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赏析)

高中古诗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赏析)(1)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马老师赏析:

陈文龙(1232-1276),福建 兴化(今福建莆田)人。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德佑二年(1277年)十二月,元军攻至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第二天,陈文龙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董文炳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答道:“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弘治兴化府志·陈文龙传》)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

来书谓我名盖天下,何书不读,览尽兴亡,褒拂过当。不知我平生读书,但识《孟子》“效死勿去”字,《左传》“有殒无二”字。如此而已。但谓天数如此,何必固执,不能嘿嘿。宋三百年天下,列圣相承,无有失德,未至天遽厌之。柄国非人,不幸至此。譬如大家,不幸破败,如何亦留破屋荒田与子孙。我太祖造邦,柴氏俱有分地。闽广数个破郡,存赵封疆。岂非盛德事?不然,蕞尔小州,把作田横海岛,有何不可?昔微子之宋,听其自存,聊摄以东,置以不问,惟执事图之。若弗获命,磨厉以须。

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陈文龙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作诗一首与其仲子诀别,是为《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陈忠肃公墓录》)

到杭州后,陈文龙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

此诗题目包含作诗时的境况是“元兵俘至合沙”,作诗的目的“寄仲子”,也就是寄给第二个儿子的诗。

首联,斗垒,是用来作战的工事和营垒。上句写自己被俘的原因:孤军奋战,得不到支援,势力渐渐不支。下句写自己虽然是书生,但被俘后意志坚定,绝不屈降。

颔联,上句用典。《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同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纠被齐桓公杀后召忽选择了殉主,而管仲则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做了转而侍奉齐桓公,帮助齐桓公建立了统一霸业。孔子认为管仲虽然没有以仁道辅佐齐桓公,但其推行的霸道能够一匡天下,让百姓得到恩惠,也算是一种仁德了。那些匹夫匹妇没有原则的小信小节,在小水沟里殉节上吊自杀,死了也没有人知道,怎能和管仲相比呢?

陈文龙在此用这个典故表明志向:像匹夫匹妇那样默默无闻地在小水沟里殉节上吊,而毫无益处,是对生命的浪费,不是我会做的事。此时正是以死来防守疆界,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继续发挥生命的价值的时刻。这一联表明了自己坚决抵抗元军的强烈意志,也是对仲子的鼓舞和勉励,是诗人生命观的直接体现。

颈联,累臣,被囚系的臣子。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意思是,秦将孟明感谢晋国国君的恩赐,不把被俘虏的臣子杀了衅鼓,而让他们回秦国去受诛杀。这一联的意思是:必须相信,被囚的臣子的血可以用来涂抹在战鼓上祭祀,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会竖起降旗。陈文龙在此表达必然抵抗到底,绝不投降的信念。同时对自己可能被杀就义的结局坦然接受,视死如归。

尾联,一门百指,指一家十口,在此是约数,表示全家。沦胥,指相率牵连,泛指沦陷、沦丧。北,指的是被俘押往北方元大都。丹衷,指赤诚忠贞之心。全句是说一家人都被俘沦丧,押往北方,只有一片赤诚忠贞之心天地共知。这一联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将人间的凛然正气扩充到天地之间。

陈文龙回到兴化军后,就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他自知以一城兵力最终难敌数十万元军,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在与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宋怀宗赵昺入莆驻跸华亭时,事先把家眷与族人安顿在莆田最偏僻的华亭宫利深山里。那里山高林密,山径狭隘,元军铁骑难以驰骋,即使大军压境,家眷也可撤向仙游山区。为了报效宋廷,文龙决定让长子梦云随陆秀夫护少帝南下,共赴国难,而让仲子梦雷随家眷藏匿宫利深山,乃是为保住陈家一脉。其老母见儿子尽忠之心铁定,也执意要与儿子一起以死报国。文龙三弟陈用虎时为兴化军通判,与兄同仇敌忾,固守孤城。“兄弟同声,效死弗去。”(陈瑛《八世兴化军通判用虎公像赞》),城破后,文龙与老母被执北上,用虎战死,其妻靖节,老母后病逝于福州尼姑庵中。陈文龙被执至合沙时,料想长子随驾南奔,性命难保,而仲子秘密藏匿深山,定安然无恙,故把绝命诗寄与仲子,心想日后他一定有机会读到父亲的这首遗诗。(莆田文史《陈文龙绝命诗为何寄仲子?》)

林则徐在《题福州陈文龙庙》一联中写道: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噬,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攸神庥。文天祥就义后封爵为信国公,林则徐特意把陈文龙和文天祥并称作“隆名并峙”。在南宋沦亡的最后关头,陈文龙用生命实践了丹衷天地知的气节和志向,成为民族脊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0年山东省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颈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答案:B

“愿珍惜生命”“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并无珍惜生命之间,只是希望自己的一片忠心天地可知道。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

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

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息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