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辽宁沈阳(沈阳战疫中的科技力量)
东软医疗512层全景多模态CT应用于确诊患者诊治。李浩摄
“灵采”咽拭子采样机器人采样中。张文魁摄
国内首创的空气(气溶胶)消杀剂。
沈阳新松机器人研发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线。
“守望者”智能消毒机器人。李浩摄
时光回溯。在新一轮疫情发生后,东软医疗64层CT机、512层全景多模态CT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为救治确诊患者不断提供着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守望者”智能消毒机器人在沈阳桃仙机场、沈阳站、沈阳北站守护着旅客健康,“灵采”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应用于沈阳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一款款充满沈阳科技元素的抗疫产品、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进疫情防控进程的重要力量和可靠保障。
强调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阳科技创新主体牢记嘱托,在疫情防控中迎难而上,在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全链条,爆发出沈阳科技战“疫”的雄厚实力。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更加催人奋进。在与疫情的战斗中,沈阳科技战“疫”产品百花齐放。沈阳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集成创新、协同作战,科技攻关项目从2020年初的25个,扩展到76个,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火眼AI、检测试剂盒、无创呼吸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口罩生产线、医用防护用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正在疫情防控一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于危机中育新机。我市科技战“疫”产业蓬勃发展,在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到最佳契合点。新一轮疫情发生后,东软医疗64层CT机、512层全景多模态CT驰援市第六医院,雷神方舱CT在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和中国医大附属第四医院投入抗疫之中;沈阳新松机器人实现了平面型口罩生产线、折叠型口罩生产线推广应用,为沈阳企业提供了16条平面型口罩生产线和6条N95口罩生产线;拜澳泰克(沈阳)研发的三种检测试剂盒产品无偿捐赠于辽宁、武汉、江西等地,以及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东软医疗开发的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系统,采集管、转运箱全部实施条码化管理,助力全员核酸检测……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沈阳创新主体紧紧抓住防控需求,以更大的科研投入,更忘我的付出,升级迭代产品,坚定着沈城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为解决频发的冷链食品及包装检测阳性问题,沈阳溢源生物研发冷链仓储专用消毒机,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恒久安泰研制的智慧测温消杀舱,只要在消杀舱内走过,就可以完成除尘、消杀、体温检测,全程无接触;沈阳妙思生物攻克二氧化氯缓释技术,国内首创的空气(气溶胶)消杀剂可在2分钟快速起效,5分钟便可消杀空气中96%~99%的病毒细菌……
一年来,沈阳已构筑成全链条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为战胜疫情奉献着沈阳智慧和沈阳方案,正深刻改变着疫情防控的进程。
可溯大数据追根溯源开好局
病毒溯源在疫情防控中首当其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探清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是提高防控精准度和筛查效率的基础。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几个部门联手打造的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在沈阳新一轮疫情防控中正式运行,令溯源、流调、密接排查等环节,更加快速、精准、高效。尤其是在现场流调时,流调组成员通过行程轨迹大数据,与确诊患者、密接者核对其行程轨迹,确保不漏过一个死角。现场流调内容,包括文字、音视频、图片,时时传输到管理平台的后台,在补充了其他内容后,自动生成流调报告。1月25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萍介绍,管理平台在流调、溯源上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遗漏,内容更加全面。同时,各种数据、资源的共享,避免了重复流调,减轻了确诊患者、密接者的心理压力。大数据支持、时时录入、快速生成报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每一名确诊病例感染的新冠肺炎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是此次疫情与2020年初疫情的一大区别。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引进了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配备了相关的检测试剂。在疫情发展初期,市疾控中心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运用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锁定疫情源头,掌握了传播链条,推动信息快速传递、无缝衔接,核准密接者、次密接者、三级密接者等人员数量。绘制出沈阳新一轮疫情病例传播关系图,将涉及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主要家庭清晰呈现,精准溯源为疫情防控开了个好头。
可诊高端产品助力精准诊断
沈阳定点核酸检测医院和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PCR扩增实验室的高速运转,保障了沈阳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的安全和精准。这其中,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荧光PCR检测仪器关键光学器件——荧光干涉滤光片功不可没。沈阳仪表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全力开展滤光片系列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和应用等专项技术研究,开足马力生产供应新冠病毒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仪器用高性能荧光干涉滤光片,并快速开发出应用于新型检测仪器的滤光片产品,迅速应用到抗疫一线。
2020年底,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为实现收治患者的就近扫查,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向东软医疗紧急提出了购置CT设备的需求。几个小时后,一台64层CT机运抵该院,并于当晚进行了安装调试。东软医疗的512层全景多模态CT是目前业内超高端的设备,具备的极高分辨率和低剂量扫描的特点,可助力医生高效诊断隐匿病灶,及早发现疑似病例,监控确诊患者病情发展。视觉引导、一键扫描等智能操作模式,可有效克服重型患者无法屏气呼吸的挑战,快速完成对重型患者的检查。东软医疗派出7名工程师,经过52小时连轴转,完成了市第六医院512层全景多模态CT的安装、调试和临床培训,第一时间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诊治。另外,东软医疗的“火眼AI”在面向肺部CT成像的自动化扫描工作流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基于扫描定位像的FOV智能定位,提高了患者影像的规范化,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可防集成科技力量百花齐放
在沈阳桃仙机场、沈阳站、沈阳北站,沈阳吕尚科技研发的“守望者”智能消毒巡检机器人每天都在吸引着来往旅客的目光。旅客只要和它对视一眼,它马上就可进行体温语音播报。除自动测温外,“守望者”集防疫消杀、人脸识别、身份证识别、自动导航等技术于一体。自2020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上岗后,它已应用于沈阳主要交通枢纽和医疗机构,并在中国制博会上亮相。
“沈阳新松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主动出击,“跨界”研发口罩生产线。2020年2月24日,全自动平面型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及全自动折叠型医用口罩生产线研发成功,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个订单。对于他们在口罩生产线研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口罩超声波焊接问题,市科技局组织科技赋能口罩自动化生产对接会议,改进传统工艺技术,提高口罩生产自动化水平。沈阳大学超声波焊接科研团队在去年春节期间,为沈阳浩宁的两条口罩生产线进行现场焊接调试与维修,经过6小时的连续奋战,排除了故障,使得该企业的口罩生产线恢复了生产,保障了防控物资供应。目前,“沈阳新松机器人”、“沈阳通用机器人”研发生产的口罩生产线销往全国各地。
另外,辽宁轱源辐照中心攻克钴60γ射线辐照技术,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攻克有机硅铵盐抗菌技术,沈阳市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检验实验室取得医疗器械国家资质认定CMA资质,北华、亿茂、天阳等防护服生产企业获得生产许可并实现批量生产。溢源生物冷链仓储专用消毒机、上博智像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恒久安泰智慧测温消杀舱、东泰信息人脸识别体温筛查一体机等科技产品,已成为疫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我市医疗防护物资从严重短缺到库存充足、应配尽配,形成了科技引领、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为疫情防控构筑了安全屏障。
可治精准施治确诊患者清零
省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法,如早期实施俯卧位通气、开展血清治疗等,都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起到积极作用。1月24日,沈阳中心最后3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转入康复病房进行康复治疗及医学观察。一个月的时间,38名确诊患者全部治愈,疫情防控最受关注的治疗链条令人满意、放心。
市第六医院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及转归预测因素的研究”,从病例分型着手,通过足够多的样本采集和梳理,探究发现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发展预警和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表明,发热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大于3.0,可作为重型病例早期预警指标。这一研究成果,与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基本吻合。该项目负责人、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刘洪艳介绍,在新一轮疫情确诊患者治疗中,治疗人员高度重视病情发展变化,重点监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否有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水平是否呈现明显升高,临床是否出现持续发热甚至是高热,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变化。尤其是对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肝损伤、高血压的患者,会在每天查房、会诊时给予重点关注,降低其发展成重型的可能性,并进行早干预、早治疗,提高救治率。
可控构筑安全高效防控体系
市疾控中心开展新型冠状肺炎早期防控研究,研判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医疗卫生资源需求,提出了早期隔离、三级密切接触者检测等一系列具有沈阳特色的举措。制定了流行病学调查、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消毒技术、实验室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方案和20套应急处置流程图,科学、有效、有序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在皇姑区、铁西区、沈北新区等地疫情防控指挥部,一款智能外呼机器人1月上旬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智能外呼机器人通过批量电话的形式自动拨打、自动整理和分析数据,针对特殊人群进行每日随访,及时跟踪潜在的疫情风险人员。智能外呼机器人每分钟可以拨打1000多个电话,提升了防疫效率,降低了交叉感染可能。皇姑区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称,1月中下旬,智能外呼机器人总共打拨打了700多个小时的电话,相当于10个工作人员连续7天的工作量。
1月13日,在皇姑区宁山路小学核酸检测点,“灵采”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进行了试验性应用。被采样人将身份证放在识别区录入信息,将下巴放在指定位置上后张开口部,“灵采”机器人便开始自动进行采样、将样本放入试管中、将试管封口等检测程序。“灵采”支持多人混合采集处理模式,自动化地实现5人及以上的样本收集。这款采样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沈阳术驰医疗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研发。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浩认为,与人工采集相比,机器人采样可有效避免医护人员与被采样人员的交叉感染,适用于高危人群咽拭子采样。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效率,减轻医护人员负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
图片除署名外由沈阳市科技局提供
沈阳抗疫科技产品(部分)
(责任编辑:陈晓岚)
来源: 沈阳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