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的传承意义(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继承“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原则,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文艺工作方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作出部署。
十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中国文化报》即日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新面貌和探索创新成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凝聚奋斗力量,书写文旅华章。
北京是世界知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艺术精品创作和剧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服务效能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文化和旅游交流交往彰显首都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不断激发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为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发挥着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首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推出一系列具有北京特色、体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
创建艺术生产全链条扶持引导机制。北京建立了全国首支省(市)级文化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已累计支持项目650个,资助资金6.56亿元;全国首个公共排练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已累计推动969个剧目成功上演;全国首家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累计推出617台剧目,演出1086场。
昆曲《红楼梦》
京剧《大宅门》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
舞台艺术精品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持续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2017年、2019年两届“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北京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2013年以来,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连续3届摘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2017年以来,话剧《玩家》、京剧《大宅门》、舞剧《天路》、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首都文艺市场繁荣兴盛。近年来,北京各类展演活动异彩纷呈,不仅创立了“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圆梦中国·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等活动,创新打造的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戏曲文化品牌。据统计,北京每年营业性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每天晚上营业性演出不少于70场,每年观演观众超过1000万,演出收入超过17亿元。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每年新创大型剧目30余台,复排加工剧目(含小型)60余台。
公共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力求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近年来,北京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旅游厕所质量等级评分细则(试用版)》等文件,积极推动《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工作,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朝阳、东城、海淀、石景山4区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石景山、房山、大兴、通州、丰台5区建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延庆、怀柔、平谷、昌平、门头沟5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截至目前,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高品质旅游服务环境初步形成,北京开展文旅行业无障碍建设专项行动,完成1230个无障碍元素的改造工作;旅游景区“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完成全市5A级旅游景区第三卫生间改造,核心区改造近百座2A级旅游厕所,对男女厕位比例进行了优化;推出智慧旅游服务,219家等级旅游景区、91家红色旅游景区实现虚拟导游。
公共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化。北京不断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配送体系。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每年开展贯穿全年、覆盖全市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万场次。建成16个冬奥文化广场、91个冬奥示范设施,组织冬奥主题城市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超过6000万。组织市属文化单位赴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2018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公益演出278场、精品演出16场。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辅导培训、展览展示等服务。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文化馆总馆18个、分馆331个,图书馆总馆18个、分馆363个;开通街道(乡镇)图书馆“一卡通”433家,实现街道全覆盖。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常年活跃于基层的群众文化团队达1.7万支,参与人员近50万人;全市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团队311个。
文化和旅游交流交往彰显首都风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和对外发展战略,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接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把阐释推介当代中国价值贯穿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的方方面面。
北京已连续19年参与“欢乐春节”、举办“北京之夜”等文化品牌活动,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举办生肖主题快闪、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等活动,累计收到3万件优秀设计作品,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生肖IP创意高地;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作为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作用,先后在11个国家成功举办了香山旅游峰会和地区区域会议,成为全球旅游业界知名品牌活动;在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基础上,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举办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展、高峰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积极举办国际节庆活动,坚持特色化品牌化运作,先后成功举办国际旅游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倒计时等活动,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北京运河国际艺术周、驻华使节艺术沙龙、京剧文化之旅、长安雅集等,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品牌文化交流活动。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重要一年。北京将更加深入地贯彻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刘淼
责编:李扬
2022年7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北京: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
↓ ↓ ↓ ↓ ↓ ↓ ↓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