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的名胜景点(甘肃灵感之旅)
2018年10月初,我省启动全域旅游内容云建设项目,乐途旅游网灵感旅行家原创团队先后赶赴各市州,采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素材,全面完整展示各地旅游特色主题体验、视觉体验、灵感特辑、精品线路等。
为扩大宣传渠道与传播效果,“微游甘肃”公众号推出“甘肃灵感之旅”栏目,为您展示甘肃各市州的魅力风采!
甘肃灵感之旅 · 庆阳
踏寻 历史古迹
北石窟寺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寺沟川村的覆钟山下,在蒲、茹两河交汇的东岸二级台地上。北石窟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与平凉市泾川县南石窟寺为同时代开凿,南北对应,因此得名。目前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其中有北魏7窟、西魏3窟、唐209窟.....
甘肃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这里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唐代为宁州,五代、宋时属原州彭阳县,元代为镇原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的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第165窟,是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高14.6米,进深15.7米。平面长方形,覆斗顶。内造七佛(均高8米)。造像均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窟顶四披浮雕本生故事“舍身饲虎”、佛传故事“宫中娱乐”等。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窟内塔基宋代重修,明窗两侧宋刻十六罗汉,窟门内外两壁留有许多宋、元、明墨书碑刻及题咏。此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还有千佛、飞天、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内容相当丰富,是北石窟寺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和最有价值的洞窟。
北石窟寺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令人赞叹的是那些高大的七尊立佛。这七尊佛像面相方圆,嘴唇厚重,两耳垂肩,体魄雄健,带著北方少数民族气质特徵。而在前壁两边雕凿有五、八米高的两身交脚菩萨;同时佛与佛之间还雕凿有四米高的胁侍菩萨十身所有的造像无不表现出北魏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
北石窟有寺圣母宫壁画,规模不大,但结构严谨,笔法熟练。总体上采用连环画的手法,故事生动,衔接自然、人物、山水、建筑、错落有致,变化万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然称不上瘦骨清像,倒也道骨仙风,神仙、帝王、大臣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主次分明,动物形象刻画得更是生动传神。
北石窟寺的窟龛形制多样,有大、中、小三种,以中小石窟为主。平面有横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半圆形的、马蹄形的;窟顶形状有覆斗顶、平顶、穹窿顶、圆拱顶等。石窟群现存有大小造像2126身,均为石雕。造像题材有七佛、三佛、阿弥陀佛、卢舍那佛、弥勒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胁侍菩萨、舒相菩萨、阿修罗天、守门天王、弟子、力士、飞天、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等。
大部分造像为半圆雕和圆雕或高浮雕。雕刻手法熟练,衣纹线条流畅生动。各个朝代的造像时代特色非常鲜明,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表现极为突出。造像原来均有彩绘,也有壁画。因长年风化剥落,仅留残迹,裸露在外的佛龛造像头部多残,风化并没有失去她昨日的光华。
小龛内的造像,特别是下层的小龛内造像雕刻尤为精细生动,其衣纹如出春水,自然而流畅。菩萨发髻高耸,上身袒露,下着羊肠裙,轻纱透体,披巾自双肩搭下,或用一手举起,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身躯活泼优美而典线,婀娜多姿,富有情感,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舞女在表演。
石窟的人物造型形象各异,虽展示极乐世界的佛国生活情景,却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虔诚的心态,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和雕造精美的艺术。
艺术如人生、人文、民风,北石窟寺的景物是丰富迷人的,一生未必一次而尽,一生未必一览而得。但,甘肃陇东黄土高坡上的风土人情是粗犷的,是淳朴的,是善良的,是热情的......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朱文鑫
小崆峒山
从高空俯瞰陇东大地,黄土丘陵、沟壑纵横交织,景象万千,浑厚壮美。庆阳市西峰区所在的董志塬,面积达136万亩,黄土层深200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塬”。
在距离西峰区东南大约十公里处的董志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个大平原上凿开了两道深深的沟壑,居中偏偏留下了一道形状奇特的险峰峻岭。一座佛道两教合一的庙堂就建立在这窄窄的山梁之上,名曰:小崆峒。因与平凉崆峒山有渊源关系,并称“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镇山之神无量祖师殿和山势呈凤凰卧巢状而又称无量山、凤凰山。
山势形若游龙,蜿蜒险峻,植被繁茂,引人入胜。在小崆峒山的最尽头,有一座观音阁。登阁远望,小崆峒山三面临沟,居北接塬,由一条细长的道路自塬区直通向山南,长约数百米。正如诗中所描绘的“三山分割十亩田,一塬相接通仙缘,狭道相逢好敬佛,千里夙愿成九天”的景象。残塬、崾岘、长梁、山峁、崖壁......各具风格而又融为一体,特别是其独特的黄土喀斯特地貌蕴藏着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等重要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信息,成为研究黄土高原发展变化的“天然标本园”。
小崆峒山也是陇东地区几百年来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早在明崇祯年间,小崆峒作为宗教胜地,已远近闻。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休闲娱乐,已成为陇上董志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里佛道两教并存, 游人或烧香拜佛,或参禅悟道,都显得自在悠然。佛与道在此和解,古老民俗与现代文明在此相融,也许这就是小崆峒山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真谛。
提到庆阳,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岐伯。我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我们现在熟知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就是由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相传庆阳是岐伯故里,所以在景区里修建了岐伯殿、岐伯塑像和岐伯碑亭,供后人景仰。
来小崆峒山旅游,陇东民俗博物馆也是一个不可错过好去处。整个展馆依山而建,采取了当地传统的地坑院式民居风格,由十八孔窑洞组成,分“心灵的吟唱”、“远古的呼唤”、“文明的根基”、“永恒的记忆”四大部分陈列展览。
修整一新的十八孔窑洞院落里,周祖公刘塑像巍峨高大,神采奕奕,怀抱谷种,面容慈祥,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种子正是通过他遍撒大地,抚育万民。窑洞内不仅有当地艺人用泥塑展示的古老农耕文化演变过程,也展览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和当地一些手工艺作品,如庆阳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成为展示庆阳农耕文明的一个窗口。
如今,整个小崆峒山景区包含三清殿、百碑亭、大雄宝殿、岳飞《满江红》碑林、“时代赞歌碑”和“百孝碑”在内共25处景点,一跃成为陇东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民俗文化博览中心、地质科研观光基地和“庆阳黄土风情游”首选景区。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黑马照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