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如何做到博采众长)

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的行书水平之高,实为罕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如何做到博采众长)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

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的行书水平之高,实为罕见!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书法、绘画、文学成就,在当时都算是“一哥”,他的书法之路是什么样?为啥能自成一家?

今天就借一部分史料和大家聊聊苏轼学书的渊源,以及他创新之路!

苏轼《寒食帖》

苏轼学书的渊源: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于苏轼学书法的渊源,根据苏轼的弟弟子由(苏辙)记载:

“幼好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仿佛近之”。

由此可见苏轼自幼喜欢书法,少时开手学写,所经过的一段临摹功夫,苏过作《书先公字后》说:

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

其实徐浩书法,也是出于二王,苏轼学过兰亭,就会有几分徐浩的面目,苏轼自言写字稍得意处,则似杨风子(杨凝式),风子上承唐颜,其传承如徐浩之与兰亭一样。所以论苏书渊源,以黄庭坚的说法,最为中肯: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书法自来分成两派:一派王羲之,一派颜真卿,王字劲逸,颜字雄浑,而苏轼把两家合二为一,形成苏书独有的特点:端庄杂流丽,刚健合婀娜!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

中国书法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

    晋人重自然,襟怀雅达,所以顾盼风流;

    唐人拘泥古法,刻画临擎,虽然典型宛在,而生气遂失;

    宋人书风,大都以意为之,莫顾陈式,率由胸襟,所以能够充分体现自我,表现了极为自由的特色。

    前面谈到了苏轼的书法渊源,再次证明任何学问都需要有根底,要能“通”书法,也并例外!

    苏轼《屏事帖》

    苏轼经过初步的学书阶段后,他首先扬弃的,就是束手缚脚的石刻碑帖,他不取石刻,不临碑帖,认为书经镂刻,神气总不完全,他不要那些遗神袭貌的东西,独重古人真迹,每有所得,将它悬诸壁间,行起做卧,随时注目,心慕手追,但求得其大意,领悟笔墨间精神,再不措意于点画的形似,他是从学书旧法中获得解放的第一人!所以有一首《与子由论书》诗曰: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

    苏轼绝不规矩临摹点画,也不以一家一体为满足,而所见的墨迹日益丰富,解悟也能随时增进,从此肆其雄健的笔力,千变万化,写出他自己胸中的学问、文章之气!

    苏轼最看不起那些拘泥于古法、专工临摹的人,章惇元日临兰亭一本,苏轼听说后,大笑道:“工摹临者非自得,章七终不高耳”!

    书须出自己意,意则包括见识学问,除此之外,还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法。

    苏轼《前后赤壁赋》

    当今书坛的怪状

    当今书坛呈现前所未有的割裂:

    一部分书家沉醉在颜、柳、欧、赵桎梏之中,觉得越似越好,结果写了一辈子书法,连一件有自己特色的书法作品都没有,更谈不上“自成一家”了。

    邵岩射书

    另外一部分书家在根基不牢的情况下,开始追求自己的特色,甚至把欧美的后现代艺术也融入书法之中,看似大胆创新,其实是无根之萍,很容易落到“丑书”、“怪书”之中,比如邵岩教授的射书,张强教授的“盲书”等等,都是属于后者!

    正如苏轼学书和创新一样,一定先根基,选择一个方向,开创自己的特色。才是书法的正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