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松口情歌对唱高清(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因其即兴编唱、朴素通俗而又旋律优美,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流行于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就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客家山歌解忧愁,唱得云开见日头,一日三餐歌送饭,夜夜睡目歌贴头”,一点不假。
传说,梅州还是歌仙刘三妹的故乡,后来她西行传歌,到了肇庆、阳春、湛江等地,最后去了广西宜山,成了广西的刘三姐。
唱山歌哎
客家人爱唱山歌。不论犁田耙地,砍柴割草,迎宾送客,婚丧嫁娶,都喜欢用山歌。甚至骂人,也用山歌,双方往往语用双关,巧妙含蓄,不带脏话,唇枪舌剑,谁骂得最痛快淋漓,让对方接不上来谁就赢。谈恋爱唱山歌,那就更不必说了,“山歌也当媒人”。入夜,在依山傍水的草地上,在翠竹掩映的小溪旁,歌声往往此起彼伏。每逢中秋或元宵佳节,更是歌手们显露才华,进行山歌打擂台的好时节。擂台上,不分职业贵贱,不论职位高低,任何人言必用歌。主持人用歌司仪,首长用歌讲话,歌手以歌对答。对歌时采用“尾驳尾”的方法,即对方唱到最后三字时就要开始对答,若对方歌声停止后十秒钟还答不上来,即被请下台。对唱开始,先是自报家门,互通姓名,双方总是巧妙地用双关、比喻来暗示,让对方猜。然后就是命题对答,互不相让,内容多是迷离朴朔的猜迹歌或幽默诙谐的玄虚歌。往往一曲终了,便逗得听众哄堂大笑。接下去题目越来越难,韵脚越来越险,听众都为之捏一把汗,而歌手往往能急中生智,或避实就虚,或抓住对方弱点,反守为攻,于是听众为之喝彩,赞叹不已,有的歌迷还会主动给喜爱的歌手斟上一杯凉茶。有时一连对答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为了节省时间,让其他歌手亦有表演的机会,主持人只好宣唱:对答只限二十回,胜负不分先握手,待到明日听录音,质量好坏见高低。
梅州的山歌盛会,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听众,亦引起了中外文艺工作者的注意。1984年元宵节,日本学者中原栗子专程前来采风;同年中秋节,广西“刘三姐”黄婉秋也到现场献歌听歌;电影《生死树》也在那里拍下了精彩的对歌场面。
山歌对唱
1984年,梅州市人民政府顺应群众的要求,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当地的“山歌节”,受到了全市人民和海内外客家藉人士的热烈赞赏。每到山歌节,梅州汇集了四方歌手,男女老少人人引吭高歌,山歌联唱、山歌打擂台、山歌剧表演等等群众性的唱歌活动,使梅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歌声之中。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随着不少老一辈优秀山歌手的相继去世,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祖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
山歌大师
许多热心人士也提出了不少传承客家山歌的对策,还提倡把客家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读者朋友们,你们有好建议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