下的母猪去产能,其实是淘汰质量差的三元母猪,真正二元母猪去产能并未开始。估计至少要等到2022年春节后,才会看到。

据涌益咨询统计,有约 59%的养殖场全部淘汰掉回交母猪,而 13%的养殖场在淘汰二元母猪,从淘汰母猪胎龄来看,80%的养殖场淘汰的是 5 胎以上为主,到了目前 85%的猪场会考虑淘汰 2-3 胎的种猪。

一句话,能繁母猪存栏量绝对值下滑,并不代表行业能繁母猪产能的下滑,产能去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涌益咨询监测数据,能繁母猪存栏截至8 月末较高点累计降幅达9.2%。从母猪料产量情况来看,5-8 月份也呈现持续下滑,8 月份产量较前期4 月份降幅达12%。

但真正的拐点仍需观察、等待。短期来看,考虑饲料销量、散养户态度,四季度生猪出栏增幅较大,是一个确定性事件。

从仔猪料产量来看也能得到验证,1-8 月份仔猪料同比增幅53%,且7-8 月份环比持续增长。因此对应4 季度生猪行业供给,仍将处于高位。

饲料涨价雪上加霜

据央视财经,近期,饲料行业迎来一波“涨价潮”。新希望、正邦科技、通威股份、正大集团、大北农等饲料企业陆续发布涨价通知,每吨价格上涨50元到100元之间,涉及浓缩料、乳猪料、鸡料、鱼料等多个饲料产品线。

养殖户老庄介绍说,往年一头猪出栏需要700斤饲料,今年只多不少。眼下他就有2000头猪到了出栏的时候,现在卖猪亏本,只能继续养着,每天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以往每周进一次饲料,今年4月份开始每周要进两次。而目前,不仅玉米的价格居高不下,豆粕价格最近已经创出了历史高位,养殖户的到手价超过了每吨4000元,再叠加各家饲料厂纷纷提价,混合猪饲料每吨提价100元。

饲料为何涨价呢?

据北方某饲料上市公司高管说,一是因为生猪产能超预期恢复,带动饲料需求增加;二是原材料中玉米、豆粕价格的上涨,推涨了饲料价格。

请注意,饲料的需求,只取决于生猪存栏量的上升幅度,而与猪价无关。无论养殖户赚不赚钱,只要存栏量在上升,对饲料的需求就在增长,这个开支是刚性的。

养殖行业亏损,非但不会抑制对玉米、豆粕的需求,相反的,恰恰因为生猪供给过剩而导致饲用原料需求激增,进而推涨粮食价格。

这意味着,在下行周期中,生猪养殖企业将遭遇“猪价下跌 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

这再一次告诉大家一个朴素的真理:养殖业从来就不是一个成本定价的行业,而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猪周期

生猪养殖产业,最核心的逻辑是猪周期。

生猪跟铜、铁等大宗商品一样,是无差别的生产资料,不像LV、爱马仕这类品牌一样有品牌和定价权。

猪产业的市场结构极其分散,2020年,主要上市公司的出栏量总计不到4000万头,而全国出栏量超过5亿头,散户是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个行业没有任何门槛。散养户进入或退出非常容易。散养户做出养或者不养的决策,完全取决于价格。

这意思是,没有垄断,猪肉价格完全受周期波动影响,大企业没有定价权。

正常情况下,圈养的生猪一般需要6-9个月出栏。这种时滞性,当所有人都一致看好未来猪价时,一定会更加疯狂的扩张,等到猪价开始下跌并进入亏损的时候,产能早就已经过剩,即使那时候开始去产能,其效果也要一年后才能显现。

只有大部分养殖户挥泪割肉,产能压缩到极致,行业才算见底。

磨底时间将很长

那么,如今猪肉跌得这么狠,会不会加速见底呢?

不会。相反,见底时间可能会更长。

上一轮超级盈利周期以及养殖规模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养殖厂有资金优势(前期盈利和信贷规模),散户有经验和灵活性优势,导致能繁母猪去产能速度不及预期。

说通俗点就是,对于去年涌入养猪业的大型企业来说,刚刚建好产能,手里也还有现金,现在肯定是要扛一扛的,不然显得自己很傻x。

对于小散户来说,首先成本更低,更能抗低猪价;其次,去产能意味着对猪痛下杀手,把母猪送到屠宰场,把小猪送给烤乳猪,意味着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钝刀子割肉,哪几个散户舍得壮士断腕呢?

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不同,割肉的步调也就不一致,导致磨底会相当的漫长。因此,猪价下行期往往比上行期更长。

这就跟股价一样,上涨期往往会留下一个尖顶,冲顶非常快。见底却需要磨底,时间相当长,底部异常惨烈。

行业预测,真正的加速母猪淘汰,预计在2022年春节后发生,去产能规模有待观察。

核心看成本优势

周期股的投资逻辑是,底部买,高位卖;高PE时买,低PE时卖。长期持有周期股,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总结来看,这一轮猪周期的下行远未见底,养殖企业要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好现金流;股民要尽早撤离,等待见底信号。

现在大家都不乐观,肉价已经跌破了全行业的成本,就看谁现金流充足扛得住。

大型养殖企业也在亏,但好在他们有资金,能够熬过周期低谷,最终迎来周期反转后的利润井喷和顺势扩张。

能够顺利穿越周期的企业,大概率会是具有管理优势、效率优势、资金优势的大企业。

更重要的是,养殖成本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线,真正具有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才有望穿越周期,熬死了大部分对手之后,迎来下一个周期的暴利。

新一轮猪周期是否到来(猪周期见底至少还要等1年)(2)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不作推荐。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