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

《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后,芒果TV在今年8月推出了全景音乐竞演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经过两个多月的热播,哥哥们通过一场场竞演展现了“披荆斩棘的滚烫人生”,而节目里的《当年情》《花祭》《3189》等多个唱演舞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姐姐》到《哥哥》,从唱跳到唱演,精彩舞台的背后离不开这两档节目舞台总监陈琦沅(阿Kenn)团队的“披荆斩棘”。《披荆斩棘的哥哥》收官之际,新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姐姐”和“哥哥”舞台背后的男人,揭秘他由舞者入行转做歌手,再专注于幕后继续舞台梦想的“滚烫人生”。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1)

陈琦沅(阿Kenn)

从唱跳到唱演,“一公”之后哥哥们变得“不听话”了

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风格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典型的音综节目舞台,是体现“姐姐”们经过苦练后整齐划一的唱跳水平的“秀场”;后者更像一个创意剧场,舞台设计更加复杂多元,用了诸多手法烘托哥哥们在台上的表演。比如“二公”舞台的《往事只能回味》,张智霖表演,其他几位哥哥唱,整体如同一出小型的舞台剧。陈琦沅透露,《哥哥》和《姐姐》两档节目在筹备之初,对于舞台呈现的要求就不一样:《姐姐》要体现姐姐们的舞台唱跳能力,《哥哥》主要体现哥哥们的唱演能力。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2)

《披荆斩棘的哥哥》中陈琦沅任舞台总监。

陈琦沅从2009年《快乐女声》开始跟节目组合作,当年就曾基于自己作为舞者参演《雪狼湖》的经验提出过“唱演”的概念,但由于各种条件不成熟未能实现。这次节目组找到他:“阿Kenn老师,你当年不是说要做‘唱演’吗?我们这次就玩‘唱演’的概念。”因为节目组发现,三十多位哥哥里不仅有唱跳水平高的,还有不少是专业演员,甚至表演艺术家,有做“唱演”的条件。而所谓的“唱演”包含了多种元素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唱” “演”。“节目里的‘唱演’,不是一个纯话剧,也不是一个纯歌舞剧,它始终要跟流行音乐有机融合起来。”

“唱演”给《哥哥》的舞台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一方面,陈琦沅希望现场观众能沉浸其中,舞台用到了很多的钢架结构和马道,另设计了吊杆装置的副舞台和由多组升降台组成的主舞台,可以分离也可以聚合。考虑到升降台一旦升高,观众可能看不到艺人的微表情,专门在现场安装了转播大屏幕;而如何平衡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的感受,是“唱演”舞台呈现的关键点,只能通过不断的待机彩排磨合出最佳效果。“一般综艺节目待机彩排一天,《哥哥》需要四五天。舞台上的每个节目都要做分镜设计,我们提前用替位演员不断彩排,在彩排过程中发现问题,一步步调整。”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3)

陈琦沅给尹正、高瀚宇等哥哥讲解构思。

舞台经验丰富的哥哥们也有自己的想法。通常陈琦沅和团队在听取哥哥们的想法之后,需要在短时间里设计出新的方案。“‘一公’的时候,哥哥们互相还不是很熟悉,更愿意听从节目组的建议。熟悉之后就不一样了,他们也了解了节目规则,知道要在舞台上呈现什么内容给观众看。就到了节目组和哥哥们不断地头脑风暴,探讨、摩擦甚至交锋的时候了。”这是陈琦沅和节目组很痛苦的阶段,但往往这样的头脑风暴能碰撞出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陈琦沅解读《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几个舞台。新京报动新闻制作

比如“二公”的《往事只能回味》大部分都是哥哥们的想法。他们提出这首歌由张智霖演绎的主人公带出整个故事,其他人作为辅助的角色,并在舞台中段插入《甜蜜蜜》这首歌。“往事怎么回味?他们觉得如果从头唱到尾的话,就算有新的编曲加上说唱,还是在原来歌曲的调性上,缺少突破。商量之后,他们提出加上《甜蜜蜜》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配合张智霖的表演把整首歌提升一个层次。”这一段里张智霖需要对镜跳舞,陈琦沅为张智霖设计了曼波舞步,配合上舞台效果不禁让人联想到《阿飞正传》中张国荣的精彩片段。

再比如“四公”的《当年情》,用九宫格呈现每个成员过往的人生,被观众认为是情怀之作。陈琦沅在和哥哥们不断交流中得到了很多素材:比如布瑞吉学过画,安排他在房间里画油画;张智霖从小深受港片影响,安排他看《英雄本色》,主题曲正是《当年情》;林晓峰起初想展现小时候打红白机(一种游戏机)的场景,但节目组认为舞台呈现效果不佳,陈琦沅引导他回忆出摄影助理的经历,把他的“房间”设计成了摄影棚的模样……陈小春当过发型师,但一边唱《当年情》一边“咔嚓咔嚓”剪头发气氛有点不搭,最终决定安排他在“茶餐厅”,歌曲尾声部分,所有哥哥到这里相聚。

合作姐姐“猛男落泪”,哥哥更多是“当年情”

作为舞台总监的陈琦沅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而专业的。然而在两季《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他都有猝不及防的“猛男落泪”,让观众见识到他感性的一面。这次担任《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舞台总监虽然工作强度更大,他也常跟哥哥们就具体某个舞台的呈现展开争论,但他却从未有过落泪的时刻。陈琦沅说:“从事艺术这个行业,或多或少都是比较感性。但我在《姐姐》和《哥哥》里产生的感动是不一样的。《哥哥》里我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感动。”

《姐姐1》他落泪是因为遇到了一件事情无法用语言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产生了误会,感到很无奈;《姐姐2》里的落泪则是被姐姐们的拼搏精神感动了。当时,那英那组“姐姐”要表演空中绸带技巧,训练时已经有人陆续掉落,摔到了垫子上。“练习时绸带放得很低,没有摔伤。但我很担心,跟她们沟通希望放弃这个技巧换更安全的方案。但她们不甘心,一直坚持练习,最后在舞台上完成了我本来以为她们呈现不了的内容。看到她们的付出和拼搏,我觉得还有什么理由逃避和放弃呢?”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4)

《披荆斩棘的哥哥》音乐总监陈伟伦(左)和舞台总监陈琦沅。

既合作过“姐姐”也合作了“哥哥”,陈琦沅切身体会到他们的不一样。在相处方面,他和姐姐们相处会比较拘谨,特别小心翼翼,担心自己表达不恰当伤害了她们的情感。“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真人秀,几十个大咖艺人,有很多还是我的前辈。而且女性总是更敏感的,相处过程中我就会有很多顾虑。比如说话之前会想,这样说会不会造成什么误会,从而对后面的工作产生阻碍?”到了《哥哥》的录制,这样的顾虑就少了。因为男人之间的沟通本来就更直截了当,其次他与大部分哥哥,尤其大湾区哥哥以前就认识。

“我十五六岁就作为舞蹈演员入行,大湾区的哥哥们大部分比我大十几岁,都是我的前辈。但当年我们就没有什么年龄隔阂,现在他们成了知名的艺人也没有什么架子,一样很聊得来。”在节目里刚碰到陈小春、张智霖的时候,陈琦沅内心还有个问号,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结果一打招呼,仿佛时光倒流。张智霖说起自己保存着当初舞台排练的合影,问他要不要,要的话下次回家带过来。“我说我也有啊!以前排练的时候,记者拍照会带到我们这些伴舞。我家里有几张照片,智霖哥在对着镜头摆POSE,我们就在旁边笑着看,或者跟他一起摆POSE。我觉得这种就是缘分。”

在舞台呈现方面,“姐姐”会有更清晰的目标——展现30岁 的女性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唱跳成团的任务;“哥哥”则是要在节目的舞台上挖掘并呈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姐姐们更加感性,她们通常会提出碎片化的一些想法,我需要去吸收她们点点滴滴的想法,再代入她们的角度、个人特色以及需要顾虑的地方去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出新的舞台内容给她们。”哥哥们恰好相反,他们跟节目组聊舞台设计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甚至提出了完整的方案,好像在做汇报一样。与哥哥们合作,陈琦沅更多的需要把他们的想法整合优化。“哥哥和姐姐,思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舞者到幕后,换种方式继续舞台梦

身为“幕后”舞台总监的陈琦沅,此前有过丰富的艺人经历,这让他合作艺人时更具同理心,不论新人练习生还是成熟大咖都能听得进他的建议。1990年,陈琦沅以职业舞者的身份入行,当时才十五六岁,很幸运地与“四大天王”以及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等大牌明星均有合作,参与他们演唱会演出及舞蹈编排工作。1997年,陈琦沅参演了张学友的经典音乐舞台剧《雪狼湖》,该剧男二梁直的扮演者正是《哥哥》里的谢天华。《雪狼湖》的演出经历对陈琦沅的演艺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他仍保存着当年的演出纪念册。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5)

《雪狼湖》和张学友合作。

“刚入行年纪小,觉得跳舞很好玩,收入也不错。十五六岁就可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之一,很有成就感,没有想太多未来的事。”二十多岁时,陈琦沅目睹有前辈因为受伤不得不结束舞者生涯,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一辈子跳舞。他此前帮一些音乐人唱过demo(小样),演完《雪狼湖》之后他决定从舞者转型做歌手。“演《雪狼湖》花了很长时间练习声乐,在舞台上演绎唱跳,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我发现自己是喜欢唱歌的。之后恰好有机会,就签约了台湾的一家唱片公司。”

陈琦沅谈早年间香港歌手是怎么炼成的。新京报动新闻制作

1999年他去了台湾,正准备发唱片遇到了“9·21大地震”。地震之后,公司突然决定退出唱片领域。24岁的他又回到了香港,跟认识的一个音乐制作人开了家小小的独立音乐唱片公司,自己写歌出唱片自己推广。“我跑去跟音像店老板谈,这张专辑放在店里卖多少钱,怎么拆账……全部是自己跑,因为没有别的资源。”这样过了四五年,有一家唱片公司愿意签他发片出道,当时他已经28岁,在流行音乐市场里算是超龄歌手,唱片公司签他也冒了很大的风险。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6)

陈琦沅曾经尝试过做演员。

“之前我看到的是歌手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一面,自己做了歌手才知道,背后还需要做很多唱歌以外的事,而我的个性并不适合。”签约公司后第一张唱片成绩不理想,第二年就被公司转到内地发展,他也开始自问是否不适合做艺人。“那年刚好30岁,比较失落、迷茫。”放下所有工作修整一年后,陈琦沅觉得还是喜欢舞台,自己的能力也是在舞台上,于是决定做幕后。“从最基本的舞蹈工作室做起,慢慢透过一些朋友的关系,介绍学生或者艺人来培训舞蹈,逐步建立自己的班底……看到艺人在舞台上表演我设计或者培训的内容,好像也在延续我的舞台梦。”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7)

出演舞台剧《疑云阵阵》 。

经历过香港乐坛“黄金时代”,近年来也接触系统化训练出来的“练习生”,陈琦沅认为当年的音乐技术远不及现在先进,但对艺人唱歌和舞蹈能力的要求反而更严苛。“现在唱不准可以用电脑后期技术调整,甚至可以一个音一个音去唱。以前用的是模拟系统,唱错一个音永远都要整首歌从头再唱。”为了练习音准和气息,艺人常常会边跑步边唱歌,边爬楼梯边唱歌,一天来来回回几十遍地练习。“从谭咏麟他们那会就是这样,最终要做到当唱跳影响气息和力量时,你的音准照样保持得很好,不让人觉得你很吃力。”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8)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9)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10)

陈琦沅早年和多位大牌艺人合作。

现在的练习生训练体系通过“流水线”培养一批“准艺人”,再从中选优,当年唱片公司签艺人则更看重独特性和艺能水平。唱片公司通常会安排刚签下的艺人去跟有名的音乐老师学唱歌,譬如被黄霑形容“天生有绝对音准,不必听任何乐器就可以随口唱出标准音高”的杜丽莎,她的学生包括林忆莲、郑秀文、许志安等。陈琦沅跟过罗文、陈洁灵、杜丽莎等好几位老师学唱歌。“他们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杜丽莎,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是不会收你的。”两堂课的时间里杜丽莎就判断出他当时的唱歌水准,介绍了更适合的音乐老师给他。

陈琦沅谈为什么现在不太可能再出现四大天王。新京报动新闻制作

欣赏“思想型”艺人,李宇春对自己帮助很大

从香港的歌手艺人转型到内地做舞台总监,创立“天舞IDG”,与更多大牌艺人以及大型综艺节目合作,陈琦沅职业生涯转变过程中,李宇春是很关键的人物。自2007年以来,李宇春的很多场演唱会和多支MV,陈琦沅都担任舞台总监或舞蹈编导。实际上,他跟李宇春合作《N 1》之前根本不认识。当时他受邀帮歌手黄征训练其要在小型演唱会上表演的舞蹈。“他(黄征)从来没有跳过舞,但希望在演唱会上给歌迷一些惊喜。我需要在十天之内教会他两首歌曲的舞蹈表演,最后呈现效果很好。”那次之后,黄征的经纪人把他推荐给了李宇春的经纪人。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11)

陈琦沅谈披荆斩棘的哥哥 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总监陈琦沅(12)

李宇春练习陈琦沅编排的舞蹈。

正式训练之前,他找来很多李宇春的视频,了解她舞台之外的肢体语言。“看了很多她的视频之后,我觉得她虽然没有正规学过舞蹈,但挺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的,就思考怎么把她这种潜在的感觉挖掘出来,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刚开始合作的时候,李宇春基本不怎么说话,给人感觉是一个比较内敛但很酷的女孩,也不怎么笑,让人有距离感。陈琦沅编排了一个动作教给她,问她感觉怎样,她通常就“嗯”一声。

“上完第二天的课,我跟她经纪人打电话交流,问春春是不是不喜欢我编排的动作。经纪人说不是的,她个性就是这样,她要是觉得有问题才会主动跟你说。”从《N 1》《Stop,我的王国》《下个路口见》,再到演唱会,李宇春是陈琦沅合作次数最多的艺人。慢慢熟悉之后也会聊天,他发现李宇春在不爱说话的外表下常常会有一种俏皮的心态,非常冷幽默。“平时大家很少看到她的这一面,其实她是个挺好玩的人。”

他也见证了李宇春舞蹈能力的变化。即便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她也会把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拆解“消化”后,变成自己的“春式风格”展现出来。“比如教了她一个手的动作,她会想:‘我为什么要出这个手?这个手出来应该是硬一点、软一点?延伸一点?还是缩短一点?’她把肢体语言当做讯息传递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舞蹈动作。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有她自己那一套感觉。”这让陈琦沅想起了早年间合作过的香港艺人张国荣、梅艳芳,他们也会把一个舞蹈动作练成自己的风格,会去想做这个动作的意义在哪里。“我很欣赏这类思想型的艺人。”

陈琦沅坦言,与李宇春的合作对他在内地的事业发展很有帮助,毕竟她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刚开始合作时,他对这点并不清楚。“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我在香港地区很少看到内地节目。听别人介绍说春春很火很厉害,我也只是‘哦’,觉得这跟我没关系,我帮她把编舞做好就行。”直到2007年第一次跟李宇春合作演唱会,见识到现场汹涌的人潮和激动的呐喊,他才大吃一惊:香港“四大天王”的时代才有这样热烈的演唱会氛围!那时他才直观地认识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原来这么厉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合作和心态。我不会因为艺人很火就不同对待。这是我的职业。”

新京报资深记者 杨莲洁 所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