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

引语:现在我们夸赞姑娘好看,往往总会联想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字成语的由来,是源自中国古代十分有名的四大美女: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自古而今,他们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四大美女,其中,西施被人们视为四大美女之首。然而历史卷土浩繁名目繁杂,浩瀚历史中又是否真有西施其人?还只是稗官野史、小说戏剧的虚无杜撰?今天,就让我们我们掀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在经史子集中看一看这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倩影,究竟是不是镜花水月。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1)

春秋时期,越国的苎萝山下的若耶溪畔有个女子叫西施,身份十分卑微,只是个天天在河边上浣纱的女人。据说她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到了她的倩影竟忘记游水,因惊异于她的美貌而沉到河底。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2)

当时的越国在如今我国钱塘江一带,长江中下游附近。同在这一带的政权,还有北边的吴国。吴越两国间战争一直不停歇,双方各有胜负,输赢难定。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与越国再战,越军因为军力不足而大败于吴国,越王勾践被逼无奈只得投降,被押到吴国当人质。三年以后,勾践因卑躬屈膝服侍得好而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范蠡和勾践也因此获得了被放回国的权利。勾践回国之后为雪耻,听取了文种所献的"灭吴九计",其中便有一道美人计。范蠡在寻访到美女后,便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貌瞬间就俘获了吴王的神魄,致使吴王日日笙歌高烛红妆,沉迷酒色,再加上吴王凭借上次战绩刚率自用,轻敌拒谏,最终越王勾践反败为胜,一雪前耻。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3)

经过这场吴越之战而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越王勾践,还有那位美女西施。在这场政权博弈里,西施也无疑是这个战争的关键人物。关于西施的形象评价,真是多种多样:有人把她描绘成"英雄难过美人关"的香饵,有人则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女间谍甚至说是春秋时代的 "克格勃";有人认为西施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巾帼,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而不顾自己的命运走向,愿意牺牲自己的有胸怀的女子。不过或许这些讨论压根就没有意义,因为西施的存在或许就是一个谎言。

何出此言呢?反对理由有如下:

一、西施的记载不见于正史:西汉早期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史记·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但却没有提到西施。同时,翻阅《左传》和《国语》这另外两部正史,也没有任何关于西施的记载。虽说在西汉人的作品中出现过西施这个人物,但翻阅其中记载,也没有提及西施是参与吴越之战的关键人物:如贾谊在《新书.劝学篇》中便提到过西施,但也只是提及了西施的美貌。

后来到了东汉,记载中才出现了勾践为报卧薪之耻用西施作美人计的情节: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了文种向勾践谏言破吴之谋略时,其中第四条指出"派遣美女来惑乱别国君主的心神,扰乱他的谋略,让这个国家的政治逐渐荒芜,内政逐渐混乱",于是勾践就让相国范蠡在本国中搜寻美女,之后在苎罗山得到以卖柴火为生的女人叫西施,范蠡交给她琴棋书画,待技艺精熟后,把她献给吴国。袁康则在《越绝书》讲到,越国于是派精心装扮的美女西施郑旦,同时派遣大夫文种把这些美女专程献给吴国。西施作为越国的间谍,身在吴心向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个故事确实很动人,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越绝书》的作者袁康在收录民间故事了,其可靠性也就太低了。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4)

这里并不是说闲散人士自己修编的书就不靠谱,而是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往往主要依靠正史进行研究。为什么呢?因为正史的修编一般都是采纳以下二个主要来源:第一就是官方的记录,如起居注等实录。比如《宋史》就是以宋实录为原版本进行修筑编纂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广泛采纳当时的各种资料。例如当年在修撰《新唐书》之时,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广泛的采集当时各地仍旧保留的史料,在广泛阅读各种史料反复核实后,才由史官收录到史籍中。综上所述,正史往往才是我们核实历史的最正统的来源。西施一人既然在正史中不见游丝之痕迹,其真实的存在性便就不高了。

那么吴越之战这么重大的战役,《史记》等正史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呢?非常尴尬的是,《史记》中记录了勾践用美女贿赂吴国大臣伯嚭的事,原文的大致意思是越国的相关找寻美女的人员装扮了八位容颜娇艳的美女,并以行贿的方式让太宰嚭收下。但吴王这里却没有任何记载,这吴王也太没有脸面了。所以不少学者都认为更合理的说法是压根就没有美女被送到夫差面前。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5)

二、"西施"这个名词在古代可能只是个美女的泛称而已,实际上历史或许并没有这个女的:早在吴越战争之前的著作中就可常常有"西施"二字在典籍中出现。比如《管子》在小称篇中就记载有说西施是天下绝色佳人的称呼。细查史料,该书作者管仲,原本是春秋初期人。如果这里的西施是实指具体美女,那么,这位"确有其人"的西施至少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管仲就算智力通天,怕也不能够预言出200多年后的那位具体的西施美女吧?在先秦诸子之后,虽然贾谊、刘向、陆贾等人的著作中也都有提到过西施,但仅仅因为西施是这几位男士心中的女神形象而已。

或许仅仅用于指代美女形象,实际上并无实指。而且往往在这些文献中提到西施时,往往多与毛笔双双并出,就算仔细研读,也一点也看不出西施与吴越两国战争有什么纠葛。综上所述,"西施"这个词语或许只是古代人们对美女的一种夸奖似的称呼,独独定于一人身上实在是不可能,西施,或可如唐诗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对臆想似美女的称呼。

那么西施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个名字并不是按照中国姓氏写来的,倒是可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解释:西就是西方,施则是给予的意思,通上来看,"西施"一词就是"西方送来的人"的意思。

西施沉江最后怎么了(自古红颜多薄命)(6)

翻看历史,在春秋初期,管仲曾夸赞过:和西施这样的美女,真就是当时天下最美的女子。细细分析管仲这句话,这位被西方进献的美人来到中原的时间大约就是在春秋初期。同时,战国中期的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也曾提起过西施这个人,原文的意思和管仲说的差不多,就是像毛嫱和西施这样的美女,就是当时最美的女子了。这里,庄子在写文章时中却没有再提起过西施,则只是说毛嫱和骊姬很好看,由此来看,庄子在这里用骊姬来代替了西施。他原文中还说她的美貌会让看见她的鱼深深潜入进水底,看见她的鸟儿则会高高飞到云丛中,真真是一位绝代佳人。

但这位"丽姬"并不是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美丽花瓶,庄子在文章继续讲到,丽姬是晋献公在讨伐丽戎国时得到一个美女,为其美貌所动容而收入后宫,这个美女就是原文中所指的那位在丽戎国的艾封之地得到封疆头衔的人的姑娘。在《国语》《左传》等正史典籍中都有记载有晋献公伐骊戎国得骊姬的经过。实际上,丽戎国就是骊戎国。骊戎国的地理位置,一种说法是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另有一种说法是在今山西省王屋山附近。根据当时的地图来看它们都在晋国的西面。

而这位骊姬正是骊戎战败后,在被进献给晋献公后纳入后宫的美人。从这一角度上讲,可以称得上是"西施"。当时的骊姬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很像历史传说中的西施。骊姬之美令晋王倾倒,从此国政便日益荒芜,骊姬也逐步干预国事。她通过玩弄阴谋手段使得太子自杀身亡,其他几位公子也都落荒而逃。在晋献公死后长达19年的时间里,晋国一直内讧不休。这场由骊姬引发的晋国内讧,大大消耗了晋国国力。庄子口中的骊姬,管仲口中的西施,或许真的是一个人。或许只有庄子泄露了其真实身份。

咱们再看看相信西施存在的人都持有哪些意见:

第一点:战国时期《墨子》《孟子》《庄子》等相关作品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因此,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点:在古代这个"为尊者尊,为尊者讳"的时代,通过施行"美人计"来扳回局面取得胜利,无论是对于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因为吴、越两国史官讳言,历史上找不到吴越之战中的辉煌人物西施也是正常。后人司马迁在修撰史书未时自然没有参考到,也自然没有在正史《史记》里。

第三点:考古人员曾发现吴越人物画像铜镜,是汉代制作于浙江绍兴出土的。经考古人员研究,画像内容中有越王和二女。人们纷纷认为,所谓二女,肯定当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美女郑旦了

现在咱们再来逐一反驳这些观点:

反驳第一点:越国美女西施,的确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但是,这是后代人们心中的印象,并不能说明历史上真有其人。前面我们也说过,《春秋》、《史记》、《左传》等正史均未载其人其事。虽然在第一点中我们指出先秦诸子确有言及西施者,但也仅为片断,也并未指出西施这个美女到底跟吴越之战到底是不是同时代,到底有没有干系。再者,不能因为有人夸赞过美貌就判定一个美女存在。我们所熟知的洛神、九天玄女也是世代男人心中的美女,自古而今赞美的诗文数不胜数,但其人也确实是不存在的。

反驳第二点:这一点真是荒谬至极,就算吴国史官避讳否认、文过饰非,越国也因为不雅而掩饰了这一点,但当时其他国家的史官难道没有记录吗?司马迁是相对十分严谨的史官,与吴越两国又没有直接冲突,又为何不记录?

反驳第三点西施故里萧山区历史学会副会长史文慧认为:西施、郑旦,实为一人。虽然战国时期相关作品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但我们不难从其中发现,只有"西施"一人被提到,是没有郑旦的影子的。关于西施和郑旦的关系,韩膺胄在《三溪忟》中说明西施很可能就是郑旦,原文中指出范蠡寻访美女时遇到一个砍柴姑娘的女儿,叫郑旦字夷光,因其长相姣好被选进吴宫;另外,陈蔚文也说:西施郑旦实际上应该就是相同的一个人。因为西施的母亲是个姓施女子,父亲是个姓郑男子并且是施家的入门的女婿。陈蔚文是一位晚清举人,对西施颇有研究。最后要说明的是,古籍中往往因为没有标点而会被误读,古人撰写时西施郑旦直接并列写出,很容易有歧义,实际上却应该是一个叫郑旦的西施而已。

西施之美诚令人流连忘返,但或许西施只是世代人民想象的产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