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怎么变淡的知乎?天长地久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流行本《道德经》第七章  

关注事关爱七宝祝福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深度阅读十分钟

为你大脑做保健

天长地久,是人类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吗?

天长地久,是现在的常用语,也是成语,意思是说,与天地一样时间悠长,而且不改变,常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

但是爱情这东西似乎并不是很常见很长久很耐撕的,而往往是相反,太过稀罕,太过短暂,太过易逝,太过淬变。所以才用天长地久/地久天长比喻&临摹&形容嘛?

从而表现全人类对那种像天一样永恒,像地一样无垠的爱情的艳羡和渴望嘛?

不过,如果把老子说的前三句,做爱情论的解释,倒是很通很顺的。

一对经过热恋正走向婚姻的男女的——会很“不自生”。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安危,也就是先考虑对方的利益或安危。所谓“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是也。

所以千万不要用那个“万事很久远,一颗永流传”的世纪难题——谁和谁掉到河里时,你先救谁?来考验你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另一半。

老子后面解释了,“以其无私”,只有双方都忘了自己,才能成就彼此美好的心愿。

科学却已经证明,天不永恒,地更有垠

但是,很不幸,科学已经证明,天确实很长,但并非永恒;地也很大,但并非无垠。

天地有多长多久?(设定,长and久,都是指时间。)天,如果说是我们能看到的及我们不能看到的星辰大海及整个本宇宙的话,据说宇宙的年龄是大约138亿年。地,就算是指地球吧,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5亿年多。以人类生命为尺度的话,确实够长够久,但绝非永恒。

如果时间真的是随着本宇宙的诞生而诞生,也会随着本宇宙的消亡而消失,那么,时间的生命等于本宇宙的生命。地球则不能,比较乐观地估计地球还可以存在大致差不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大约还有44-45亿年多的活头。(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现在似乎是地球生命的中点?)

由此看来,还是白居易说得对——天长地久有时尽!

无垠或者有垠,如果是指空间,面积,或体积的话,那么,我们所在的理论上可观察的宇宙是一个直径930亿光年的球;地球就小得不像话了,地球半径大约6400千米,表面积大约为514457600km²,体积大约为3292528640000km³。

但是,如果把无垠理解成无边无沿,就像有人把“道冲而用之,或久不盈”的“道冲”理解成“无边的泳池”一样。

但因为地球是类似接近圆球的,可以说,无垠,无边无沿,也没有错。但是,这仅仅是对于二维智慧而言的,单个蚂蚁或是蚂蚁军团,就是二维动物,地球表面,对于蚁们来说,确实是无边无垠的,永远爬不到边。

天长地久,也许是个比喻也许不是

这是极少争议的一章,各位高功大德大修大家的理解都差不多。首先,老子肯定不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也不是一篇撩妹指南。这是共识吧。

我的问题是其二,老子表面好像是在讲天地为什么能长久,但好像又不是,仅仅讲天长地久的原因。还有其三,老子由此引申出来的圣人之道就是这句真经嘛?

在这两个深层问题前面,还有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天长地久,是老子打的比方嘛?

我们说过,老子在第一二三章,完成了“道导论”之后,必须,紧接着,回答,人们最关切的问题,于是,老子在第四五六七八章,连续使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的各个不同的侧面的特质——

第四章,以瀑布为喻,说明道“或久不盈”、“万物之宗”、“或似或存”and“象帝之先”四种特质。

第五章,以刍狗and橐龠为例来说明无论是自然之物,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制造物都应该遵守大道准则,都应该是无为主义的先天追随者。

第六章,以玄牝为喻,说明这个世界都是一位伟大的母性生出来的,而这个伟大的母性——谷神,实际上,就是道。

第八章,以水为喻,说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出一件东西和道最是相像的话,那就是水了。水利万物而不争,几乎接近于道的很多特点。

本章,第七章,以天地为喻,来说明道,永存于世的深层原因。在这个世界之前,道就已经存在,并且像一位伟大的母性一样诞生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后,假设这个世界消亡了,道,依然存在,还可以在诞生出一个或几个新的世界。

因为道,从来不为自己谋。不自生,不自私,不自谋。天地也是如此。

所以,天和地,这个比喻和其他比喻不一样,因为后面会讲到“天地是四大之二”;天地又是“天之道”的模板;“天之道”又是“圣人之道”的模板;“圣人之道”大概齐约等于“德”。

所以,我认为“天长地久”是老子演讲的原本的精炼版,减省句,前面应该是减省或删减或遗漏或故意隐秘了“真经”。虽然,由此反推出真经的模样,看来是有点难度的。这就是《识破天经117:人造物也要遵行无为主义05-03-01》所提出的这种情况。

爱是怎么变淡的知乎?天长地久的爱情是怎么回事(1)

还原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老子首先在一块石板或石壁上写下了一句真经——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然后说,这句经典的大意是说,道像天一样长,道像地一样久,简言之,就是天长地久。就像你在你的女伴跟前发誓一样。

那么,请问,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

因为天地从来不为自己谋取一点点利益,权-权益。

这就是道,从来不为自己谋——不自生,不自私,不自谋。

这次整理出来的结构模型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参见《识破天经008:我本来想置身事外,人民却为我树碑立传——做个圣人咋就这么难?》以及《圣人这样,而道——那样》更早的《唯以其无私,才能成其私:这得多有才啊》。尽管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总算是发现了一点点真谛。

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根据这些蛛丝蚂迹,找到“真经”,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001

天长地久。

老子说的是,道,像天一样长;道,像地一样久。但是,天也是有来源的有限的,地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寿命的,唯有道,才是真正,永恒的。

天宇的存在时间很长,大约已经有138亿年了,估计还会有100多亿年的寿命;地球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了,大约有46亿年了,估计他还会有差不多的阳寿。

以一般人类生命为尺度的话,确实够长够久,但绝非永恒,如果时间真的是随着本宇宙的诞生而诞生,也会随着本宇宙的消亡而消失,那么,时间的生命等于本宇宙的生命。

地球则不能,比较乐观地估计地球还可以存在大致差不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大约还有44-45亿年多的活头。由此看来,还是白居易说得对——天长地久有时尽!但是,道,没有来,没有往;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是真正的永恒。

科学已经证明天不永恒,地不无垠。老子知不知道这些现代科学按某些假设计算推算出来的数据?应该是不知道。但老子为什么说这事呢?比喻道,以此为喻来说明道——

这才是本章的核心,老子是以天地为喻来说明道比天地更长更久更远一直到永远。要知道——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哦,所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也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在创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这一章总的逻辑是——

你别看着天挺长,地很久,实际上与道比起来他们都不算什么?

但是天地之所以这样长久是因为他们遵循了道的精神理念。

圣人也能够基本上做到这一点,所以,圣人成为了圣人。

其他的,普通人呢?也应该遵循道的精神理念,也可以趋向或接近圣人的境界,也可以达到或接近天地一般的长久,与天地同寿。

002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这一句话显然是解释“天长地久”为什么会这样?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天地“不自生”,意思是,天地模仿了道,所以才这样“长久”。

因为道,也只有道,能够真正做到“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也就是,只有道才能不仅不自生,不自私,不自谋,而且能作(始生/创生)万物而不辞。

看出来这里的差别没?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那是因为天地遵行了道,模仿了道。而道不仅不自生,而且生万物,而且不辞不有不恃不居……

这就是这一章的不尽之意,言外之意,不言之意。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说白了,是因为遵行了道。

这才是这一章的真实意思-主题核心。

003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遵行了道。圣人,也是遵行道的人类楷模,那么,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或者说,圣人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圣人能做到的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没毛病。

关于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圣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在《道德经》可以看到不同的表述。

道与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第二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乙第十章、第五十一章)。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第三十四章,新序列参照《识破天经038:他,从来不曾自以为是老大,可是我们不叫他老大,还能叫他什么呢?》把错乱的文字恢复以后,可以认为大致与第二章相同。)

看出来,境界是不一样的了嘛?这里面应该是,有的是说“道”的“道行”;有的是说“德”的“德行”。是有明显的不同的。

圣人本来想“后其身”结果变成了“先其身”,圣人本来想“外其身”置身事外,置之度外,结果却“身存”。

置之度外,放在这里真是太,非常,相当,合适了。但是很多当代大儒都这样翻译,纯粹是自己打自己脸,我就不说啥哦了。度,私下思忖的意思。置之度外,说明圣人是私下打过小算盘的;还说明圣人所有的盘算都打错了算盘;说明,圣人就是损人不利己,啥事啥不成的小人。

是“身存”,不是“身内”。前句是后-先,对言;这一句不应该是外-内,对言嘛?

这就是道,天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的区别,也实际上是道与德的区别。也是道和圣人的相一致的地方。一字之差,道德异同。

身先,自身在万物之先;身内,自身与万物一体,在万物之内。圣人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道也“后其身而身先”,道也“外其身而身内”,道自然,道自然而然,自自然然。道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虽然,我们总是先看到万物,然后才研究/发觉出其中的道。道本来是独立与万物的存在,但是却成为万物的“内”在规定性。

但是圣人无法完全做到与“道”一样,万物之先有圣人;圣人处于万物之内;圣人是最接近自然的自然而然,所以圣人不能做到“后其身而身先”,也不能做到“外其身而身内”,只能做到“外其身而身存”。

这个解释是准确的,也是颠覆性的。

004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才能成其私。

这里的关键词是“其”,“其”到底是谁?指向三者,一曰道,二曰圣人,三曰天&地。

道没露面。但是道是整部《道德经》主题;道也是这一连几章的主题;道更是这一章的主题;道也是“天长地久”的主语,本体。天&地,不过是喻体。

圣人。圣人最有可能是“其”。

虽然,道,天地,圣人,都可以是“其”,但比较而言都可能最合适的还是“圣人”。因为,道,天地,圣人,三者都可以做到“不自生,不自私,不自谋”但是相比之下,最容易产生“自私”的,应该还是圣人。

因为,圣人,毕竟也是“人”,终究还是“人”。道,自然是可以做到的,道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能够完完全全做到的;天地,虽然是模仿遵行“道”的,但是它本身的“道性”&“道根”,肯定是超过作为人的圣人的。

所以,这一句,全译,就应该是——还不是因为圣人无私嘛,所以才成就了圣人的“私”。只是圣人之“私”与一般人之私是不一样的。圣人之私,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内)存”。

意思是说,圣人这样做,或者能做到这一步,这种境界是因为“圣人之私”,已经非常非常无限接近于道。看出来,这之间的差别了么?

圣人可以“以其无私,能成其私”,但是道不是这样的。道本来就是这样的,道自然,本来就无所谓私,何来“无私”?何来“成其私”?

005

所以我认为第一:“天长地久”不是真经,而是真经的减省句或者提炼。

第二,这句真经到底是什么?从这一个仅有的线索,很难做出倒推的结果。

第三,天地与道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有一部分品质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根本的区别也是不容抹杀的。圣人与道之间更是有差距的。

天地因为不自生而能长生,并不如道。

圣人因为其无私而能成其私,更是差距很大。

圣人试图象道一样“后其身而身先”但是做不到;道,实际上根本就没想着“后其身”但是它总是“身先”。圣人试图“外其身而身内”但是也做不到;道,但是道,根本就没想过也根本不需要“外其身”,而照样是“身内”,存在于万物之中。

道本来就是生于天地之先,不知谁之子,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事不能的。而圣人毕竟还是人,又怎么可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内”呢?所以只能勉强地做到“外其身而身存”。道之身存,是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自性具足,自然而然耳。

道本来就是那个鸟样子,道自然,自然而然,自自然然。

虽然没有抓到“真经”,但是似乎找到了真知。

永远的经典,永远的真经

天经宝典辑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