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bim钢筋翻样教程最新版(BIM软件除了Revit还有广联达)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预结算精度和速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算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算量的要求,必须利用计算机才能快速住准确的算量,方便准确的软件辅助计算工具成为造价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工程量计算是编制工程预结算的基础工作,具有工作量较大、繁琐、费时、细致等特点,约占编制整份工程预结算工作一人以上的时间,而且其精确度和快慢程度直接影响预结算的质量和速度。
工程量信息化的应用,对于提高预结算质量,加速结算速度,减轻预结算人员的工作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算量模式的转变已成必然。
工程量算量模式转变的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
自实行工程量计算模式以来,手工算量就随之出现了,目前这种算量模式仍然是工程算量的主体,对工程基建的工作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
发展阶段:
自上世纪90年代初,IT技术逐渐渗透到各领域中,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在造价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软件,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针对不同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软件表格算量就是这个阶段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现阶段: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建筑工程也不例外,软件自动算量模式是目前算量模式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模式,该模式以计算规则为依据,造价人员通过画图确定构建实体的位置,并输入与算量有关的构件属性,软件通过默认的计算规则,自动计算得到构件实体的工程量及与之相关连分项项目有关的工程量。
软件自动算量的优点:
1、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和修改连带性好
以平面和三维空间实体进行工程量计算,计算机的速度非常快,算量精确度高,对很多复杂的三维体扣减计算误差都很小,其计算精度已经超过手工计算。
2、立体感强和编辑灵活
由于三维直观的显示构件的位置关系及工程的全貌,所以能够更容易发现一些画图和属性设置的错误,也比较容易绘制和定位构件。实现了所绘即所改,所见即能改。
3、图形工程量的集成化
造价人员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画好图形,计算机统一对图形文件进行标准工程量描述时,就可以从某一图形规格电脑文件中提取所需的图形工程量。
目前算量软件一般是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而设计院的设计图纸也多是采用AUTOCAD对应的文件格式,算量软件可以通过软件接口导入设计院图纸自动化处理和识别,其工程量已包含在生成图纸的相应特定的电脑文件里,发展到可以统一图形文件进行标准化工程量描述,造价人员甚至不用画图就可以准确计算出工程结构的工程量。
4、工程间的数据共享
建筑施工领域比较通用的软件有工程量自动计算软件、钢筋自动计算、组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材料软件等目前工程算量软件、钢筋软件和组价软件之间已经开发了良好的接口,数据可以互导。
工程量算量模式的转变,是一个行业向信息化发展与进步,软件自动算量模式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造价人员使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将从繁重的手工算量、对量模式中解脱出来,快速准确的算量能让造价人员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成本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
BIM自动算量软件:
得益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助力,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Management)的概念近几年在国内推广很快,尤其是以Revit为代表的国外软件几乎成为了BIM的代名词。国内其实也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建筑信息模型产品,拥有完善的建模工具并提供相应的辅助功能。
(Revit模型)
仅仅以工程量计算的软件为例,就拥有一系列诸如广联达GCL(土建)、GGJ(钢筋)、鲁班土建、鲁班钢筋、品茗、清华斯维尔等的完善产品,更遑论以PKPM为代表的结构设计全家桶以及各式各样的模架分析软件等。Revit固然是BIM软件,广联达、鲁班等国产传统建模平台当然也是BIM软件,广义来说只要拥有建模或对模型进行信息处理的平台都属于BIM范畴。
(广联达模型)
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提高,Xsteel、MicroStation、CATIA、Fuzor、Lumion、Twinmotion、ETABS、STAAD、Innovaya、Solibri等一批国外BIM周边平台逐渐为国内所熟知。而广联达和鲁班等传统国内大厂也提出了自己的BIM解决方案。
例如广联达将GCL的中文名称修改为“广联达BIM土建算量软件”,支持通过IFC格式或GFC格式与Revit进行数据交换,并提供了自己的一整套包含建模算量场布模架碰撞漫游的多种产品,最终体现于广联达5D的“建设工程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Revit的国产二次开发插件同样百花齐放,橄榄山、IsBIM、易模、比目云、品茗HiBIM等都拥有大批使用者。
BIM应用:
国内BIM的应用发展如火如荼,一批尝试应用BIM的样板工程、各省乃至全国的BIM建议规范、试点城市的强制条文、各种提供BIM服务的软件厂商和咨询顾问机构都展示着BIM对建筑行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但是距离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落地应用的难点并非技术,而是底层的管理逻辑。
BIM的价值在于以“一模多用”为代表的数据流工作流协同,模型作为载体包含大量构件信息,方便各方多种管理需要。实际生产中,目前很多应用偏向于“好看”即对模型的展示,五颜六色的管线、各种材质的渲染、安全帽小人的漫游,多是偏于“M”(Modeling)的应用,而在“I”(Information)上的数据应用尤其是数据流动上较为缺乏。
因此在经历近五年BIM大发展大探讨之后许多人产生了对实际经济效益的疑问,甚至提出了“BIM无用论”“BIM吹牛论”等。实际上,BIM对于管理尤其是建造阶段的经济效益提高十分显著。直观的应用点至少就包含模型工程量的应用(如定额领料)和指导财务费用(如贷款节点)等多方面。
不同平台对于中心模型数据继承往往可能产生缺失,对于“M”类应用往往容错率较高(保留构件几何信息材质信息等即可),而以工程量为代表的“I”类应用对于数据的完整程度依赖较高,因此通过工程量作为指标探讨数据在上下游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另外,工程量的直接应用在工程中更为直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