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民俗(保德民俗之十二)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第四节 年节饮食文化

平时吃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吃饭是为了解饥,是为了延续生命。除了参加一些礼仪活动,吃饭就是吃饭,是没什么讲究的,但在年节下的吃饭,讲究特别多,名堂特别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饮食文化,在这些饮食文化里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冀,激励人们辛勤劳作,勤劳致富。当然也有一些宗教色彩,但它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已牢固地扎根于民间。

现在试说一下除夕至正月初二的饮食。

最简单民俗(保德民俗之十二)(1)

大年三十的早晨,一般是发面窝窝或馒头,一次要蒸很多,吃剩的叫隔(方言jia)年窝窝(或馍馍)。这顿饭取意有二,一是祈盼来年能发起来。发,就是致富的意思。保德有句形容人致富快的语:“发得像起面一样”。二是表示“岁有余粮”。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吃饱肚子的基础上,力求有富余,其目标是“耕三余一”,即耕种三年,能余下一年的粮食,以防荒年之用。这顿饭正表现了这种思想。

团圆饭,有的地方,如南部乡村多在晚上吃,而县城及北部一些乡村则在中午吃。不管在什么时候吃,一定要全家人在场,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也要欢聚一堂,对出远门回不来的人也要备一份碗筷,遥寄家族亲情。

这顿饭一定要很丰盛,这是一年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最丰盛的一餐,主食一定要吃捞饭,而且也是要做很多,谓之隔年捞饭,要先盛两小碗,每碗插五个枣,分别供财神和灶神,祈盼岁有余粮。菜以财力而定,但每种都有讲究。比如八个菜叫“八仙庆寿”,暗喻“福寿绵长”;六个菜叫“顺六碗”,取“路路大顺”之意,即办什么事都很顺利;三个菜叫“三圆盘”,暗喻“连中三元”,即读书人考试时能得第一名,可做大官;大杂烩菜叫“一品当朝”,暗喻可当官作宰相。“鱼”与“余”同音,“鸡”与“吉”音近,“羊”为古“祥”字。饮酒则希望好运长久。

这顿饭充满了和睦欢乐;充满了祥和吉庆;充满了光明前程。

晚饭吃贺岁饺子,俗称“揣元宝”,也是希望发财的意思。

在南乡一些村庄,还有煮吃倭瓜的习俗,意在讨口彩:“今年吃个瓜,明年往上爬(ba)”,也有积极奋斗,力求上进的意思。

正月初一,全天吃素。佛教认为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辰,吃素带有宗教色彩。早点,有的地方喝面茶、泡茶米、就茶食,体现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有的地方喝一种“吉利汤”,直取大吉大利之意。这种汤主料为面蒺藜,即白面水和,擀成薄片,再切成若干菱形小块,然后将每一菱形小块的两对角分别从反正两个方面捏在一起,状若蒺藜,谐音“吉利”。将面蒺藜下锅煮熟,配白菜丝、豆腐丁等副料为汤则成,俗称“蒺藜儿汤”。

午饭吃油糕粉汤。“糕”与“高”同音,取“步步登高”之意。粉条寓意“长久”,既有“福寿绵长”的意思,也有“好运长久”的意思。

正月初二吃饺子意思有二:一是迎财神,饺子形如元宝,希望财神能赐与金银元宝之类的财帛,意同吃贺岁饺子。二谓“填狼口”。旧时,保德时有狼群出没,经常危及到家畜及人的安全。春季将是狼出没猖狂和繁殖的时间,人们希望狼再不要伤人畜。捏饺子,暗喻将狼嘴捏住使它再不能作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灭害与反抗意识。

现在人们虽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食谱进餐了,但还或多或少看出一些节日饮食习俗痕迹。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