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屈原(历史上真有屈原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实的屈原(历史上真有屈原这个人吗)(1)

资料图片:赛龙舟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不仅在端午节举行,在春节、重阳等节日也会举行。图为张大千弟子方召麐所绘。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题武关》,通过追述伟大诗人屈原事迹,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可证至少在唐代时,屈原已成读书人寄托家国情怀、砥砺节操的典范。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即司马迁所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格,此风格被后代作者发扬光大,正所谓“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鲁迅先生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的扉页上,特别印上《离骚》中的名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自况。

然而,对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著名学者胡适却认为并不存在,在《读〈离骚〉》一文中,他发问道:“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这个人有没有。”

此一问,可谓石破天惊。

廖平率先发难

在20世纪之前,从没人怀疑过屈原的存在,直到1906年,经学大师廖平在《楚辞新解》一书中,首次提出此观点。廖认为,屈原是虚拟出来的人物,《离骚》等作品为秦朝博士所作。

廖平,本名登廷,四川井研县人,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门生,他生平最著名的一段公案是自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剽窃了他的《辟刘篇》、《孔子改制考》剽窃了他的《知圣篇》。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康)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然(康)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

廖平著作在后,康有为相关著作在前,《知圣篇》仅三百字,《孔子改制考》多达30万言,且二者思想本质颇有不同,后者未必曾剽窃前者,但廖平学术水准之高、影响力之大,自不待言,他说的话,不可等闲视之。

廖平发现,《楚辞》“辞意重复”,显非出自一人之手,更可能是“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比如《九歌》《九章》,都是“九人各作一篇”。只是汉灭秦后,汉人恶其出自秦人之手,故伪托为屈原所作。

此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论多于述,且多是驳论,与《史记》其他篇目迥异,其中可落实的史料并不多,且屈原受谗一段语焉不详、迹近儿戏,历来有争议,廖平断言“不可通,后人删补,非原文”。

《史记》就可靠吗

廖平之后,又有胡适继之。

胡适认为:第一、“《史记》本来很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第二、“传说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会生在秦汉以前”;第三、屈原是汉儒构想出来的“一种复合物”“箭垛式人物”。

《史记》向被赞为“其文真,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是所谓“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模糊处。

《史记》多次记载了龙,且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之类神秘主义的描写,被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称为“不折不扣的胡扯”。著名学者宫崎市定也说:《史记》的资料先天不足,文学性大于史学性,每一个事件都有起承转合,简直就是一幕幕戏剧。

《史记》中引用了大量西周至秦汉的典籍文献,这些文献多已失传,但司马迁也会被这些文献误导,如苏秦是在张仪死后才活跃起来的,二人相争的故事本是《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的前身)捏造而成,却被当成史实记入《史记》中。

《史记》成书后被视为“谤书”,经司马迁外孙杨恽努力,始得流传,但到东汉时已有残缺,《汉书》说“十篇缺,有录无书”,可证今天看到的《史记》中很可能有后人窜乱之作,而《屈原贾生列传》嫌疑很大。

胡适还批评说:“《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

端午节初期与屈原无关

历史上真实的屈原(历史上真有屈原这个人吗)(2)

资料图片:清代出版的《钦定绣像离骚图》,采取左文右图的方式,展现了屈原这部代表作中神奇、瑰丽的世界。

《离骚》中暗藏几大疑点

胡适之后,更多学者加入“怀疑论”阵营,特别是胡适高足何天行,提出颇多疑点:

首先,《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大有自得之意,可一般认为,命理之学起于西汉,此外屈原居然用了夏历,而春秋时楚国应该用殷历(殷历比夏历早一个月)。

其次,《离骚》中遇长字多以修字代之,似有避讳,淮南王刘安的父亲讳长,著作中亦如此。

其三,《离骚》中的一些香草来自海外,张骞“凿空之旅”后才入中原。

其四,《离骚》中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句,而“体解”为秦代才有的刑法,汉代废除。

其五,《离骚》中的神话多见于《山海经》《淮南子》。

虽有以上疑点,可“怀疑论”者们却回答不了这样的反诘:如果不是屈原,这么多楚辞作品究竟是谁写的?

闻一多对廖平提出的“秦博士集体创作楚辞说”予以痛斥,既然是皇家制作,自然是为了秦始皇使用,可“我们读《离骚》,除了一个朕字外,未发现作者的口气与身份有丝毫像帝王的地方。……何况秦祖帝喾高辛氏,怎见得道‘高阳苗裔’便是始皇?廖氏三点意见中,这一点最不足辩”。郭沫若也反驳说,《离骚》中有“名余曰正则兮”,公然不避秦始皇之讳。

古人对屈原评价不一

在今人视野中,屈原是爱国主义代表,但春秋时,人们只知忠君,不知爱国,屈原为何如此超前?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屈原形象不尽相同。

西汉初期,屈原是悲剧人物,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只借屈原批政治黑暗,东方朔的《七谏》中说“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也只强调屈原受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儒对屈原多有批评,班固就指责他“责数怀王,怨恶椒兰”。王逸则反驳说,昏君当道,臣子不讽刺、怨艾,又能如何?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仍不太看重屈原的思想价值,刘勰说:“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直到唐代,文人报国情怀加深,始对报国无门的屈原深表同情,李白就写过“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但也有文人对屈原不屑,卢照邻说:“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将屈原视为绮靡文风之祖。

到了积弱的宋代,朱熹说:“观他(指屈原)所作《离骚》数篇,尽是归依爱慕、不忍舍去怀王之意,所以拳拳反复,不能自已。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亦不见他有偏躁之心。后来没出气处,不奈何,方投河殒命。”

“怀疑派”常借口《资治通鉴》中未提屈原,其实司马光曾写诗赞美屈原:“惟遗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正是自宋代始,屈原成为爱国主义的代表。

考古成果推翻“怀疑论”

1951年,朱东润先生再提“怀疑说”,引起巨大争议,郭沫若曾说:“廖、胡两位,特别是胡适,对于《屈原传》所提出的疑问,骤看都觉得很犀利,但仔细检查起来,却一项也不能成立。”

上世纪7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亦持“怀疑说”,几乎成为主流意见。可依然无法回答《楚辞》真正作者是谁,“怀疑派”先后提出刘安说、刘向说、刘歆说等。

然而,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发现了两支残简:一支上有“寅吾以降”4字(当出自《离骚》中“惟庚寅吾以降”);另一支上有“不进兮,淹回水”6字(当为《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该墓墓主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此时距汉朝建国仅37年,由此可证,《楚辞》不大可能是汉代伪造出来的,“怀疑论”者们的猜想大错特错。

回望“怀疑论”,体现出当时学风的一些问题,廖平直到51岁前仍不疑有屈原,此后却为转向而转向,突然宣布“没有(屈原)这个人”,被赵逵夫讽为“这些奇说,几同梦呓”。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少学者标新立异,以迎合当时人们的心态。胡适曾倡导“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这在操作上,常常沦为“大胆的假设”有余,“小心论证”不足。

屈原何时代言端午节

那么,屈原又是如何与端午节挂上钩的?

端午节初期与屈原无关。农耕社会为记忆方便,节日一般放在三个节点上,即每月一日、十五日和月日相重日。所谓月日相重日,比如一月一日(元旦)、二月二日(青龙节)、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四日(夏凤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六月六日(洗晒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五月是春夏之交,最易生病,且五通“忤”,被视为“恶月”,则五月五日双“忤”重叠,为民间忌,孟尝君生于此日,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他,好在田婴的小妾私自将其养大。一般认为,孟尝君早于屈原,则屈原之前已有端午之忌。此忌至少宋代还有,宋徽宗即生于端午,伪称生于十月十日。

从1935年河南汲县出土的铜鉴中,已见划龙舟图案,应早于屈原投江时。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发现,古人赛龙舟不只在端午,春日、上巳、春节、重阳也要赛龙舟,看来并不是为了祭祀屈原。

更重要的是,屈原在《怀沙》中明确写道“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据说他写完这首诗就自杀了,可按殷历,孟夏是三月,按夏历也是四月,可以肯定屈原并不是五月五日自杀的。

虽然端午节初期与屈原无关,但随着时间推移,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的传说渐渐合流,这体现出先人的价值取舍,后人应予尊重。

文/唐山

中国家庭报将围绕家庭健康、和谐,提供权威、实用、热点资讯内容,欢迎您的订阅!微信用户可关注“中国家庭报官微”获取更多相关资讯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