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学前教育的正确性(从学前教育儿童向师性是崇拜)

从学前教育儿童“向师性”是“崇拜、模仿”老师之“黄金期”:看幼师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儿童“向师性”是“崇拜、模仿”老师之“黄金期”:看幼师重要

写在前面的话

幼儿教育, 我们知道小到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一代人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这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是人一生中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辨别、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但是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幼师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有效期”,恰恰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期”与“白银期”之“关键期”!

父母 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往往是孩子处在对于父母的“ 崇拜期”与“ 模仿期”。

关于孩子的“ 崇拜期”!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 崇拜期”开始的。

个人10岁之前,对于自己的父母的是非常的“崇拜”的。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缺席的。

一般把孩子交给老人以及保姆。

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 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这些是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因此,10-20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

由于 儿童期,孩子对父母处于 崇拜期。无论从身体、思想、知识,父母都是孩子的崇拜对象;进入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处于轻视期。

关于孩子的“ 模仿期”!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这是千真万确的!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母亲,恰恰是孩子心中的“模仿”的榜样的第一个人。

幼儿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父母与老师是“语言的播种者、行为的示范者”,而“跟我学”也是老师常用的语言。

儿童上学以后,往往会摹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长此一往就形成了他们性格的一个方面,就像向日葵具有极强的向阳性一样,我们都知道,凡是家里有 儿童在幼儿园上学,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俺老师说什么?动不动就说“老师说”,老师说的话不敢有半点违抗。

孩子上学以后老师说啥就是啥,孩子不能不照办,家长不能不照办,老师说的话简直就是就是过去皇上的圣旨!同时,我们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小学生听老师的话,胜过自己的父母,可见,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是为什么?

教育上把学生的“俺老师说什么”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象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说其是学生的“ 向师性”。

实际上,“ 向师性”是指的 儿童与小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认为老师的话是非常的正确!

这个时候,上幼儿园的 儿童,已经具有“ 向师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儿童对于老师的“崇拜期”与“模仿期”。

由此可见,母亲的自身素质与言谈举止,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实际上,儿童时期的“崇拜期”与“模仿期”两“期”相遇,是教育儿童的“黄金期”!

非常遗憾,儿童时期非常好的教育“黄金期”,我们却白白的浪费了!

一个问题,到处都是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啊。把母亲教育抓好了,哪会来这么多问题哦。

人的成长发育是有季节的,错过了季节,再去弥补,就再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这一点跟种庄稼是一个道理。所以种田非常重视农时,二十四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一般不能超过一个节气,误了农时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我们教育孩子同样要把握“农时”。

母亲误了孩子的童年,就等于误了孩子一生啊!

因为,在人类教育的整个历史中,最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儿童的教育”!最伟大的教育也“莫过于儿童的教育”!!

1987年,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欢,有人问其中几位老人:“ 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们没有答以哈佛或普林斯顿、剑桥或牛津,却是说:“是在幼儿园。”

又问:“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诚实!”、“善良!”老人们回答。

显然,这些老人并不是要低估从大学所学到的宝贵知识。

他们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受用一生的东西, 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简单的处世道理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并不高深玄奥,却是最重要的

正如,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千古圣人,教化为根!”

再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人生百年,立于幼教!

那么,幼之初的教育如果教?一、幼之初:儿童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如何保持学前教育的正确性(从学前教育儿童向师性是崇拜)(1)

图片 来源于 网络

人,在婴儿、幼儿的时候,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一系列的有关教育的问题,他(她)是不知道的、是不能决定的,这就要父母给孩子把关的权力、决定的权利。

3岁以前的幼儿,一般是没有记忆的。

不过,在父母没有用“理性”教育武装思想的时候,虽说,头脑是空白的,但是,幼儿却拥有最敏感的心灵,足以感受我们的心,感受我们的一言一行。

就象X摄像机一样,将父母(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拍摄着,贮存于自己的CPU(脑海)。

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里,我们大人的任何言语、行动,都会清清楚楚“摄”孩子的在CPU这个脑海里、留在孩子的心灵中,最后形成了他的潜意识,将会主导他的日后的人生。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吧。

无论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好的习惯変坏的习惯容易,而坏的习惯变为好的习惯,却很困难,常言说得好“学坏3天,学好3年”

所以说,学前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只有儿童早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培养出上学以后好的学习习惯。为啥说把握好“儿童7年黄金期”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早期教育?

下面,我们先看学前教育,是“学”的教育?还是“习”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是“学”的教育?还是“习”的教育?

什么是幼儿学前教育?

幼儿学前教育,一句话,就是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习惯?

还是一句话,就是把“播种”的“春天”还给我们的幼儿!

为什么?

我们先看“幼儿的学前教育是‘学’的教育?还是‘习’的教育”这个问题?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习”的教育,不是“学”的教育。

为什么说学前教育——是“习”的教育,不是“学”的教育?

下面我们再看学前教育的方式是什么?然后分析、探讨“学”和“习”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方式是什么?

1.学前教育:儿童“学”无定法、“习”无定时!

学前教育无定法,怎么个教无定法呢?无定时?

教无定法、教无定时,那就是大自然就是课堂,树木、花草、沙子、泥土等等就是最好的教材;幼儿的生活即课堂,学习、玩耍无明显界线,学也是玩,玩也是学。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

对幼儿的教育应做到活动无定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知识学本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工作”。幼儿喜欢游戏就如同他们渴望阳光和空气那样自然。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游戏,是儿童的“习育”、习的教育。

游戏,正如杜威所言:“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也就是说,儿童通过游戏,可以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向上,更重要的是越来越爱学习。

下面我们看,学前教育“学”和“习”的关系是什么?

2.“学”和“习”的关系

“学”和“习”是不一样的——

儿童的“学”:是“效法”、是“模仿”!

儿童的“习”:是“练习”、是“游戏”、是“玩耍”!

如果把“学习”被看作是单一的词话,那么,是否就是说“学习”呢?

其实,“学”跟“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学”的是知识、是能力,而“习”则是工作中的实践。

既然如此,是先“学”?还是先“习”?其次序如何?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以人的年龄段的回答:

对于上学后孩子来说、对于成人来说,其次序是先有“学”,后才有“习”。

对于儿童来说则是先“习”,后“学”。

这个“习”,学前教育的“习”就是我们对此敏感的“玩”字,就是“玩”;这个“玩”就是“学”;这个“玩”就是“无意识”的“学”、这个“玩”就是“有兴趣”的“学”、这个“玩”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学”;如此这般的“学”,定会创造教育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则有“习”而无“学”,学前教育——是“习”的教育,“习”是无意识的吸收,实际上,幼儿小时候玩的“家家游戏”就是一种“习”与“学”二者之间最巧妙的结合,幼儿的这种“习”有别于成人“习”的实践和应用;而成人“学”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获得。

“学”什么呢?

“学”的是知识技能、“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就是学以后用只是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者去温“习”所“学”的,这是一个“学”与“习”的互补过程。

“习”是“学”的基础,人生获得知识,首先是从儿童时期的“习”开始,儿童“习”的越多,将来“学”的能力越强,后期“学”的暴发力越足。

基于此,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儿童创造“习”的环境、营造“习”的氛围、提供“习”的内容,可见,“习”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学前教育的“习”呢?学前教育应该“习”什么呢?

“习”字组成的词语,我们知道有“习以成性、习以为常、习非成是、习非胜是、习非成俗、积习难改”等,总之就是“习惯成自然”!

学前教育,说白了就是“游戏”的教育,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的教育,我们不是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吗?

学前教育就是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习惯——

培养儿童终身读书的习惯!

培养儿童终身写作的习惯!

培养儿童终身识字的习惯!

还是一句话,就是培养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

下面介绍怎么让幼儿在快乐中、玩乐中不知不觉中识字的好习惯?

三、儿童“习性”识字法

幼儿的天性是什么呢?

那就是——“玩”。

比如教幼儿识字,你根本就不要正儿把经、正襟危坐的去教,什么挺身坐直,双手放后,跟着老师读、念、写。

这样的教育是制造厌恶学习的教育、制造是“差生”的教育。

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识字,是无意识中识字,这才是比较好的方法,这就是根据幼儿的天性玩中学、学中玩。

学前教育,说白了就是“游戏”的教育。

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一般是不要求儿童识字的,可是现在的幼儿园没有一个不学习识字的,其识字的过程与上学后的学生是一样的,强迫性的去识字,这样就造成了上学后非常容易厌恶学习,而不是按照儿童的“习性”去识字这个无意识的“舞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要让儿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去有“心情”、有“兴趣”地在这个“舞台”上去“识字”,“识字”学得好,终身受益。

常言说得好,“望子成龙,识字起程”,儿童只有识字的基础上才能够学会阅读、才能够喜欢阅读,有了一定量的阅读,才有说的能力、才有写的兴趣与愿望。

如何让学前教育的儿童有“兴趣”地去“识字”?

下面,我介绍其中的2个儿童“习性”识字法小方法,供读者实践,看效果如何?

供参考使用。

1.棍棒兴趣“习性”识字法:

拿1小的棍棒,横着放,告诉儿童这个是“一”字。

可以这样问,在家谁是老大?老大吗就是老“一”,“一”就是大写的“一”,接着再问,大写“二”字谁会写?怎样用棍棒组合?

用2个一大一小的棍棒,可以组合成为一个“二”字、一个“人”字;告诉儿童这个“二”字、“人”字的读法,并试探性地问儿童谁能说一句话,分别将“二”字、“人”放进去,这样问的目的为今后的造句打基础,如果有儿童那个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要鼓励。

此刻,老师还可以询问,你家几口“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再拿3个长短不一样的棍棒,组合成为一个“三”字,告诉儿童这个“三”字的读法。

此刻,再给儿童讲一个学生给“万先生写请帖”的小故事:

在古时候, 有一个人非常有钱,可是却不识字,他不希望儿子也像他这样,豆大字不识半升,于是,他就请了个教书的老师来教他儿子认字。

他儿子见老师写“一”就是一划;写“二”就是二划;写“三”就是三划;他的孩子心想,他这样就能够当老师?我也会!于是,就一磞三尺高跑跟他父亲说:“爸爸,我会写字了,什么字就会写,赶快请你叫老师走吧!尽花咱家的钱。”

他爸爸听了当然很高兴,心想,我儿子真聪明,一学就会,还花钱干吗?就给老师结算了工钱叫他走了。

无巧不成书,这不第二天,他爸爸朋友想请一个姓“万”的人来家里吃饭,听说他儿子非常聪明,什么字一学就会,二天不到就让老师走了,想让他儿子帮忙写一张请帖,他愉快地接受了,他儿子也很高兴,愿意帮忙爸爸的朋友给“万先生写请帖”,他儿子从早上一直写到中午也没有写好,他觉得奇怪,就去看看,只发现儿子在纸上划了好多横线,就问他儿子什么意思?他儿子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埋怨道:“我的爸呀,爸我要死,快把您的宝贝儿子累死了,你说这人姓什么不好,他家咋偏偏姓万,害得我从早上到现在才划了8514(爸我要死)划。”

他爸爸听了当然不高兴了,好像“万”这个字不是这样写的。

于是,就问儿子:“万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吗?”

儿子回答:“咋不是,俺老师教我,‘一’划是‘一’、‘二’划是‘二’、‘三’划是‘三’、‘万’字不就是‘一万’划吗? 他爸爸听了又高兴了,心想,儿子说得好,“万”这个不是“一万”划!

“爸爸,知道了,爸爸也会写字了,儿子,拿笔来,爸爸给你一起划‘万’字!”

当老师讲完这个小故事后,可以问儿童,明白这个故事吗?并告诉儿童他爸爸说的对吗?“万”是这样写的吗?知道什么意思吗?那个聪明的宝宝能够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可以鼓掌,如果有小朋友愿意讲故事,哪怕是一句话,也要大力表扬,并试探着问,还能讲其它故事吗?那个聪明的宝宝还能讲其它故事?

然后,再用这3个长短不一样的棍棒,组合成为一个“工”字、一个“土”字、一个“士”字、一个“干”字、一个“大”字、一个“个”字、一个“川”字,当3个长短棍棒组字完毕,老师再按照上面的方法提问、组句,让儿童感受到组字的快乐。

最后,再用这4个棍棒,其中每2个长短一致的棍棒,组合成为一个“口”字、一个“王”字、一个“丰”字、一个“木”字、一个“父”字、一个“止”字、一个“止”字、一个“牛”字、一个“午”字、一个“手”字、一个“毛”字、一个“斤”字、一个“火”字等,当这4个棍棒组合字完毕,老师再按照上面的方法提问、组句,让儿童感受到组字的快乐、识字的兴趣。

接着老师,还可以询问儿童,小朋友,我们用4个棍棒、5个棍棒都能够组合成为什么样的字?谁能说出来?因为现在的儿童,虽然没有上学,可是个个都是认识很多字,老师这样提问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儿童的识字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儿童识字的兴趣打基础,再一方面就是能够促进儿童的空间想象力。

1998年11月8日,我用棍棒兴趣“习性”识字法与“太公钓鱼识字法”,让3岁多的儿子,在玩耍中学会了800多个汉字,并且能看儿童读物、阅读报纸与小说。

棍棒兴趣识字法,是儿童识字的最好的方法,我曾经告诉过众多幼儿园的院长、老师,通过实践证明效果神奇,儿童非常喜欢这种识字法,争先恐后地用棍棒组字,回家以后还有爸爸、妈妈,给自己找棍棒组字,识字兴趣非常浓厚,下面再介绍个儿童喜欢的“钓鱼趣味习性识字法”,供读者实践,看效果如何?

2.太公钓鱼趣味“习性”识字法

什么是“太公钓鱼识字法”?

首先到买衬衫的商店里,找一些白色衬硬纸。

然后,将孩子要认的字写在上面,字体要大、要工整,由简单到复杂识字。

如“一、十、木、本、术”。

“大、太、犬”。

“人、大、天、夫、关、头”。

“二、工、士、土、干、王、玉、主”。

“口、曰、日、旧、旦、白、百、田、由、甲、申”。

“免、兔”。

“兄、兑”。

“开、井、并”。

“刀、刁、习、刃、力、为”。

“午、牛、朱、生”。

“万、方”。

“丘、乒、乓、兵”。

“巾、币”。

“古、舌”等等。

最后,将写好的字,用一个小铁丝穿进去,为激发起识字兴趣,最好先不要让孩子知道里面有铁丝,时间久了你可以告诉这个秘密,让更感觉到有趣、更好玩,此刻,他还会帮你,天长日久,孩子的创造力就来了。

再拿一个小吸铁石,用一个绳子绑着,系在一个小棍子上去“钓”要识的字。这种识字方法我们可以称作小猫钓鱼,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谜语、木棍组合等识字方法,以防儿童的厌烦情绪,刺激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育的过程中,你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激发识字兴趣。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你可以给孩子将故事,讲着讲着,你假装忘记,去翻书看,继续讲,原则不强迫孩子读,当他有了强烈的兴趣时,方让孩子自己主动阅读。此刻,你可以充当一个学生的角色,他是你的小老师,这样才能巩固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对于儿童来讲,这样的无意识的“习”就是真正的“学”!这就是幼儿自己天生的“学”之法、“习”之道,这就是幼儿教育中的“教”之道、“学”之道、“育”之道。幼儿应无意识中去“习”,不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真正用意。

此时的大人是以“有心对无心”来“育”的,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这是上帝赋予幼儿 “学”和“习”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开发利用!

四、教育的规律:就是先“身”后“心”的教育。

人的成长也是有体系的,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是一样的,是有规律的,是有次序的,不能乱的,否则,后患无穷、灾害无穷、灾难连连。

教育的规律就是“身”和“心”的教育,也就是说先“身”后“心”的教育。

此外,关于“身”和“心”关系,对于一件事或办任何事,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那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先身的教育、行的教育,才能有“心”教育、“思”的教育。

古人云“行千里路,破万卷书”,这说明用“身”去行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就违背了先“身”后“心”的教育规律,又违背了“春、夏、秋、冬”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同时,它不仅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的次序、成长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它还违背人的成长的发展规律和普遍规律。

为什么?

人的“天性”又是什么呢?人的“天性”好玩、好行、好动、好做,不怎么好说。一句话,人的“天性”就是好干,不好说。

而现在的教育正好与此相反,光说话,不干活,培养了大批“不扫一屋,能扫天下”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材”。这难道能怪我们的孩子吗?不能怪!

因为,他和她还没有出生、还没有来世、还没有呼吸到人间的新鲜空气,就开始听唐诗、宋词、ABC、贝多芬曲,此乃胎儿教育也!

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发令枪,己在耳边响起,于是乎,年青的父母像穿山甲般穿梭于各个培训“山”中,此乃早期教育也!

紧跟着便是各种各样的培训“山头”,等待我们的孩子去拼死攀登,各种各样的培训“题海”等待我们的孩子去拼命游泳。

君不见,在这个超前填育“知识”的教育的大军里,并没有获得超高的回报,反而却导致了大批的厌学的宝宝——“厌学绘画的宝宝、厌学钢琴的宝宝、厌学跳舞的宝宝、厌学唱戏宝宝、厌学外语的宝宝、厌学奥数的宝宝、厌学神算的宝宝还有更多的厌恶学习的宝宝”等。

君不见,在这个培训大军里,有的伤、有的残、有的命丧黄泉、有的远走它乡、有的命在旦夕。

由它所带来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悲剧残不忍堵,令人心寒、心酸、心碎和心痛。对于此,这些年我们的国人,也时常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样的教育?

其实,教育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春种一粒子,秋收万粒果。只要你耕耘、播种、浇水、施肥,只要你不拔苗助长,你何愁硕果不满仓?

五、从学前教育儿童“向师性”是“崇拜、模仿”老师之“黄金期”:看幼师的重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栋梁源于幼教————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欢,有人问其中几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们没有答以哈佛或普林斯顿、剑桥或牛津,却是说:“是在幼儿园。”

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诚实!”、“善良!”老人们回答。

显然,这些老人并不是要低估从大学所学到的宝贵知识。

他们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受用一生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简单的处世道理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并不高深玄奥,却是最重要的,不过更是高素质的老师才能胜任的,为什么?

为什么“教师大计,幼师为本”?

我们还是先看《新快报》报道——

据2013年1月29日《新快报》报道“只有读了博士之后,获得教授资格才能当上(韩国)幼儿园园长!韩国幼师清一色硕士或以上的学历,让现场不少前来采访的记者为之震惊。”

为什么教授资格才能当上韩国幼儿园园长?

因为,我们别小看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实质上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它涵盖了心理学、儿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普通教育学甚至特殊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幼儿园,幼师为什么是清一色硕士或以上的学历?

因为,“教师大计,幼师为本”?

为什么“教师大计,幼师为本”?

如果有人问“幼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与大学教授”,那个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更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答——

是幼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是高中老师?还是大学教授?抑或是我们的博士生导师?

幼儿教师,对于孩子的家长来说,可能大家都觉得不象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那么重要,可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幼儿教师是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习惯与性格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幼师与中小学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更重要,不过幼师应该放在第一位!

幼师是一个人成长阶段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幼师是小孩兴趣爱好培养的关键一人。幼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决定着小孩对知识和世界的认知,幼师必须具有全面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善于发现并培养小孩的兴趣和爱好,幼师作为教师行业中最为特殊的职业,她所具有的能力应该是教师中最为全面的,她的教育技巧必须十分高超,她的人格道德应该是完善而高尚的。

我们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那么,“师德大计”什么“为本”?

实际上“师德大计,幼师为本”!

我们还应该知道“教师大计,幼师为本”!!

为什么“教师大计,幼师为本”?

我们常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可是,幼师,却是离花朵最近的人,也是儿童心中的“模仿”的榜样的那个人。

如果我们把儿童比喻是“朵朵向日葵”的话,那么,我们的幼儿老师就像那一轮“圆圆的红太阳”,幼儿老师这“红太阳”应该是一轮怎样的“红太阳”呢?

幼儿的天性是善于模仿,幼师是“语言的播种者、行为的示范者”,而“跟我学”也是幼师常用的语言,儿童往往会摹仿幼师的一言一行,长此一往就形成了他们性格的一个方面,就像向日葵具有极强的向阳性一样,我们都知道,凡是家里有儿童在幼儿园上学,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俺老师说什么?动不动就说“老师说”,老师说的话不敢有半点违抗。孩子上学以后老师说啥就是啥,孩子不能不照办,家长不能不照办,老师说的话简直就是就是过去皇上的圣旨!同时,我们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小学生听老师的话,胜过自己的父母,可见,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是为什么?

教育上把学生的“俺老师说什么”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象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说其是学生的“向师性”。

实际上,“向师性”是指的儿童与小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认为老师的话是非常的正确!

这个时候,上幼儿园的儿童,已经具有“向师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儿童对于老师的“崇拜期”与“模仿期”。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这是千真万确的!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什么依然存在着打骂孩子的野蛮现象?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无法忍受暴力的摧残而愤然离家出走的。

按道理说,这些出走的孩子们,对“家庭暴力”应该是深恶痛绝的,在他们的心里,想必也早已发过誓,要终生远离暴力。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暴力案件的施暴者,大都有离家出走的记录,而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恰恰是无法忍受家庭暴力的摧残。不过,在他们成为家长,成为老师的时候,悲剧再次重演,祖祖辈辈打下去,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人类的模仿。即便在他们幼年时期,自身对家庭暴力深恶痛绝,但是,家庭与学校暴力的实施过程,毕竟在他们童年的成长历程中一再地重复,教育者的暴虐行为,成为了孩子们“无意识模仿”的对象,即便再痛恨暴力教育,但却不可否认地烙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正是童年的“无意识模仿”,如今,却成为了他们“无意识的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与言谈举止,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实际上,儿童时期的“崇拜期”与“模仿期”两“期”相遇,是教育儿童的“黄金期”!

非常遗憾,儿童时期非常好的教育“黄金期”,我们却白白的浪费了!

不可思议的是,等到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教育者正处在“更年期”,我们的被教育者的正处在“青春期”,此时此刻,两“期”相遇,绝不是“勇者胜”!

所以,有好的幼儿教师,才有好的学前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执行者和主力军,幼儿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幼儿教育的质量,以后幼儿就是未来的教师,接受什么样的幼师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所以,“教师大计,幼师为本”一点都不假!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幼儿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讲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老师的启蒙与教育,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与汗水,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在老师面前永远就是老师的学生。

可见,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对于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栋梁源于幼教。”

幼儿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花朵,幼年时期的启蒙教育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幼儿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在。孩子免予被侮辱和被伤害,这个社会才会让人放心;孩子拥有明媚而健康的未来,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才可以被期待。

所以说,今天我们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就是一个民族希望,也只有教育,才可以撬起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由此可见,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且更重要的是,千万个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所以说,面向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优化国民教育体系,就要从优化基础教育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学前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希望、民族未来的生存。

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提到:“民族的振兴是从托儿所开始的,因此,那些管教孩子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比那些管理政府的人所产生的影响还要深远”。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教育与发展重要而特殊的阶段;作为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足够优秀的人来担当孩子们的老师。

当我们再翻阅《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时,频频跃入我们眼帘的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人才培养的至高点在最初!”

“儿童世界的缺失势必造成成人世界的动荡!”

“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准的一个标志!”

六、结束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凭什么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主人?

谁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没有对问题的回答之前,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凭什么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主人——-

2010年6月29日,我乘坐T88贵阳至郑州的火车,我的同座是一位山村的幼儿园教师,谈话间,她给讲起了她婆婆的当幼儿老师的事,让她很受启发,我听后也深受启发,这个故事我曾经告诉过我认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园长,经实践效果不一般,今借《新阅读》征文之际,将它写在这里分享给读者老师,想必对当今的幼儿教育是有一定的益处:

她幼师毕业,由于没有适当的工作,便去广州打工,两年后便在婆婆的山村里办了个幼儿园,由于她母亲重病住院,一时间没有找到适当幼儿老师,便让自己目不丁的,60多的婆娑照看幼儿园30多小孩子,事情走到这一步她也很无奈,而婆娑欣然接受。由于放心不下,常给婆婆打电话询问小孩子的情况,而婆婆总说没事的,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她安心照顾好她的妈妈。由于她的妈妈病情比较重,40多天就没有离开医院。

当她回到家,看到的情景,让她不可思议:小孩子们一个比一个都听话,不仅学的很好,而且学习兴趣比以前她教时还浓厚。

她在家的时候,小孩子每当写字时,一会老师,我要厕所,一会老师,我喝水。刚安停一会,不是没有本子,就是铅笔断,她还不停给孩子们削铅笔;好不容易写点字,有的撕,有的还故意藏起来,让你找到,当问原因时,小孩子们说实话:“写的不好,妈妈打屁股、爸爸就打手心,写也打、不写也打。”这很可能是孩子们厌学的早期征兆。

于是,她就奇怪的问婆婆这其中的原因,她婆婆笑而无语,说不岀来,她不相信,还认为婆婆保守。

实在经不住她的再三询问,才慢慢说道:“我,我说来你可别笑话,我不识字,不会说,更不会教,我只会哄着小孩子们自己当老师教自已、教别人,先让先学会的小孩子,再教学不会的,我这样一说,小孩子们都很高兴,都争着当小老师——

学的快的教学的慢的,有的小孩子为了当个写字好小老师,我说每个字写10个,好不好?你猜小孩子咋说,齐声说,不好!我一听,有点害怕。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见,有的说,老师我写100个;有的说,老师我写1000个;有的说,老师我写10000个;老师我写1亿个,我一听,又有点害怕。

小孩子写字劲头这么大,万一累着咋办?我说这话你别生气,你看:现在的小孩子比你在家时要听话得多吧。你在家时,天天嚷着写呀、写呀、学呀、学呀,可是,小孩子们就是不愿意写,现在小孩子们都争着多写字,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这位幼儿老师的婆婆虽然说不识字,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子,但她知道的哄着小孩子们自己学习,自己当老师教别人,正符合幼儿的“玩”与“乐”的游戏心理。

“我要学、我要习”,它是将成人正襟危坐中的“学”,当作其家家游戏中的“玩”来“习”的。这就是幼儿自己天生的“学”之法、“习”之道,这就是幼儿教育中的“教”之道、“学”之道、“育”之道。幼儿应无意识中去“习”,不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用意。

此时的大人是以“有心对无心”来“育”的,正如禅语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恰恰”是什么意思?

“恰恰”者,正好之谓也。就是俗言“恰好”!

“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无心可用”,这两句禅语出自永嘉玄觉的《奢摩他颂》开头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开悟以后的境界。不是用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心之妙处。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当我们太着意于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反而觉得无能为力,惶恐不安。亦如运动员,太着意于冠军,往往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有些学生考试,总是不如平时,也是因为他太在意这次考试本身了。有些人,机关算尽,却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用心”太过,即成为心理障碍,成为自己的包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那些觉得生活特别累的人,往往可能就是那些善于“用心”的人了。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看看历史,看看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成功的人,精神自在的人,可以说是“得其用”的——在他们的精神和生活圈子内外,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无心”的状态中。因为,他们“放得开”,“放得下”之时,举重若轻。古训云:“日用之谓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这是上帝赋予幼儿“学”和“习”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开发利用?为什么要人为的给扼杀呢?这真让人纠结?让人不明白?

问,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为什么能够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爱学习的小主人呢?

同样的幼儿园、同样的孩子,不同样的老师,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婆!!

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下定决心要学的话,任何高超的教育方法、任何独特的教育理念、任何优越的教育环境,在孩子们面前将黯然失色、相形见绌。

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教育就是老师要点燃学生“自我教育”的激情!

教育就是老师要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

教育就是老师要唤醒学生“以己为师”的内驱力!

教育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教育角色的转变!将我们的学生领进“以己为师”、“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的“大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