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都是一举成名的呢(一技无成潦倒是谁)

作者:姬健康

对于《红楼梦》作者考证,人们总喜欢在一堆与《红楼梦》无关的故纸中寻觅线索,而往往忽略书籍本身告诉读者的信息。第一回开首谈创作缘起的一大段描述就是映照作者的最有效材料,我们毫无必要舍近谋远,缘木求鱼。其中有如下一段话:

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

什么人都是一举成名的呢(一技无成潦倒是谁)(1)

此段话,最起码有两处与主流红学认定的作者"曹雪芹"不符:第一,《红楼梦》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是不争的事实,有白纸黑字作证,第六十三回宝玉对"耶律雄奴"的一番调侃是最好的注脚。这里所说的"天恩祖德",不可能是指曹家因降清为奴后所得到的庇荫,而在降清以前,历史记载上根本就不会有曹家这类无名小卒,谈何"天恩祖德"?第二,据主流红学家考证认定,"曹雪芹"20多岁开写《红楼梦》,就算他写了十年,到30多岁,这里的"半生"之数也是夸张之极,更何况作者接下来又一次强调其年岁:"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30多岁就自称"半生"、"半世"似乎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红学家们一边口口声声称"曹雪芹"穷困到"举家食粥酒常赊",一边在一次又一次开大会纪念那位"官州同"的曹天佑(以他的生辰日作"曹雪芹"诞生日),令人尴尬的是,曹天佑是位地地道道的遗腹子,生前既无父,也无兄,何来"父兄教育之恩"?也许有人会揶揄笔者肤浅,家族中的叔伯表侄都可称作"父兄",何必苛刻?然也。

"今日"的作者生存状态是怎么样子的呢?上段话里清清楚楚地告诉了读者八个字:"一技无成,半生潦倒。"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在清代之前所谓的"技",是不可能包括舞文弄墨的,一般是指赖以生存的技能,如工匠、耕织等,甚至开店做生意也算技能之一;写诗作画除了名家,估计全得饿死。让我们看看"曹雪芹"是否是"一技无成"呢?红学家告诉我们,"曹雪芹"不是一技,而是多技,由他老人家编撰的《废艺斋集稿》,内容涉及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现存的《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曹雪芹"不但亲笔写,还亲手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并以此养家。据介绍,此书共八册,内容庞杂,技术性强,操作性高,是实用经济性职业指导书。如此专业且范围广的工匠式全能型技术人才,能谦虚到讲自己"一技无成"吗?俗话说:"过份谦虚就是骄傲。"能骄傲到这种地步,也是世界上独一份的。请读者们扪心自问一下:书上讲的"一技无成"是指"曹雪芹"自己吗?

什么人都是一举成名的呢(一技无成潦倒是谁)(2)

官做到州长助理,与"半生潦倒"更是背道而驰。这就是主流红学顽固认定的《红楼梦》著作权人"曹雪芹"。如果有人认为"曹雪芹"是故意这么写,那他还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吗?不就是一个骗子吗?至少与某些顽固不化者一样,缺乏正常思维,原因很简单,你不"故意"这样写,丝毫也没减弱《红楼梦》的艺术感染力。

写不写以上这段话,与《红楼梦》的光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作者偏偏这样写了,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事则实事","不敢稍加穿凿"。而谁最符合这段话的生活状况呢?洪昇,只有洪昇!

所谓"天恩祖德",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作者必须始终是汉人,而绝不可能是降清后成为"异族"的满(旗)人。二,作者必须是世代官宦之家,受到皇家的封赏;碌碌小民,谈何"祖德"?两者相加,才称得上"天恩祖德"。"曹雪芹"家族无论如何与此毫不相干,一个降清包衣的后代,有何脸面称"天恩祖德"?而洪昇家族恰与此说十分相符:洪家自北宋洪皓起一直到明代洪钟及其子孙,始终是朝廷重臣,皇室封爵,赐第杭州,百年望族,是名副其实地依赖于"天恩祖德"。洪家的这份"天恩祖德"到了清军入关 ,江山易代,才赫然变色,遭受冲击,这段话包含了双重意义,是将政治背景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完全符合向"天下"昭告苦难的表述。如果要说曹家也有赖所谓的"天恩祖德",他更应"编述"的是如何飞黄腾达,而不是相反,道理也很简单,没有祖上的降清,何来"宠臣""独有曹家接驾四次"这类显贵的说法?

什么人都是一举成名的呢(一技无成潦倒是谁)(3)

洪皓与洪钟

从现有的洪昇生平资料可证,洪一生除了耽搁花笺彩纸,醉心创作戏文,没有任何一技之长。人们都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巨作,实际上大多都流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的技能可供借用。洪昇从24岁远赴北京求学,其间遭遇"家难"、父亲被诬遣戍、生活困顿"八口命如丝"、演剧斥革功名梦破,一直到60岁落水而亡,可谓一技无成,潦倒终生。洪昇诗文中留下许多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摹,下面简录一二:

非商非宦两无营,底事飘蓬又北征。妻冻儿饥相促迫,猿惊鹤怨负平生。(《北发有感 》)

苦为尘情累,蹉跎逾半生。譬如蛛作网,吐丝自缠萦。(《清沟禅院.又》)

另多有"半生空溷利名场""落拓半生全雅操""南北风尘别,蹉跎五十三"等词句,大家当然知道,这里的"蹉跎""落拓"都是指失意、潦倒的意思。洪昇更兼有直写"潦倒"的诗文:

严冬曾访戴逵家,潦倒蓬门历岁华。(《夏日答临平沈去矜先生暮冬见怀》)

潦倒谁承菽水欢,悔不当年学稼圃。(《燕京客舍生日怀母作》)

请看,洪昇自叹穷困潦倒无法供养父母("菽水欢"典指供养长辈),后悔还不如当年学些农耕手艺养活家人。这些文字史料是洪昇对自己的生活写照,那么他人又是如何评价洪昇的呢?洪昇溺亡后,师友们纷纷题诗以志悼念,感慨洪昇的命运多舛,备极坎壈,其中寄籍钱塘的友人郑景会的《悼洪昉思》诗开头两句是 这样写的:

潦倒名场四十年,归途竟作水中仙。

洪昇因著名的"演《长生殿》招祸案"(属清代文字狱案)被革去太学生籍、永不录用后,于康熙三十年(1691)秋天47岁时返回杭州故里,到60岁时去世,正好有十年左右的时光写作《红楼梦》。读了这样的挽诗,了解了洪昇的生平,亲爱的朋友们,在你们心里,到底是那位会扎风筝、"官州同"、20多岁就开写《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悔不当年学稼圃"的洪昇更符合"一技无成 ,半生潦倒"的规定情景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