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1)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从天文上来划分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其日期总是在公历的2月4日或者2月5日。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2)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3)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4)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立春在二十四节气歌中排在首位,它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那么在南京,立春有哪些习俗呢?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5)

南京立春习俗之“打春”

打春”又称“鞭春”,是由府衙在立春日主持的鞭打土牛的迎春风俗活动。在南京,迎春的方位在东郊通济门外。据民国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记载:“迎春东郊,旧址通济门外鬼神坛,后移神木庵。是日,郡守以下咸往,志府署而止。句芒神曰傲马。”“句(gōu)芒神”即“春神”,后又成为耕牧之神,它与土牛并出,表示送寒迎春和示农宜田之意。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6)

立春“打春”起于何时?古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之说。春牛多用五色土制作,以仿效社稷坛的五色土。土牛的尺寸具有象征的含义:身高四尺,象征四时;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头至尾八尺,象征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个月;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7)

民间有“手摸春牛脚,赚钱得赚着”的谚语。在南京打春前,先备好五彩笔,让盲人在春牛身上随意涂绘,用以判断年成的丰歉。有关南京打春及春牛巡游的场景,《白下新春词》做了这样的描述:

东郊迎迓土牛回,

晓日曈曈曙色开。

夹道儿童齐拍手,

府衙前看打春来。

注释:迓(yà),迎接;曈曈(tóng tóng),日出渐明的样子。

清代南京的土牛从江宁府(今府西街)前抬出城外,经中正街(今白下路)到通济门外“土牛厂”,而后经聚宝门(今中华门)、府东街(今中华路)回府,沿途有大量市民围观。

打土牛的鞭子是彩纸裹芦柴棒做的“五花棒”,由太守亲打三下,打春时炮铳、鼓乐齐鸣,热闹非凡。鞭春后,土牛被抬到闹市继续供人观瞻。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8)

南京立春习俗之“咬春”

大凡节日都有时令性的美食为节物,立春在南京的主要食品是“春饼”、“春卷”和“韭菜芽”。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春饼或者吃春卷,谓之“咬春”。南京的春饼做得很薄,像茶盘一样大,很有名气。清代文人袁枚曾称道南京的春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润绝伦”。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9)

春饼的吃法是用来卷韭芽、荠菜、冬笋、肉丝,比北方的煎饼要柔软、细腻、可口,所以令人喜爱。春卷,也以面裹韭菜黄、荠菜、肉馅,经油炸而成,香脆爽口。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10)

南京立春习俗之“宜春”

立春时节还有在窗户、门上、墙壁贴“宜春”的古俗,叫作“宜春帖”,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它在南朝时期与剪彩的春燕等“春花”一道流行,在南京十分普遍。“宜春帖”后来变为斗方的“福”、“春”二字。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11)

南京立春习俗之“送春”

“送春”又叫“颂春”、“唱春”,使用的曲调有十多种,有“长调”、“短调”、“惊喜调”、“打牙牌”、“种麦子”、“买棉花”、“花墙会”、“山歌调”等等。这个习俗在高淳区还有遗存。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12)

“送春”就是由送春人敲锣打鼓,走村串户,除了有固定的唱词,还有很多都是即兴创作一些吉利话。送春人往往两人搭档,一个敲锣,一个击鼓,一唱一和。他们见到什么就唱什么,这种唱法叫“见之歌”,又叫“欢喜歌”。另一种形式叫“送坐堂”,就是由主家请送春人进门演唱长篇故事。

高淳的《登门唱词》是这么唱的:

走了一门又一门,来到主家府堂门。

府堂门楼造得高,沈万三送来聚宝盆。

家有千顷靠山河,父在当朝儿登科。

亭台楼阁神仙住,丫鬟小姐胜嫦娥。

这些吉利话迎合了人们新春纳吉的心理,也为充满希望的春天带来了欢悦的气氛。

立春为什么叫躲春(南京人迎立春打春)(13)

本文特别鸣谢: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