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

在古代出使诗集中,纪行诗与过关诗的区别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与使臣交流的“文人墨客”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有名的科举考生、当地士人等,这种交流中以赠答酬唱和题扇诗最为广泛,辞藻不似与官员赠答诗歌的夸赞之句,多用秀丽的辞藻。

与士人的赠答诗

如武辉瑨的《小河溪驿,答楚澴彭秀才诗韵》:华辔荣观上国光,归来满袖是天香。小河溪畔逢佳士,剪烛谈诗公馆廊。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1)

可以看出这首诗与他所作的应制诗大有不同,诗词中所流露出的是文人之间交流的平和,也不像应制诗一般多为华丽的辞藻,而多用“满袖添香”“小河溪畔”等秀丽的辞藻。这也可以看出武辉瑨在写这首诗时的心境与和官员交流时是不同的。

后面他还附录了彭秀才的诗:附录彭秀才元韵幸逢来觐得观光,溪上偏饶翰墨香。不是千寻山岳骨,如何人望在岩廊。除了赠答酬唱,最多的便是题扇诗,段浚为戴衢亨所写的《赠江西戴状元》:名省百年开道脉,大庭三巢冠儒林。梅开几处香风郁,花鸟来时德曜临。燕接半筵荣万户,鸿缄只字重千金。

他所用到的意象也多为“梅花”“飞燕”亦或是“飞鸿”这些较能体现文人气息的意象言辞中带有无限的向往之意,可见对于当时文士,使臣所带有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是一种愿与之以朋友相交的情意,所以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与应制诗和与官员的赠答诗截然不同的意境。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2)

段浚的诗歌《赠吉水儒医裴应绳》,这首诗的开头小引写道:“他江西吉水人,赠我诗,有‘才情惟我独知君’之句”,诗云:温甘如玉静如褂,儒雅风流出吉川。仁术探穹歧扁奥,闲情寄入谢陶篇。殊方文轨同归统,一路轮蹄幸有缘。尘里若将青眼看,愿参玄理赞先公。

裴应绳之前给段浚写过一首诗,诗中有“才情惟我独知君”一句,段浚便赠这首诗于裴应绳。诗中不乏有一种深感与君意相投的感觉。

使臣虽身负国家使命,但是他们身为文人的气性并未消弭,当有人愿倾听自己的心声,他们更愿与之诗歌相交。从之前的应制诗和与清朝官员的唱和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藩属国身份作诗的文人,地位的不平等使他们的诗中始终洋溢着不对等的赞扬,而脱离了这一身份,他们终于在士人身上找到了平等的话语权。

段浚在离开时还为裴应绳留下了一首诗《赠别吉水裴应绳》,诗的开头仍然题到:“一路居起,他与余最厚。其赠诗云‘才情惟我独知君’之句,时余先起,途中作别”。而诗句中更是写到“海国余人谁似我,天边知己独逢君。”或是旅途的疲惫,亦或是远离家乡的惆怅,使他格外珍惜这一段情谊。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3)

使臣一路北上进京,让纪行诗成为使臣诗集中占比最大的诗歌类型,名胜诗亦属于纪行诗之列,但因为其较为特殊的描述方式,故将其与其他纪行诗分开来研究。

纪行诗中过关诗和苍梧诗是两个最为特殊的存在,过关对于使臣来说便是离开自己的国家开始进入中国的一个标志,而苍梧因为舜帝南巡,崩于苍梧的传说故事成为使臣反复吟咏的对象。

除却此外,还有使臣对沿途风景的吟咏亦在纪行诗之列。使臣对于中国的名胜古迹是有着无限的向往的,不论是沿途所经的佛寺,是途经的各种名胜古迹,都给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使臣的纪行诗和名胜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不同的中国。

纪行诗

纪行诗是出使诗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使臣从越南到中原路程漫长,先由越南朝廷准备出使贡品再由越南军队护送使臣到达镇南关,而到达镇南关以后并不是随即便能够过关,需要等待启关时间。进了镇南关之后才真正踏上了燕行北上的旅途。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4)

从路线来看,燕行北上主要经过的省份为: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山西、山东、直隶等。燕行旅途从进入广西宁明州之后便是水路,直到到达河南或是山东才能走陆路,而如果出使路线走福建、广东那么便是全程水路。

使华路途的漫长与艰难使得使臣对于某些特定地点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如镇南关、苍梧等地,镇南关作为使臣踏入中国的第一道关口,对于他们来说便是标志着朝贡之路的开始,所以意义重大,而苍梧作为一个历史传说深厚的地点,在使臣心中可谓十分神秘。

过关诗

在使臣使清途中最为特殊的地点便是镇南关,使臣过关离开国土,走上燕行北上的旅途,所以很多诗歌都会把过关和离开相关联,而离开必然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如潘辉益的《出关》的小引写道:“四月十五日,己刻放关,奉诣昭德基行礼,督抚镇列宪。率过台府县诸员,接获上程,骑乘旌旗,震耀山谷。”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5)

诗云:塞北天髙六舆均,满山旗盖获征尘。是行雍睦衣裳会,似我寻常翰墨人。乡国离情驹唱罢,林幽霄色鸟声频。扶摇九万缠当瞬,谘度初程眼界新。诗歌描写了镇南关的风貌,可以领略到启关时的盛大场面,而“乡国离情驹唱罢,林幽霄色鸟声频。”

两句可以看出过了关后便是离情顿生,森林幽静隐隐能听到不断传来的鸟叫声,这些描述都能体会到一股萧瑟之感。而“谘度初程眼界新”更是说明了过了镇南关就真的进入了中国的国境。

武辉瑨也有《南关进秩发》写道:使华何事故相寻,旌饰重催出宝林。迎仗山溪曾惯面,连驹僚友故知音。周旋伴护观新帖,收拾风光补旧吟。行止非人宁定算,最难遣是白云心。

使华对于诗人来说有着很特殊的使命,迎着山谷溪流向后回看,是曾经最为熟悉的风景,身侧同行的是同僚亦是知己,这次出行一切毫无定数,不由一种愁绪涌上心头。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6)

武辉瑨这首诗写于乾隆五十五年出使时,不难看出他对于此次使清任务的不安,对于西山朝来说国王亲自出使是件极为重要的事,而此次出使更是与西山朝政权息息相关,虽被乾隆册封,但是这段关系依然不够稳定,所以这次出使任务繁重。

同时期出使的段浚亦有《过关》一诗写到:“客步初随天节徙,乡心暗逐暮云还。”带出浓浓得思乡之情。

或许乾隆五十五年因为阮光平亲自出使,过于隆重且特殊,让使臣心头愁绪万千。但是西山朝其他时期的出使与其又有所不同,阮偍的《过关喜赋》写到:旌节晨登仰德台,关头进步重徘徊。珙球路达初心副,锣砲声传客思阙。使事恾随青鸟去,乡情间逐白云来。国游每恨风光少,到此重欣大道开。

诗歌开头诗人描绘了使臣过关时的盛况,旌旗飘扬,锣砲喧天,十分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忘却思乡的情绪,反而加重了思乡之情。和使事相比,过关时的思乡之情似乎在此时才是诗人心头最浓重的,所以才有了“使事恾随青鸟去,乡情间逐白云来”。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7)

这首诗较之前武辉瑨和潘辉益的过关诗来说,似乎少了几分前路未定的愁绪,更多的是思乡之情。吴时任的《过关留赠潘御史武工部吴协镇诸公二律》:其一旌旗猎猎出阳关,关驿首云程八里。山中土堤封从岭,先皇威德在区寰。荡平王道遵显侧,贞固臣心利克艰。不用临歧斟别酒,诸君鲁川觐辂还。

其二四方旅矢是为男,矫步天梯岂不堪。寻景看花春九十,生明发岁月初三。笑余学养笄方嫁,羡子周咨马已谙。不远梅花风递信,斯心千里面如浚。吴时任此次出使,因阮光平逝世,入京告哀及请封阮光缵为国王,诗写于过关之时,赠与同僚潘御史、武工部、吴协镇等人。

先是描绘了出关时威严的景象,然后言辞恳切地告诉诸位同僚先皇虽已逝,但是其威德仍能震慑四方,“荡平王道遵显侧,贞固臣心利克艰。”

两句是在表达自己对先皇的忠心,从之前我们可知在阮光平逝世时乾隆有派遣成林到越南,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吴时任等人是否有谋逆之心。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吴时任一直在表达自己对于阮光平的忠心,并表示会扶持阮光缵做明君。

雁门太守行是纪行诗吗(在古代出使诗集中)(8)

从上面几首过关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使臣在经过镇南关时有不同的心境。对于乾隆五十五年出使的潘辉益、武辉瑨等人来说,过关之后的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境况,所以在他们的诗中更是充满了不安和焦虑,而对于乾隆五十八年出使的阮偍来说,镇南关仅仅是离乡远行的标志。

对于乾隆六十年出使的吴时任来说,他此次出使要向乾隆表明不会谋反的心态并完成告哀、求封的任务,亦是任务繁重,但他更多担心的是乾隆对他的态度。

总的来说,镇南关作为使臣出使途中行程开始的标志,承载了所有使臣的离愁别绪。过关诗作为使臣诗集中思乡情绪的代表,是纪行诗中极为特殊的存在,镇南关标志了使华路途开启者,过关诗亦可以说是使臣使华诗集的开启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