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有爱动脑筋的学生,就提出疑问: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改为“虽然近黄昏,夕阳无限好”,不是更乐观向上吗?

许多人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那么到底能不能调换前后顺序呢?

这个肯定是不行的。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1)

首先,我们要忠实于原诗,尊重原始的创作版权。不能随意加以调整,如果调整的话,就变成你的诗,而不是李商隐的诗了。

忠实于原文,是我们尊重作者、尊重原作的最起码的一个态度。

比如,古人经常用通假字。我们现在虽然知道他通哪个字,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改成我们现代所用的那个字。

如《论语》开篇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但是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写作“说”,而不是“悦”。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2)

再如《史记 鸿门宴》中: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其中的"蚤”通“早",早晨,一早,但是我们也不能写作"早"。

还比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中“尊”通“樽”,但我我们不能写作"一樽还酹江月”。

连通假字我们也不能够随便改动,更何况是句子的顺序呢。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3)

其次,原诗的顺序,一定是作者反复斟酌才确定,诗人借助语序也能传达一种幽微窈缈的情愫。

名家写诗写文,大多都是深思熟虑,反复修改而面世的。

如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再如唐代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4)

还如清代袁枚的《潜兴》: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在说明古人落笔非常谨慎,写完以后还要反复修改,以达完美。

诗人的情感往往是隐微含蓄的,并不是每一种情感,都能找到合适的词来去表达。词不尽意的现象是常常存在的。

所以诗人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作品,如果加以改动,就常常会失去了原有的意蕴和情致。

换了顺序就改了意蕴,作品就可能不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

在本诗中,李商隐就是要表达,夕阳确实很美好,但是就是太短暂了。这个美好的时光不能长久恒定地存现于人世间,而是马上就会消失。这令人多么遗憾啊。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5)

第三,换了顺序,就把诗人深沉的无力感、幻灭感消解了。

李商隐一生不太得意,总处在忧伤惆怅,失意之中。这一首诗,也恰好反映了他的真实情感和人生状态。

李商隐生于约813年,卒于约858。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李商隐30多岁时创作的。

因此,本诗不是李商隐感伤年老体衰、人到暮年的悲己之作,而是另有所指。

当时在位皇帝是唐武宗,算是一个中兴之主。但他宠幸宦官,大兴土木,信奉道教,以至于因为求仙问道儿身染疾病。

当时明眼人都知道,唐武宗不会久活人世。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6)

李商隐也明确的看出了这一点,果然在846年,也就是李商隐写此诗后不久,唐武宗就撒手人寰。

李商隐借夕阳来隐喻唐武宗,赞美他能革除弊政,振兴国家。但又感叹,美好时光太短暂,大唐走入穷途末路,局势难以彻底扭转。

李商隐少有抱负,一生希望能够施展才华,救国家人民水火于之中。但是生不逢时,一生夹在牛李党争之间,备受排挤,深感压抑。

所以他的诗大都深沉、萧索、凄凉、婉转,即使这样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也百转千回,令人叹惋。

如果调换顺序,意思就变成:虽然说近黄昏,但是夕阳还是无限好,那么整首诗的意境就变得积极昂扬。

这就完全消融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带给他的沉重无助之感。

李商隐学剪西窗烛(李商隐这两句诗)(7)

综上所述,这首诗还是按照原诗的顺序去欣赏才好,否则就变成一首轻飘飘的口号诗,有什么情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