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如何加强君主的权力(为什么明朝君主大多将犯人流放到南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一句出自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而且还是千古名句。
当年韩愈先生因为劝告皇帝不要迷信宗教,结果被贬到了八千里之遥的潮州,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不过从这字里行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现象。似乎在电视剧里面很多王朝喜欢把犯人,都贬谪到南方。
事实上的确如此,除了唐朝,历史上明朝以及以前的王朝大多都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南方,只有清朝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北方。特别是明清两朝进行对比,似乎形成了一种南北差异性,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古代的流放想要弄清楚这种差异性,首先得弄清楚流放的起源。据史书记载,流放刑罚是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进行的一种惩罚行为。一般而言,这一刑罚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但远古时期这一刑罚还未形成体系,一直需要等到秦汉时期在逐渐形成体制。
正如《尚书》所记载:舜平有四罪之功绩,分别是: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这是早期比较著名的流放刑罚。而且在《竹书纪年》中,这位传说中的帝王后来也被流放,只不过被后人误以为是禅让。可见流放之罪由来已久,历史十分的古老。
但到了秦汉时期,流放制度被明确的定义到法律之中,而且流放人员还需要佩戴枷锁。等到南北朝时期,这一刑罚甚至进入到了五刑体制中,是属于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正式形成了:鞭笞、刑杖,徙和流放以及死亡这五大刑法。
一般来说,流放的目的其实就是让这些罪人饱受折磨。那时候,各地区的开发还很差劲,到处都是毒蛇猛兽以及瘴气,因此很多人在流放之时,极有可能死在旅途中。
而且在流放之时,必须要感受着背井离乡的折磨,所以很多诗人在流放之时会产生很多优秀的作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种刑罚在古代十分恐怖。
二、明清流放的差异了解了这个流放制度的内涵,再来看一下明清两代的对比。据史书记载,明朝和唐宋等一些王朝,流放的方向都是朝南方。例如,韩愈先生的潮州八千里,其实就是往南方走。还有宋代大名鼎鼎的诗人苏轼,也是被迫流放到惠州,而惠州则是现在的广东地区。
而且正如明史所记载,当年内阁斗争之中,所有战败者全部被迫去南京养老,可见中央高官的流放方向就是南方。除此以外,很多高级将领在犯了重罪以后,被剥夺了所有的身份,家属以及本人都必须要去南方服役。
因此,明朝及其以前的王朝流放的方向是朝南方,这个说法是靠谱的。
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呢?
据史书记载,清朝流放犯人的方向是北方,一般来说都是流放到宁古塔地区。这一点大家看《甄嬛传》或者清宫戏应该颇有所感,所有的罪犯一听到流放宁古塔,都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相比较于南方区域来说,宁古塔地区苦寒之地,很多人一去都不复返。
就连《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他可是作为高官被贬去了盛京地区,结果也依旧因为苦寒,死在了康熙皇帝面前。那些前往宁古塔的人,自然下场更加凄凉。
除此以外,很多罪犯犯了重罪以后,被流放的方向也是朝着宁古塔地区走,更有一些人被迫去北方给太祖太宗皇帝守陵。因此清代的流放方向朝北,这也是一个规律。
那么,为什么南北差异这么大呢?是清朝的特殊癖好,还是明朝的国情不同呢?其实这一结果并非是某位皇帝的特殊爱好,而是因为当时的格局之影响。
三、差异的原因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关键是从现实意义以及政治等方面考虑,总的来说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治意义。一般来说流放就是要惩罚罪人,而且一般来说,很多时候流放的都是一些特殊的政治犯。所以,为了确保对于这些罪人可以惩罚,而且还不会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掌控,就必须要把这些人流放到自己能够掌控的区域。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若当年建文皇帝失败了,朱棣面对建文皇帝的那些政治罪犯,除了杀头以外,必须要把他们流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所以这样既可以惩罚他们,又可以让他们掀不起大浪。一般来说,明代对于南方地区的掌控是远高于北方的,而且南方地区较为安全,所以明代朝南方流放。
而清代掌控能力更强的是在北方,且清代的龙兴之地正在东三省,因此流放区域也必然朝着北方而去。所以两者在政治选择上,导致了南北的差异。
二是开发的目的。其实或许大家不知道,关于流放罪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利用这些罪犯去加强一些地区的开发。
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确保北方的开发以及南方的融合,所以秦始皇不止一次派出大批人口迁徙,其中就包括很多罪犯去往北方建城。
汉武帝时期也是如此,为了确保霍去病的功劳不会消失,于是汉武帝派遣大量的囚徒去北方修建新的朔方城,巩固基地。其实大明王朝和清朝也是如此。
首先从大明王朝方面来看,当时北方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南方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的突破。别看自从唐代就已经出现比较大的经济重心南移,但一直到明朝中叶才基本定型。
所以,为了促进南方的开发,也为了让南方的税收进一步开放,因此往往都会让囚徒去南方工作。特别是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这些罪犯可谓是出了大力气。就连当年的阳明先生也曾经去龙场干活,可见当时的背景。
而在清王朝时期,清朝一直把北方当成自己的后花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清朝派出大量的劳动力去北方进行开垦,就是为了确保自己有一天万一不慎,还能够留下东北,继续东山再起。
正因为双方考虑的不同,对明清两方在流放犯人方面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但从这也可以看出,关于流放犯人的选择,这不是皇帝的个人兴趣爱好,而是当时现实环境所导致的。
结语
因此,我们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更细致的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性。其实历史从来都没有所谓的一意孤行,也没有所谓的聪明与否,大多数时候都是受周边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才做出了一些决策。这些决策可能在后人看起来有聪明的有愚蠢,但不可忽略的是,所有的政策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我们将这个历史现象进一步散发,会发现整个中国历史都会变得更加的清晰明朗。例如高阳先生在写慈禧全传的时候,就把慈禧太后等一些醉人的错误行为,就用一种不得已的方式给展现了出来。
历史上从来没有愚蠢的人,历史上每一个人物,除了对与错以外,其实还有更多的不得已。当时的环境使然,让他们必须要采取某种措施,而时过境迁之下,很有可能他们的行为会变得格外愚蠢。但我们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嘲笑,他应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例如明清流放犯人的差异,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可千万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点评古人。
参考文献:
《竹书纪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