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是哪个省份的(青未了鲁北物产记)
姜宝兵
我的故乡鲁北大平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地域广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每到麦收时节,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麦浪滚滚;秋收时节,玉米、大豆、高粱丰收在望。乡亲们的笑脸伴着辛勤的汗水,奏响一曲勤劳致富的和谐乐章。
小麦玉米是主粮
小麦、玉米是鲁北平原的主打粮食作物。老百姓一年四季就指着麦收、秋收获取一年的收获。小时候,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顿细粮(白面馒头和水饺),其它时间都是粗粮(玉米面窝头和粘粥)。庄户人家粗粮能够一年到头不断顿就是好的啦!常常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的野菜就接上了顿,那个年月,吃糠咽菜不是夸张,那时候的人最大的期盼就是“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好了!”。
小麦是鲁北地区唯一越冬的粮食作物。秋天播种,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经过春天、夏天,灌浆饱满成熟。农谚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了晚了都会影响麦子的生长与产量。在种麦前,抢收秋季作物腾地。地腾出来后,牛添料,人加班,起早贪黑耕地。广阔的田野上光闪闪的犁铧,在瞪着铜铃一样大眼睛的黄牛奋力牵引下,掀起一排排黑褐色油亮的土浪,散发着缕缕泥土的气味和芳香。田地里,经常犁起田鼠打的洞和窝,田鼠逃窜,窝里储藏过冬的粮食也顾不得要了。麻雀和乌鸦,飞来落在犁起的土地上,啄食小虫,寻找遗落在地里的粮食。
等犁好一块地,趁犁起的土疙瘩土块没有被风吹干吹硬,掌鞭的又换上耙,人站耙上,一手拉缰绳,一手扬着皮鞭,将土块土疙瘩耙碎,将地耙匀耙平。从村里运来事先准备好的农家肥,分成小堆,均匀地散布在地田地里,像一座座小山。将这些准备就绪,就可以播种小麦了。
入冬的时候,小麦已经离地有一寸高了。鲁北地区到了冬季是要下很厚的雪,此时北方早已是树木黄了,没有一丝的生机,但是广袤无垠的原野中唯有这小麦是绿色的,它是田间的唯一。显露着绿的勃勃生机,续写着田野的美丽。
经过漫长的越冬期,小麦到来年春季返青,然后拔节生长,孕穗、扬花、灌浆,初夏时节,小满到芒种之间的时间里,各地就会陆续开镰收割小麦了。
在小麦成熟前的半个月时间,迫不及待的小孩子们常常烧烤小麦吃。那是小麦的特殊吃法,把麦头摘下来,带着小麦的芒刺转着烤,让它受热均匀。这需要耐心。烤过后的小麦晶莹剔透,像是一颗又一颗绿色的翡翠。吃到口里,津津有味,筋道缠绵,满口香、甜。如果把这样的小麦加点大米煮成粥,那会更馋人呢!
到了五月时,小麦田会由绿色的海洋变成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走到田边,我们会闻到一阵阵小麦的味道。小满节气一过,人们就开始着手麦收的准备了。农谚有“四月芒种割过量,五月芒种割不上”的说法。所以在芒种前必须把麦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镰刀、木杈、麦绳、扫把、木锨、簸箕,该买的买齐,该绑的绑紧,该钉的钉牢,该磨的磨快;圧麦场里的石碾子轴窝里抹上油,架子整牢安装好;把麦场表面的浮土划松,洒上水,磨平,压实,扫净;也准备光场了。
转眼,麦收就要到了。麦收是农民一年中最关键的时节,小看不得。农民们常把麦收比作“龙口夺食”,一旦小麦成熟就得全力以赴,抢收、抢打、抢晒、抢入库。这个时节的天气一天三变脸,常有大风、雷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来袭,抓不紧一旦遭袭,农民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更意味着一年没得白馍吃了。所以一到麦收,不分男女老少老弱病残,能参加的都主动参加,绝不以任何理由推脱。
天还没有明,起早的庄家人就趁凉快赶到地里,光听割麦声不见人影。腰身朝一垄垄的麦穗深深地弯下去,一手揽过一把麦子、一手挥起磨得雪亮的镰刀,抡圆胳膊,刷刷地划着优美的弧线。黄熟的麦子,便在镰刀下一丛丛地倒下,然后整齐地躺在一起。割麦是一个技术活,会割的一割一大片,不会割的一回只割几垄,还累得张口气喘。待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割麦的才抬起一张张流满汗水的笑脸。早上割麦虽则天气凉爽,但露水太重,麦秆非常柔韧,割起来很是费劲;中午时分麦秆虽被晒得焦脆,镰刀轻轻一带就能割掉,但酷热难当,滋味更不好受。至今仍能记得那种辛劳的情形。太阳宛如悬在头顶的火球,火辣辣地烤着,阵风掠过,热浪滚滚,烘得人口干舌燥。其实劳累倒是次要的,天气炎热加上麦芒扎的胳膊脸上生疼,一天割麦下来腰总是弯着,感觉都要折了,脸上身上汗水和着尘土变成泥,糊在脸上,痒的难受!
割麦子也有快乐的时候,有时在麦田里会蹿出一只野兔来,这边有人撵,那边有人堵,麦田里刹那间一片欢腾。偶尔还会在麦田里发现小桃树或小杏树,惹得小朋友们兴高彩烈,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根上捂上一团泥土,移到自家的院子里。还有长在麦地里的小甜瓜、小脆瓜,满足孩子们一时的口福。
打场是收麦的另一项重要的劳作。割下的麦子,用架子车装成小山似的运到麦场。天好的时候,把麦子摊在麦场里暴晒,隔一段时间翻晒一次,再隔一段时间,再翻晒一次。等到中午,毒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穗也晒焦了。开始碾场了,几个强壮劳力赶着骡马拉起的石磙一起上阵,只见他们左手牵着牲口的缰绳,右手举一把长鞭,不时在空中甩几下,发出叭叭的响声。等到麦秸渐渐轧碎,麦粒完全从麦秆上脱落出来,就碾好了,然后起场。用木杈把麦秸叉去,再用耙子搂去那些长秆,把剩下的麦糠麦子,顺风推成左右两堆,就可以扬场了。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由农村的老把式执锨。只见他满满地铲上一锨,逆风斜向上抛去,风把麦糠吹得远远的,麦粒却在上风头沙沙地落下来,打在地上发出脆脆的响。一小会儿就扬出一大堆麦子,椭圆形的麦堆,金光闪闪的麦粒,黄中带红的颜色,看着就让人高兴。
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农村已实行了耕作机械化,麦收对于农民来说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了。虽然种的是责任田,但机械化收割已经相当普遍。今天那一大片成熟的麦田,还在翻滚着金色的波浪,而经过联合收割机一夜的轰鸣,第二天便荡然无存了。大袋大袋的麦子,已经堆放在家里,只等着晾晒了。一些小块麦田,只用脱粒机就很快解决了问题。所以,农民再不为麦收繁忙而发愁了。白居易那首:“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也逐渐远离而去。
玉米,在我们鲁北家乡称作“棒子”。玉米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在艰苦的岁月里,玉米让我们填腹充饥,给了我们农村孩子带来了幸福和快乐。麦收完毕,种下玉米,农民的希望也一起播撒到了地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有段播种的描写,非常生动感人;“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嫩绿的玉米苗,一节节长高,终于出红须了,玉米穗慢慢长出来了。每当到了夏季,村边的坡地上就拉起了青纱帐,一行行,一排排,发出唰唰的响声,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随风荡起一层层的绿浪。一到周末或暑假,娘就会让我们去玉米地里拔草。夏季雨水多,隔上几天,玉米畦里的草就会疯长。玉米高了,玉米地里纹丝不透,薅一阵子草,衣服被汗水浸湿,胳膊被玉米叶子拉得一道道红印,汗流满面,热辣辣地难受。
七月份,玉米棵长得有一人多高了,顶部开始扬花,在腰间打一两个结,挂上包着绿皮的玉米棒,头上还长着棕色的须子,此后很快就可以吃“嫩玉米”了。玉米的红缨渐渐枯萎了,嫩玉米穗能烧着吃了。野地烧玉米乐趣无穷。我们三五个伙伴一起,总是在割草或拔野菜时,钻到玉米地里挑几穗回来。挑玉米也是有讲究的。先把玉米苞剥开一点点,看籽粒饱不饱满。籽粒不饱满的,随即把苞子合上,别让大人发觉;看着饱满的就用指甲掐,稍一用力,就会掐出了乳白的浆液,便是最好的了。玉米棒子掰下来后,大家纷纷捡些干树枝烧玉米吃。一个玉米穗用一根细棍子插住,拿着细棍先在火上燎,最后再在火堆里来回翻滚玉米穗,玉米穗在火里噼里啪啦的响,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烧焦的玉米外焦内嫩,热腾腾、黄澄澄,甜津津,味道鲜美。吃完了烧玉米,我们一个个都成了大花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弯了腰。然后跑到河里洗澡、洗脸,生怕回家家长发现我们又偷掰了玉米。
每年的八月末,是玉米成熟的时候。那时候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收获玉米的时候,一个人在前边掰玉米棒子,掰下来的玉米棒子在地上堆在一起。地里每隔不远就是一堆玉米棒子。掰玉米的经常被玉米叶子划破脸,本来是满头大汗,被玉米叶子一划,疼痛难忍。有时候汗水流到眼睛里,难受极了。大人们把玉米棒子一车车地往家运,小孩子呢,则帮忙把砍倒的玉米秸秆拖回家,人在中间,左手和右手各拖四五奔跑着回家,经过的地方,尘土飞扬,刷刷作响,十分有趣,最重要的是,玉米秆用刀子砍过之后,可以当甘蔗来吃,特别是那种细一点的,吃起来特别地甜,用嘴把玉米秆的皮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撕开,把撕去皮的玉米秆咬一口在嘴里嚼,满嘴的甜味儿,那种甜味儿至今还会让我回味。现在的新品种玉米杆,植株高大,吃在嘴里,根本没有甜味儿,更何况可以吃的水果那么多,谁还稀罕玉米秆呢?收回来的玉米,把外叶撕去,留下两片叶子,金黄的玉米棒子挂在房檐下,一排一排的,成为农家特有的景致。
那些扒光外皮浑身光溜溜的玉米棒子,要在太阳好的天气里拿出来,摆放在各自的场院里晒。晒干了,就开始进行脱粒。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人工一粒粒剥下来。先用锥子在玉米棒中间冲开几条缝,然后就好剥多了,还可以用已脱完玉米粒的棒骨帮衬着剥。剥下来的玉米粒装袋背到场园上、平房顶,晒干了收入粮仓,玉米棒骨堆在柴棚里,入冬是最好的烤火原料。籽粒饱满的玉米,晒干可以磨成玉米面,打成玉米糁。那时的村庄里,没有磨面机器,要把玉米背到几里外的磨坊去磨,有的就用自己的石磨磨面。磨得粗一点的是玉米糁,磨得细一点的是玉米面。人们在品味着玉米粥、黄面窝头、黄面拌蒸菜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种苦尽甘来的甜蜜与幸福……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