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寒和有寒有啥区别(十病有九寒体寒的人)
明明穿得很厚了,却还是感到瑟瑟发抖,手脚发凉;每到换季,一定会感冒、咳嗽,吃了稍凉的食物,准会拉肚子;面对一堆美食却没有食欲、嘴里发黏……
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被“体寒”所困扰。俗话说:“十病九寒”,可见寒邪对人体健康确实影响很大。
为什么会有寒气进入人体呢?中医所说的体寒是种什么“寒”?哪些人更易被寒气缠上?日常如何调理才能驱寒?
中医说的体寒是什么“寒”在中医上看,体寒也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对于病情,中医有“八纲辨证”法之说。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体寒多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交错而引起的症状。
体寒的人常见面色苍白,怕冷怕风,手脚冰凉,喜食热饮热食,大便不成形或稀,月经逾期,舌淡苔白,脉迟或紧。同时,寒凝脏腑经脉可致腹痛、胸痛、痛经、骨关节疼痛等痛症。
体内的寒气从哪儿来?
熬出内寒
在中医养生看来,子时睡觉至关重要,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子时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而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的时间,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
穿出内寒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可能挺好看但也够冻人。而且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
吃出内寒
一到夏天,雪糕、冰棍、冷饮,是多少人的最爱?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就这样,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懒生内寒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调理体寒做好5件事
食疗驱寒
冬天每当吃完饭后,我们就会感觉身子热乎乎的,这是因为“食物热效应”在起作用。因此,可以先选择豆类、乳制品、鱼类、牛羊肉、鸡蛋等。这些食物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对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特别有益。
很多人冬天怕冷多与体内缺铁有关。血气不足,身体自然会产热不足。当增加铁质的摄入量后,身体的耐寒能力明显回升。冬季可选择肝脏、瘦肉、蛋黄、鸭血等来补铁。
睡觉藏气血
我们补气血可不能一边补一边“漏”,还要守得住、藏得住。要想藏好血,就得好好对待肝,因为肝是藏血的器官。《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因此,充足睡眠,肝脏才能良好修复,肝血才会充足。
那些喜欢熬夜的朋友可要注意了,丑时(凌晨1时~3时)是肝经值班的时间,所以在丑时之前最好进入睡眠,这样肝才能藏好血,一般建议不要晚于23点入睡。
运动活气血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运动能通筋活络、舒畅气血、改善体寒。
从中医角度看,“冷健身”活动如冬泳,需要身体消耗很多阳气去抵御寒冷,并不适合体寒的人群。此外,冬天也不宜做出汗过多的运动。汗液属于“津液”范畴,剧烈运动后,阳气随汗液外泄,易造成“气津两伤”。
而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会让全身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体寒症状。
推揉腹部
小腹是最容易积聚寒气的身体部位。想要祛寒,可以从小腹入手,保持小腹温暖,寒气自然会消除。
双手以肚脐为中心,先逆时针方向揉36圈,后顺时针方向揉36圈。早中晚各一次,注意饭后2小时内别做。
爱风度更爱温度
冬天应以“藏”为主,身体肌肤要避免暴露在外界。过分地追求风度穿着单薄极容易导致寒气入侵体内,使得体内更寒。
当心!千万别吃这些伪暖身食物高热量食物
很多人也会有这样一个误区:既然人要在冬天获取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那么多吃高热量食物不就行了。事实并非如此,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不仅对提高身体抗寒能力并没有什么用,吃多了反而容易导致肥胖和“三高”问题。
酒类(含酒精类饮料)
不少人喜欢在冬天喝点酒暖暖身子,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饮酒后血管受到酒精刺激扩张,使血液加速流向皮肤,人会感到体表发热。但短暂的温暖过后,由于扩张的血管不能及时收缩,导致人体热量流失更快反而会感觉更冷。
高糖甜点
高糖点心虽然外表甜美诱人,但它们营养密度低,不仅不利于身体产热,而且多吃还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导致舌炎、口角炎、眼痛等上火症状加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